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1998年2月~2003年12月统计各种类型共同性外斜视34例,坚持同质原则,按照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现将手术后(2个月~1年)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损害的规律,探讨其远近立体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动态随访病人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临床资料(如用同视机检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三级视功能,包括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觉,包括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结果间歇性外斜视以远立体视大部分损害、近立体视保存为特征。远立体视中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顺序发生逆行损害。近立体视中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及零视差依次受损。保存的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功能的损害出现最早、最严重,故对于融合范围异常的患者,即使视锐度正常也应立即手术,以利于功能治愈;如三级视功能基本正常,可进行正位视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4.
5.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是一种介于隐性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属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延误治疗时机后常可转变为恒定或交替性外斜视,从而导致双眼单视机能的丧失。笔者就本院1994以来记录完整的64例、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间歇性外斜的发病年龄较早,14岁以前手术治愈率高。一旦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只要能接受术前的基本检查,均应尽早手术。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笔者主张将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或近似等量-徙-后术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首选手术,但对因斜视角过大,做双眼外直肌徒后尚不足以矫正者,应辅以非主导眼内直肌截除术,对外转力明显不足者,应避免施行此术。关于手术眼,外直肌后徙宜双眼同时进行,以视远或视近的最大斜视角来确定手术量,以单条外直肌每徙后1mm矫正1°,对外直肌后徙极量以11mm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6例间歇性外科视术后患者进行追踪观察,探讨手术年龄与双眼视觉恢复率的关系。方法:手术前后用三棱镜遮盖法,同视机检查斜视度,AC/A比值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结果:4-7岁双眼视觉恢复率最高,与8~13岁组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8~13岁组与14~17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4~17岁组与18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间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前后眼位及三级视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56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眼位、三级视功能进行观察。结果:56例患儿中,术前斜视度-25°--40°者18例,-40°--80°者32例,-80°--135°者6例,术后达到正位(0°--15°)49例,术后残留间歇性外斜视(≥-15°)5例,术后发现过矫为内斜视2例,手术有效率87.5%。所有手术病例术前及术后半年检查3级视功能,经统计学分析,χ2=22.501,P〈0.05,手术后较手术前患儿的三级视功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对于斜视度数较高的患儿,或者有复视症状的患儿,及早手术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三级视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矫正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 d总的正位率为82.05%(64/78)。术后1~3 d 3~7岁组、8~12岁组和13~18岁组患者的手术正位率分别为86.20%(25/29)、82.76%(24/29)和75%(15/20);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手术正位率分别为92.59%(25/27)、84.85%(28/33)和72.22%(13/18);不同类型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近立体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正位率,而选择合理的双眼视功能检测方法,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双眼视功能,进而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10.
对外斜视手术量设计中,一般均认为外直肌最大后徙量不能超过7~8mm。1980年Schwarte曾将外直肌后徙到14mm,国内杨少梅等报道将外直肌后徙到11mm,提高了对大度数外斜视的一次治愈率。我院自1982~1985年对16例大度数交替性外斜视患者,年龄14~24岁,进行了双侧外直肌超常规等量后徙手术,追踪观察6个月~3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胞毒效应DNA荧光测定法与全血诱生TNF检测技术,对30例肺疾病人及13例非癌胸病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与肿名坏死因子(TNF)活性的动态检测。结果表明:肺癌患者NKC活性明显降低;手术后尤为如此,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原发病变性质有关;而手术对TNF影响较小,只有当肿瘤被彻底切除后,TNF才随之下降。提示TNF可作为判断肺癌手术的彻底程度和病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第1、2例裂脑人手术前后心理活动变化的对比研究,发现病人手术后的大脑功能损伤指数由术前的0.9、1.0均下降为0.6(提示由重度下降为轻度),智商都有显著提高,术前那种难以遏止的狂暴凶悍行为术后基本消失。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癫痫被控制,大脑细胞机能得以逐渐恢复的结果。通过对第2例裂脑人触摸命名实验,初步看到了大脑右半球也有言语和自我意识功能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注视性质的弱视治愈前后立体视变化以及注视性质与立体视恢复关系。方法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图片(定性画片),检测281例不同注视性质弱视病儿治愈前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结果弱视治愈后近、远立体视均有明显的改善(χ2=6.116~40.772,P<0.01),弱视治愈前、后正常远立体视检出率均较近立体视大(χ2=9.599、20.894,P<0.05),不同注视性质弱视近、远立体视恢复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350、0.096,P>0.05)。结论不同注视性质的弱视在治疗过程中均需积极进行双眼视功能锻炼,其立体视觉预后没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与心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二尖瓣球囊形成术(PBMC)后存在心房纤颤的15例患者进行电复律,测定复律前后的心肺功能。结果:复律后心率(HR)从(92.75±6.82)次/min降到(71.13±7.36)次/min(P<0.001),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从(205.63±35.99)ms增加到(267.13±35.54)ms(P<0.001),心输出量(CO)从(2.13±0.79)L/min增加到(4.43±1.05)L/min(P<0.001),心脏指数(CI)从(1.55±0.68)Lmin-1/m2增加到(3.33±1.66)Lmin-1/m2(P<0.00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通气量(MVV)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复律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而肺功能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及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及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②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86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检测 ,并对部分病人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 (F =30 .59~60 3 .58,q=2 .98~ 42 .0 2 ,P <0 .0 5) ;手术后 1周与手术前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q =0 .2 4~ 2 .2 2 ,P >0 .0 5) ;手术后 3周与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q =9.2 6~ 41 .81 ,P <0 .0 1 ) ,与正常人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q=2 .98~ 1 9.36 ,P <0 .0 5)。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 (t=0 .81~ 1 .1 0 ,P均 >0 .0 5)。④结论 手术创伤对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有一定影响 ,并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化疗对恶性肿瘤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观察脑卒中患者20例使用甘露醇前后早期肾功能变化,以了解甘露醇的肾毒性作用。结果显示,使用甘露醇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和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α1使用微球蛋白(α1-MG),尿NAG,γ-GT在使用甘露醇5~10天后有明显上升(P>0.05),证明甘露醇有一定肾毒性作用。血和尿α1-MG,β2-MG,尿NAG,r-GT能灵敏反映早期甘露醇肾损害。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前后病人血脂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②方法 对131例上腹部手术(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83例,胃大部切除术48例)病人围手术期血脂变化进行动态监测。③结果 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均明显下降(t=3.486~8.471,P〈0.01),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有并发症者血清总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水平较无并发症者低(t=2.112~4.026,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对评判胃肠癌手术效果和预后的意义。方法: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7例(肿瘤组)和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64例(对照组),分别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及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标本的CEA mRNA及TA。结粟:肿瘤组患者外周血CEA mRNA和T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患者术后外周血CEA mRNA和TA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CEA mRNA和TA阳性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液CEA mRNA和TA对评判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与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An immunolo,gic function study is made in in 220 schistosomia.s.is cases of varioius stages, IgG, IgA and IgM levels in all are elevat.ed, while the 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ra.tes a.re markedly depressed as co.mpar'eid with controls. After treatment, eleva.ted 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acute and chronic cases declin.e but not in advanced ones. In acute cases, IgA normal- ized and IgM decreased Z manths after trea.t- ment. Foiur t.0 7 moinths after medication, I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rates in acute and chronic casels incr'ease markedly but pra.ctica.lly no change is found in advance.d cases.. T'ht3 re- suIts suggest that a.cute schistosomiasis is accom- panied by vigoroius immune response and treiat- ment with effective drugs helps promote and improve immune functioin.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病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CAA病儿治疗前后及35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CD3^+、CD4^+、CD8^+、CD19^+、NK细胞等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IgA、IgG、IgM的含量。③结果CAA病儿治疗前后CD4^+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或t′=2.52~5.35,P〈0.01);CD8^+、NK细胞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t或t′=3.15~9.15,P〈0.01);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t=0.84~1.55,P〉0.05);治疗前后CD19^+、CD3^+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或t′=0.38~1.15,P〉0.05).外周血IgG、IgA、IgM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或t′=0.38~1.77,P〉0.05)。④结论CAA病儿以细胞免疫异常为主,经治疗后免疫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免疫治疗应坚持长期足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