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指南评价我国临床血脂异常达标率的差异,深入理解"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指南"(简称指南)与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异同,促进指南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方法 对"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现状多中心协作研究"调查的2094例患者,分别依据2007年发布的指南与1997年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简称建议)、美国2004年更新的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简称ATPⅢ)计算LDL-C目标值的达标率.结果 (1)依据建议、ATPⅢ和指南,总达标率分别为62%、34%和50%.(2)以指南为参照,全部极高危和40%高危患者被建议低估;低、中和高危患者各有40%以上被ATPⅢ高估.(3)指南与建议达标率差异中,90%由危险分层不同所致;ATPⅢ与指南达标率差异中,约30%由危险分层不同所致,70%由治疗目标值不同所致.结论 应用不同指南为依据,达标率差异明显.指南较建议危险分层更加积极,较ATPⅢ简单实用.指南更适合在我国人群使用,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期间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研究(DYSIS—China)结果发布会上发出呼吁: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006年在我国12个大城市27家医院的调查(第2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仅有一半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的目标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血脂异常控制形势严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携手合作,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医生关于指南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在医患双方中推广血脂异常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以延缓、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并最大化地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最新一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已于2016年10月24日正式发布~([1]),距2007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2])已接近10年。近10年间,临床血脂领域无论在循证证据还是在药物研发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自2014年春起,在诸骏仁教授和高润霖教授领导下,指南修订专家组以我国流行病学数据及随机对照研究证据为基础,结合我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国情,同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的最新现状,指导临床血脂异常防治实践。方法在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县级医院中,查阅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间开始服调脂药物,且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维持≥2个月的2237名患者病例资料,依据美国2004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标率。结果(1)在符合任一血脂防治建议/指南的药物起始治疗标准的2094例患者中,80%来自省部级医院,60%为60岁以上,57%有胆固醇升高,15%无血脂异常,68%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75%合并高血压,80%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84%使用他汀类药物,83%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饮食治疗。(2)依据美国2004年NCEPATPⅢ最新报告,总达标率为34%,低危组、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85%、78%、61%、31%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P〈0.001);依据我国新的《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总达标率为50%,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91%、77%、49%和38%,组间差异及趋势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联合用药者达标率为51%,单用他汀类35%,贝特类23%,烟酸类24%,其他类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对1808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剂量(高剂量比低剂量,OR=1.72,95%CI:1.15—2.58)、危险分层(极高危比低危,OR=0.02,95%CI:0.01—0.03)、基线LDL-C[每升高0.259mmol/1410mg/d1),OR=0.83,95%CI:0.80—0.86]和性别(女性比男性,OR=0.77,95%CI:0.60—0.99)等是影响达标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我国目前调脂药物的应用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调脂治疗的目的已不单纯是为了降低胆固醇。临床血脂控制状况与各防治指南要求相距仍甚远,特别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联合治疗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等多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血脂异常患者降脂治疗后血脂状况和特征。方法应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的标准对DYSIS-China数据库进行再分析。DYSIS-China数据库共纳入25317例接受至少1种降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中国血脂异常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达标率,以及血脂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中96.6%为高危和极高危,总体LDL-C达标率仅为37.3%。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26.9%、44.1%、78.5%和99.7%。东北地区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低于其他地区。就诊三级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LDL-C和非-HDL-C达标率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和科室。LDL-C水平距离目标值的平均差距在极高危和高危患者中分别是39.7 mg/dl和33.9 mg/dl。87.7%的患者使用他汀单药治疗,最常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以中等强度的辛伐他汀20~40 mg/d或等价他汀为主。结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经降脂治疗后LDL-C达标率仍然很低,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与目标值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概要与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最新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于2007年5月公布,这对于指导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指南要点 1.1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建议〉2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空腹血脂,包括血清TC、LDL-C、HDL-C和TG。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中日友好医院调脂治疗相关科室医师对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评价及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认知和行为。方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168位医务人员对当前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评价以及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同期调查门诊患者的调脂药物处方率和血脂达标率。结果临床科室有94.4%的医师知晓我国有正式出版的指南,仅有34.7%和39.6%的医师知晓其发布时间和发布机构。92.1%的医师在临床诊疗中使用指南。医师回答调脂知识相关问题的正确率为56.1%,临床科室明显高于检验科(56.7%~70.6%vs 40.0%,P<0.05),仅有1.5%的医师解答对所有问题。所有医师应用指南分析病例题的答题正确率为58.0%,仅有6.5%答对全部问题。医师对275例血脂异常患者调脂药物的当次处方率较低(38.5%)。接受调脂药物的患者56.8%血脂达标(均为低危患者)。55.2%的医师认为当前的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较差。结论当前血脂检验报告单信息不能满足临床调脂需要,医师对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运用指南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了解2007年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颁布后老年患者的调脂治疗达标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2~7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以上的男性患者144例,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危险分层方案,分为高危组(65例)和极高危组(79例),并按指南规定的不同危险分层血脂控制目标值,判断调脂治疗是否达标,分析可能影响达标率的因素。结果高危组与极高危组患者多数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平均治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4周后,2组间TC、LDL-C、TG及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总达标率为41.7%,LDL-C总达标率为54.9%,TC+LDL-C总达标率为41.7%。高危组TC、LDL-C及TC+LDL-C达标率分别为67.7%、70.8%和66.2%;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20.3%、41.8%和21.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高危组达标率与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控制情况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目前,老年患者的调脂治疗达标率仍较低,与指南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老年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情况及影响血脂LDL-C达标率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07例患者调脂治疗情况,按年龄分老年组(≥60岁,403例)和非老年组(60岁,204例)。对患者进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以LDL-C为判断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标率。结果与非老年组LDL-C达标率(36.8%)比较,老年组LDL-C达标率为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中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LDL-C达标率分别为100%、77.4%、45.7%和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医疗付费方式、有无合并疾病与血脂控制达标率显著相关。结论老年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与2007年新指南标准仍有差距,危险分层越高,达标率相对越低。  相似文献   

10.
血脂测定是检出血脂异常和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而血脂测定结果准确是血脂异常防治工作的基本需要。近来研究揭示,我国目前血脂达标率不高,部分归因于血脂检测时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