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辖区报告的101例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中发病时间以5月和8月份报告的病例较多,年龄以61岁及以上(29.70%)和0~1岁组(12.87%)发病人数最多,样品检测阳性率为2.97%,均为沙门菌培养阳性。以米面、炒菜类、多种食品、水果类及其制品、婴幼儿食品、饮料及冷冻食品等引起的病例数较多,问题食品来源场所主要以超市、菜市场、流动摊贩、快餐店为主。结论加大食源性疾病监测的范围;提高食源性疾病病例样品的检测水平;对食源性疾病的问题食品应该进行溯源,对交易场所应该进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监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建立起严密的预防机制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000-2009年宁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0-2009年宁波市共上报11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达3759例,死亡8例。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9.64%和87.15%,其中伤寒副伤寒沙门菌(34.72%)和副溶血性弧菌(17.27%)是主要致病菌。结论 2006年以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引导市民改变传统的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4.
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CDC估计,每年有7600万人发病,30万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于食源性疾病。受影响的人群主要是年幼、年迈和免疫抑制者。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方面发生变化,食物生产及其流通系统和微生物适应性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公共卫生资源和设施的缺乏已导致新的和传统食源性疾病的出现。毫不奇怪,随着旅行和贸易机会的增多,局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感染和传播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也比以前更大了。 相似文献
5.
余齐秀李琴廖述斌施秀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12):1850-1852
目的探讨2018年至2022年宜春市奉新县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选取奉新县2018年至2022年登记的食源性疾病患者264例,对所有患者采集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并统计病案信息;分析2018年至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出情况、不同性别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不同年龄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不同季节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2018年至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露食品分布情况。结果2018年至2022年采集的264份标本中共检出20份阳性,阳性率为7.58%(20/264);其中2018年检出4份阳性,分别为沙门氏菌3份、副溶血性弧菌1份;2019年检出7例阳性,分别为沙门氏菌5份、副溶血性弧菌1份、志贺氏菌1份;2020年检出4份阳性,均为沙门氏菌4份;2021年共检出2份阳性,均为沙门氏菌;2022年共检出3份阳性,分别为沙门氏菌2份、副溶血性弧菌1份;264例患者男性140例、女性124例,男性性别比1.13∶1,提示食源性疾病无明显性别之分;2018年至2022年食源性疾病发病年龄主要分布于>40岁群体(58.33%);2018年至2022年食源性疾病发病季节主要为秋季(52.65%);2018年至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露食品分布主要为蔬菜类及其制品60例(22.73%)、混合食品46例(17.42%)、肉与肉制品37例(14.02%)。结论2018年至2022年奉新县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40岁群体,且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针对性开展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韩进兰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1):122-122
目的统计分析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检测情况,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临床医生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辖区2018年1月-12月送检的300份食源性疾病监测样本为相关对象,对常见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样本当中,检出73株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泄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结论食源性疾病监测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早预防,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食源性疾病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再加上海洋的无私调节、交通便利,引起了特别是内陆地区人们极大兴趣,尤其是盛夏季节,由于温度、湿度适宜,使得沿海的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一年比一年兴旺,然而也带来一些问题。下面仅从疾病预防控制角度谈一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铜陵市33起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3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标本种类,选用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4789-94)和《霍乱防治手册》(部颁)及相关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33起食源性疾病的突发事件中,检测各类标本共745份,检出各类病原微生物63株(检出率8.5%),其中肠道致病菌20株(沙门菌8株、变形杆菌7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株、志贺菌2株),占31.8%;致病性弧菌19株(霍乱弧菌9株、麦氏弧菌4株、沙鱼弧菌3株、拟态弧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占30.2%;蜡样芽胞杆菌5株,占7.9%;类志贺邻单胞菌5株,占7.9%;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3.2%;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酶联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12份,占19.0%。结论在从33起食源性疾病中分离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弧菌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分析一起家庭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危险因素。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收集《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及食品卫生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5年5月12日52人参加家庭聚餐,其中23人发病,罹患率为44.2%,吃了油饼的15人临床症状较重,吃烩菜未吃油饼的8人症状较轻,食物中微生物、亚硝酸盐、毒鼠强和有机磷农药等毒物均未检出。结论 该起家庭聚餐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由麻子油引起,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家庭聚餐的监督管理,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查明2018年北京市某研究所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三间分布,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查找可疑暴露餐次和可疑致病食品。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标本和食品加工工具涂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PCR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共搜索到107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100%)、腹痛(79%)、呕吐(74%)和恶心(68%)。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可疑暴露餐次为3月21日午餐(由某送餐公司供餐),可疑致病食品为酱肘子,酱肘子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且食用前未经有效加热是可能的感染环节。在26份粪便/肛拭子样本中检出17株GⅡ型诺如病毒株,基因测序发现,8株聚合酶区核苷酸序列100%一致,经比对与GⅡ.17型变异株41 621同源性达99%。结论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酱肘子是导致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使其形成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 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实验室检验对其结论的支持力度,以及影响实验室检出的部分因素,为提升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结论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甘肃省发病≥5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实验室检验或影响检出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结论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102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7起明确致病因子种类,但仅有15起(31.91%)事件中致病因子获得充分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其中化学性事件占83.33%,细菌性和植物性及毒蘑菇中毒事件分别占24.00%和25.00%;另外55起诊断为不明原因事件,分析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及时性对事件处置中样品的可获得性有影响,且该类事件仅有23.08%的检测项目选择恰当。结论 应重点加强细菌性、植物性及野蘑菇中毒事件处置中实验室检验工作,从加强事件调查中的采样工作和提高检测项目选择准确性两方面着手可降低不明原因事件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6年夏季宁波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凝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的标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采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检测菌株的tdh、trh和tlh基因,MIC法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分离到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鉴定为2株O3:K6型,6株O4:KUT型。所有菌株经SfiⅠ、NotⅠ酶切后分别分为3个和4个PFGE带型。VPAN11.ZJNB002/VPAS12.ZJNB002带型为最优势型,共4株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这是一起由混合血清型,并对应多种PFGE带型的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提高对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未发现菌株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