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蛋白原(Fg)的异常可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g血症)和量的异常(Fg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Fg血症的特征是Fg分子结构异常改变了其功能特性,先天性异常Fg大多是基因点突变导致的个别氨基酸被置换。Fg缺乏症则可分为低Fg血症和无Fg血症。先天性无Fg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Fg合成不足或完全缺乏,而其代谢过程正常。迄今已发现30余种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本文就先天性Fg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Fg)的异常可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g血症)和量的异常(Fg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Fg血症的特征是Fg分子结构异常改变了其功能特性,先天性异常Fg大多是基因点突变导致的个别氨基酸被置换。Fg缺乏症则可分为低Fg血症和无Fg血症。先天性无Fg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Fg合成不足或完全缺乏,而其代谢过程正常。迄今已发现30余种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本文就先天性Fg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监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用药及对脑梗死疾病治疗过程的监测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采用法国STGA0全自动血凝仪对脑梗死患者的凝血谱进行监测,凝血4项采用磁殊法;D-D二聚体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相比PT、Fib、D-D明显增高(P<0.01);APTT、TT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IYD二聚体增高最明显,而且D-D二聚体明显升高的患者预后大多有后遗症。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凝血谱的变化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9例AMI和23例OMI的Fg和DD含量,进行Fg和DD比较。结果AMI组Fg、DD含量明显高OMI组(P<0.05)。结论Fg和DD的升高是AMI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中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和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伴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关系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脑梗塞的梗塞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和脑梗塞病人共42例。作为观察组,30例无冠心病。脑梗塞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观察组中有39例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占92.8%。对照组中仅为4例。占13.3%。(2)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伴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呈正相关。与脑梗塞时梗塞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的测定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建立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的测定方法。辅助诊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分离纯化人纤维蛋白原,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I);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 B 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 B β-链Arg17 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检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后静脉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22 例手术治疗患者按手术类型进行分组,颅脑手术者55例(A组);心胸手术者38例(B组);骨科手术者96例(C组);腹部手术者79例(D组);妇产科手术者54例(E组),采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 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静脉血,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24 h内、术后3 d的D-D水平与术前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比较,A、B、C组术后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的FIB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特别是颅脑手术、心胸手术、骨科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变化,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以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完全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成员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基因分析,采集了该家族3代6人的外周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Clauss法),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抗原。以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先证者及其他家族成员DNA,应用PCR法扩增FGA、FGB及FGG基因编码区、侧翼序列及启动子区。通过直接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先证者的父母为3代近亲。先证者FGA基因发现为纯合突变C.934_935insA,造成蛋白序列改变P.Ser312fsX42。先证者父母、祖母、外祖母及姑母均为该突变的杂合子携带者。该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FGAC.934_935insA纯合突变是先证者发病的原因,该突变是1个新的FGA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表型、基因型及功能.方法 对4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行常规凝血及抗凝检测.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g三条肽链的分子量;分别进行血浆Fg凝固率、Fg动态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动态溶解功能检测;抽提患者及家系成员DNA,PCR扩增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4例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抗凝指标(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凝血酶时间(TT)和蕲蛇酶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降低(分别为0.54、0.52、0.43和0.50 g/L),Fg抗原基本正常(分别为2.0、2.9、1.7和2.3 g/L);Western blot未检测到异常条带;患者血浆Fg凝固率降低至50%左右;Fg动态聚集开始时间延迟、最大聚集率下降;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速率降低;基因分析发现4例患者均发生了Aα链16位精氨酸的改变,3例为FGA g.1203G→A,导致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1例为FGA g.1202 C→T,导致Arg16Cys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4例患者Fg分子的凝固率降低、聚集和纤溶功能异常均由Aα链16位精氨酸杂合错义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仓虬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曼)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177;0.31,(5.81&;#177;3.22)g/L,4.61&;#177;0.97;正常对照组:0.61&;#177;0.15,(3.36&;#177;1.02)g/L,3.93&;#177;0.68,P〈0.01]。②治疗3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177;0.68,(4.21&;#177;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77;1.19)。结论: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功能增强。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可作为创伤后预测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高凝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蛋白原 (Fbg)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 ,是在分析Fbg转变动力参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测定方法 ,该系统是利用微机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测并计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功能指标 ,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和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我们对 47例高Fbg病例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96例 ,男 5 0例、女46例 ,年龄 2 1~ 68岁。受检患者组 47例 ,男 31例、女 1 6例 ,年龄 40d~ 78岁…  相似文献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临床上常用的测定项目,它与出凝血性疾病、血栓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有关。本文综述了纤维蛋白原水平、亚组份、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功能和基因多态性的测定方法以及各自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表皮葡萄球菌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 (fbe)阳性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菌 )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力的差异 ,探讨 fbe基因在表葡菌致异物感染中的致病作用。 方法 :采用ATB鉴定临床分离菌 ,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有无 fbe基因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并比较 fbe基因阳性和 fbe基因阴性表葡菌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结果 :6 2株临床分离菌中有 4 6株为表葡菌 ,表葡菌中 fbe基因阳性的菌株为 34株 ,阳性率为 73.9% ,其他葡萄球菌均不含该基因 ;fbe基因阳性菌株和fbe基因阴性菌株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结论 :fbe基因阳性菌株和fbe基因阴性菌株体外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力存在差异 ,提示 fbe基因可能为表葡菌致异物感染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Fg)缺乏症患者血小板和血浆中纤连蛋白(Fn)含量,并探讨其在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个Fg缺乏症家系,血标本离心后经Sepharose2B柱分离纯化并富集血小板,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蛋白分析法检测该家系所有成员和正常人血小板α颗粒和血浆中Fn,Fg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含量。结果:三种方法检测均提示Fg减少纯合子血小板中F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约5倍),且纯合子>杂合子>正常人;而三者血浆中的Fn含量无差异;纯合子和杂合子血板中Fg含量低于正常人,与血浆Fg含量呈正相关,Fg缺乏患者与正常人血小板膜表现GPⅡb/Ⅲa表达水平无差异。结论:血小板α颗粒中Fn增多可能部分代偿Fg的缺乏,进而引起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  相似文献   

17.
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L-FN颗粒、D-D、FN单体等作为免疫原获得一组小鼠单克隆抗体。除了3个与FG有交叉反应,其余均只与XL-FN和/或其片段反应。其中SZ-58、SZ-60及SZ-63与血浆凝块的结合反应不受血浆或全血影响。在免疫印迹电泳中,SZ-63主要识别D-D,而SZ-58不识别任何区带。SZ-58、SZ-60可抑制血浆凝固,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SZ-60可与固相化的FG结合而与溶解态的FG无结合反应。结果提示,SZ-58、SZ-60、SZ-63对XL-FN反应的特异性较高,因此可应用于体内血栓显像而SZ-63同时又可应用于D-D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纤维蛋白原(Fg)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寻找基因突变,对有突变的序列进行反向测序和TA克隆测序证实。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7.2s,F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先证者母亲、姐姐、女儿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姐姐、女儿呈Fg FGG基因9511/9512delG杂合突变,该突变来源于母系。结论 Fg FGG基因9511/9512delG突变为引起家系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基因型分析,并研究其致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进行常规出凝血、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性和抗原检测。对Fib的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采用Fib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电镜扫描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延长,Fib抗原正常、活性降低;其父亲表型与之相似。先证者及其父亲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ibα链Arg19Gly错义突变。western-blot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血浆Fib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Fib凝固率为20.8%,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大于健康人对照(P0.001),密度小于健康人对照。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ibα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ib功能受损,为该病例及相应临床症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星学花 《临床荟萃》2006,21(13):915-915
患儿,男,1岁4个月,2004年7月1日因持续牙龈出血10天,量少,用药后未见效,住院前5天出血加重伴进行性面色苍黄,无呕血及便血,以血友病并失血性贫血收住院。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30次/min,心率100次/min,血压72/51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较差,面色苍黄,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端正,睑结膜苍白,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灵敏,上中切牙正中齿龈处见一血凝块,未见活动性出血,口腔黏膜未见出血点,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