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5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斑块影像学特征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PO和PAPP-A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血清MPO和PAPP-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或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血清MPO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PAPP-A水平高于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稳定性斑块组之间血清PAPP-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血清MPO和PAPP-A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MPO和PAPP-A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破裂性。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1]),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颈动脉管腔狭窄致颅内供血不足,还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引发斑块的不稳定性变化从而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引起的远端颅内循环栓塞,其中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态学主要变化包括斑块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43.2%vs 6.9%,P<0.05);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较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57.1%vs 36.4%,P<0.05);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个数无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的存在极易导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稳定性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是指动脉壁内稳定性差的斑块,其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或多发微栓子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机制,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增加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早期鉴别易损斑块,对干预脑卒中高危因素、改善脑卒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除各类影像技术外,循环生物标志物为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了辅助手段。本综述回顾以往研究,讨论能够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56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均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斑块影像学特征分组。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 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CD25+ Treg的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4+CD25+ 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外周血CD4+CD25+ Treg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和P<0.01)。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外周血CD4+CD25+ Treg水平低于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P<0.05)。外周血CD4+CD25+ Treg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外周血CD4+CD25+ Treg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破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的首要原因。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回声特征,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斑块中斑块纤维帽的不稳定性易诱发斑块破裂或发生溃疡,钙化结节形成,斑块内出血等,导致局部血栓形成,甚至脱落,产生心脑血管临床症状。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TIA患者,采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记录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均<0.01。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46例,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性可能会增加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采用酸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1);三组血清Lp-PLA2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脑室周围型组血清Lp-PLA2水平最低,皮质下型组血清Lp-PLA2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70,P<0.05)。结论 血清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炎症机制导致斑块破裂,在皮质下型L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占凌辉  陈群 《高血压杂志》2003,11(6):527-531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 ,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标志是斑块内脂质丰富、炎症反应活跃、胶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少 ,且纤维帽薄 ,容易破裂[1 ] 。目前认为 ,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认识炎症与ACS的关系 ,对预防、诊断和治疗ACS非常重要。1 炎症反应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PAPP-A)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探讨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且经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8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软斑块及溃疡斑块)40例作为A组,稳定性斑块组(硬斑块及扁平斑块)40例作为B组;收集同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且经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40例作为对照组即C组。所有入选者均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检测PAPP-A、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值。采用χ~2检验、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及ROC特征曲线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PP-A在对照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中依次升高,其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A组与B组)=3.365,P=0.035;t_(B组与C组)=3.374,P=0.033;t_(B组与C组)=3.480,P=0.031),斑块的不稳定性越高,PAPP-A值也相应越高。PAPP-A值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性(r=0.691,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APP-A值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72,以PAPP-A≥9.0mIU/L为标准,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85、0.913。结论 PAPP-A值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显著正相关性,斑块的不稳定性越高,PAPP-A值也相应越高。PAPP-A值可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MMP-9、Cys-C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MMP-9、Cys-C对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MP-9、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现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多者83例(占43.9%),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多者67例(占35.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9例(占20.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MP-9、Cys-C水平较低的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优于MMP-9、Cys-C水平较高者(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MMP-9预测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2[95%CI(0.896,0.968)],最佳截断值为7.96 mmol/L,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0,约登指数为0.075;Cys-C预测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32,0.857)],最佳截断值为0.75 mmol/L,灵敏度为0.756,特异度为0.701,约登指数为0.457。结论 MMP-9、Cys-C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二者对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每年死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心脏猝死者多达1900万,其中70%死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与心肌梗死。斑块稳定性是影响ACS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既往将不稳定性斑块称为高危或软斑块,现将之称为易损斑块,强调它能形成血栓并发症,并导致病情急剧发展的趋势与严重后果。易损斑块与稳定性斑块相比有许多特有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在斑块破裂前就已存在,这些特征包括:①相对大的体积;②薄的纤维帽(平滑肌和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Glagov’s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前者的动脉壁已有轻、中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动脉管腔直径没有改变;后者的动脉管腔出现程度不同的狭窄;斑块的稳定性与其脂质核心的大小和纤维帽的厚薄,以及斑块内炎症细胞的多寡有关,易损斑块的破裂、出血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是目前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评价斑块的结构和稳定性的最好方法。本文论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方法,替代终点(QCA、IMT,IVUS)研究的结果,即他汀类药物可延缓、阻断、逆转(消退)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49)和稳定斑块组(n=33)。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高脂血症占比、脑梗死家族史占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斑块积分、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积分(OR=2.735,P=0.015)及血清Lp-PLA2 (OR=3.380,P=0.001)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251.42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7%(41/49)和66.67%(22/33),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45~0.913)。结论 血清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