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变类型患者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6例患者中,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外动脉病变(EAD)的发生率为71.0%,颅内动脉病变(IAD)的发生率为67.9%.青年患者大部分为单纯IAD,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MCA);而中年及老年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比例最高,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吸烟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结论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类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2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化验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1 6 0 7、2 0 97;7 0 97、11 183;0 0 0 8、0 0 0 1。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者 ,其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 2 197、9 6 0 6、0 0 0 2。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 (1 0 9± 0 32 )比非狭窄组 (1 2 3± 0 4 0 )低 (t检验 ,P =0 0 4 2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A、TCD检测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血流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MR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在发病5天内同时行TCD、MRI及MRA检查,并分析TCD、MRA的结果与MRI以及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资料显示MRI与TCD及MRA均有较好相关性,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急性脑梗死患的MRI、MRA、TCD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别,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例组中MRA阳性率较低。结论TCD检查操作简便,与MRI、MRA有较好的符合率,可做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血管血流情况检查的首次筛选,MRA可直观、全面显示颅内血流、血管情况,且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是TCD后合适的后续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TCD、CTA、DS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经DSA确诊的单双例72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回顾分析TCD、CTA的检查结果,比较其对大脑中动脉(MCA)M1段、M2段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TCD、CTA、DSA诊断MCA M1段、M2段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82.5%、96.5%、100%及26.7%、80.0%、100%。三者对MCA M1段狭窄的诊断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诊断M2段狭窄,TCD与CTA、DS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TA与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A、DSA均能准确显示MCA狭窄,TCD有局限性,均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诊治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92例ICVD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主要供血动脉颅外段病变发生率(82.6%)高于颅内段动脉(66.3%);多支动脉及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的发生率较高(79.3%、57.6%);颈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外段(57.6%)、大脑中动脉(34.8%),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7.6%)、椎动脉颅内段(20.7%)。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越高,但无显著性差别(χ2=7.1;P=0.069)。结论 ICVD患者以颅外段动脉狭窄多见;颈动脉系统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好发于椎动脉颅外段。伴不同可干预危险因素组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邵晓军  杨静  王遐  张晨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 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结果 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66~6.478,P =0.036] 、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 =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 P =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CI 1.048~7.019,P =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 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特点,以及不同脑动脉狭窄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录的1304例行DSA检查的ICVD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以及脑动脉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比较,脑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组在各危险因素上均表现出较高的检出率;此外,颅外动脉的血管狭窄率显著性高于颅内动脉。结论颅外冬眠狭窄率明显高于颅内,高龄、男性、抽烟、喝酒、高血压、血脂水平高和高尿酸血症是脑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并与其术前TCD和脑血管CAT检查结果进行三者分析比较。结果 TCD、CTA与DSA符合性DSA为标准,CTA对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83.3%,特异性93.6%,符合率91.4%;TCD对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87.5%,符合率83.9%。结论 TCD、CT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此文对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老年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病变血管情况。方法对52例老年复发性ICVD患者[脑梗死(CI)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例]行DSA检查,其中44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52例ICVD患者中,DSA检出血管异常43例(82.69%),其中血管狭窄39例(75%),CI组31例(75.61%),TIA组8例(72.73%);动脉瘤2例;血管发育不良及变异各1例。44例患者中,MRA检出血管狭窄10例(22.73%),其中CI组8例(18.18%),TIA组2例(4.55%)。DSA对病变血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1);但DSA与MRA对CI组及TIA组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A与MRA均可发现老年复发性ICVD的血管病变情况,DSA检出的阳性率更高。二者均可为ICVD提供血管病变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及比较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CTA、MR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A诊断脑动脉狭窄较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正确率高,误诊率、漏诊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及MRA诊断脑动脉狭窄可靠性均很高,可视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2例,都进行常规MRI、MRA与3D-MRA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大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在172例患者中3D-MRA诊断为脑动脉闭塞22例,重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20例,轻度狭窄26例,无狭窄86例。病灶部位的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显著低于健侧部位(P<0.05)。3D-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88.0%、90.0%、90.9%和92.9%,特异性分别为92.7%、93.6%、95.8%和96.2%。结论 3D-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客观反映病灶区域血流灌注状况,判断大脑动脉的狭窄情况,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9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血浆Cys C检测,根据Cys C检测水平,分为对照组(Cys C正常)139例患者与异常组(Cys C异常)160例患者,比较其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组(对照组)与异常组(病例组)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异常组中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比率显著升高,且以无侧支循环代偿(73.13%)及弥漫性病变(65.63%)为主;随着Cys C的升高,脑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Cys C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与Cys C升高有关,Cys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后循环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后循环梗死病变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探讨后循环梗死的可能原因。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MRA检查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I显示桥脑病灶28例,延髓外侧病灶5例,中脑病灶2例,小脑病灶7例,枕叶病灶8例,丘脑病灶6例,颞叶病灶4例。DSA显示基底动脉狭窄9例,狭窄率50%~100%;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6例,一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4例,一侧椎动脉颅内V4段未见显影5例,一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0例,狭窄率为40~95%;双侧椎动脉V4段以远未见显影2例,一侧大脑后动脉显影不清2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后循环血管管壁不光滑、迂曲,呈动脉硬化改变者4例,后循环血管无狭窄和斑块形成者5例。结论后循环梗死病变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DSA检查对明确后循环梗死的病因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3根,狭窄16根,流速增快9根,正常4根;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根,狭窄13根,正常15根。TCD与MRA检查的符合率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为75.0%(3/4),狭窄时为81.3%(13/16),正常时86.7%(13/15)。结论TCD与MRA对颅内大动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D较MRA方便、迅速、经济,MRA较TCD直观、全面,二者联合检测可比较准确地提供颅内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71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组(32例)、高危组(24例)3组,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动脉狭窄范围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出现多支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重度脑动脉狭窄和多支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脑血管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DM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73例)和非糖尿病(NDM)组(78例);入组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DM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76.7%)、多支血管狭窄率(73.2%)、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率(48.2%)明显高于NDM组(60.2%、53.2%、21.3%)(均P<0.05);(2)DM组受累动脉依次为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NDM组为VA、ICA、MCA;(3)DM组受累动脉中、重度狭窄常见,NDM组以轻、中度狭窄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M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好发于ICA、VA、MCA,以中、重度狭窄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