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浓度.病例组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并排除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患者.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Lp(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其中LAA 97例(45.33%),SAO 64例(29.91%),CE 53例(24.77%);对照组118例.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饮酒的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0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3.092;P=0.036];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3.353,95%CI 1.714~6.558;P<0.001)、收缩压(OR 2.786,95%CI 1.136~5.538;P=0.016)、高半胱氨酸(OR 1.108,95%CI 1.031~2.191;P=0.005)、总胆固醇(OR 2.169,95%CI 1.599~4.9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782,95%CI 1.093~5.238;P=0.024)和Lp(a)(OR 3.072,95%CI 1.907~8.064;P=0.001),SAO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7.042,95%CI 3.189~25.55;P<0.001)、糖尿病(OR 5.162,95%CI 2.372~11.23;P<0.001)、纤维蛋白原(OR 1.667,95%CI 1.434~2.025;P=0.045)和高半胱氨酸(OR 1.967,95%CI 1.859~1.995;P=0.036),C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OR 13.340,95%CI 4.637~39.20;P<0.001)、纤维蛋白原(OR 2.365,95%CI 1.147~4.904;P=0.029)和Lp(a)(OR 1.656,95%CI 1.996~3.001;P=0.035).结论 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不同卒中病因学亚型之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Lp(a)与LAA和CE独立相关,但与SAO无独立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151例,预后终点为发病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其中0~2分(预后良好组)77例,≥3分(预后不良组)74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溶栓时间窗、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脑卒中分型、早期症状改善、溶栓后脑出血等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溶栓前血糖、C反应蛋白、溶栓前NIHSS评分≥9分、心房颤动、溶栓后脑出血等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62,95%CI:1.075~1.482,P=0.005)、OCSP(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OR=0.203,95%CI:0.066~0.628,P=0.006)、溶栓前血糖(OR=1.264,95%CI:1.042~1.532,P=0.017)、溶栓后24h症状改善(OR=25.764,95%CI:5.131~129.361,P=0.00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溶栓前NIHSS评分、OCSP分型、溶栓前血糖及溶栓后24h症状改善等因素是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将脑梗死患者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低hs-CRP组(hs-CRP≤3 mg/L)及高hs-CRP组(hs-CRP>3 mg/L),采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史,同时进行入院后的TOAST卒中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收集,检测入院后24 h内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同型半胱酸及hs-CRP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 结果 高hs-CRP水平组较低hs-CRP水平组的患者心房颤动病史、心源性脑栓塞、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糖、白细胞计数,入院后(1d、7d、14 d)NIHSS评分、BI评分和m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OR=0.876,95%CI:0.817~0.917,P<0.001)、白细胞计数(OR=1.137,95% CI:1.013~1.275,P=0.029)、脂代谢紊乱(OR=2.863,95%CI:1.561~5.250,P<0.001)及卒中后第1天BI评分(OR=1.038,95% CI:1.001~1.077,P=0.047)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炎性标记物hs-CRP及白细胞数增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例,并分别在患者发病1、3、6个月以及1年时进行随访,以1年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660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356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入院48h不能行走、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37,95%CI:1.49~3.77,P=0.001)、心房颤动(OR=2.61,95%CI:1.42~4.80,P=0.002)、入院NIHSS评分(OR=1.15,95%CI:1.10~1.21,P=0.001)、入院48h不能行走(OR=2.37,95%CI:1.54~3.65,P=0.001)、白细胞计数10×109/L(OR=1.49,95%CI:1.09~2.72,P=0.01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关注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卒中登记库基础上连续性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既往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CT/MRI等结果,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患者按照1∶1比例入选与出血转化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药情况等进行比较。对两组间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出血转化与病前使用抗栓药物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6 916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433例(6.3%,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433例。(1)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病史、入院时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出血转化组使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抗凝药物:14.1%(61例)比3.9%(17例),P0.01,OR=4.01,95%CI:2.303~6.99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4.3%(62例)比8.3%(36例),P=0.005,OR=1.84,95%CI:1.194~2.84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凝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302(1.860~5.862)、2.081(1.281~3.382)、1.047(1.026~1.069)、1.055(1.011~1.100),均P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其与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 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其中男116例,女23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139例患者分为END组(25例)和无END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前循环梗死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一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结果 (1) 13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END发生率为18. 0%(25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END组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于无EN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 0%(19/25)比45. 6%(52/114),χ~2=7. 576,P 0. 01]。(5)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为因变量,以缺血性卒中史、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 517,95%CI:1. 296~9. 547,P=0. 014),缺血性卒中史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L-精氨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内四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0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128例和非END组21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血浆L-精氨酸水平、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梗死体积、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及空腹血糖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END组,基线梗死体积大于非END组,血浆L-精氨酸水平低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4.198,95%CI(1.364,15.482)〕、基线NIHSS评分〔OR=2.465,95%CI(1.173,15.870)〕、基线梗死体积〔OR=3.886,95%CI(1.324,16.737)〕及血浆L-精氨酸水平〔OR=7.997,95%CI(2.473,6.46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浆L-精氨酸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95%CI(0.851,0.942)〕,当其为66.5μmol/L时,灵敏度为0.856,特异度为0.872。结论血浆L-精氨酸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97例,分为≥80岁组92例和60~79岁组3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以及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60~79岁组比较,≥80岁组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SHT、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良好预后比例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5~14分、基线NIHSS评分≥15分、SHT、心力衰竭及SAP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基线NIHSS评分≥15分(OR=1.414,95%CI:1.150~1.740,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36,95%CI:0.745~0.9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6例。神经功能恶化(ND)定义为住院72 h内任一时刻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NIHSS评分增加2分(ND2)或增加4分(ND4)。将患者分为ND2组(n=107)和非ND2组(n=339),或ND4组(n=62)和非ND4组(n=384)。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像学以及血液学资料的差异。结果 446例患者中,107例(24.0%)诊断为ND2,62例(13.9%)诊断为ND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D2患者和非ND2患者间住院时间、年龄、基线NIHSS评分、入院基线收缩压、责任动脉闭塞以及血液学检查中的白细胞、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4患者和非ND4患者间性别、年龄、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入院基线收缩压、责任动脉闭塞以及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14,95%CI:1.0481~1.185,P=0.001)、C反应蛋白(OR=1.014,95%CI:1.004~1.024,P=0.004)、责任动脉闭塞(OR=2.303,95%CI:1.152~4.606,P=0.018)与ND2独立相关;而年龄(OR=1.040,95%CI:1.011~1.070,P=0.006)、收缩压(OR=1.015,95%CI:1.003~1.027,P=0.018)、C反应蛋白(OR=1.016,95%CI:1.005~1.026,P=0.003)、责任动脉闭塞(OR=2.845,95%CI:1.291~2.269,P=0.009)与ND4独立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生ND与患者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基线收缩压、C反应蛋白以及责任动脉闭塞关系密切。临床诊治中,及时完善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鉴别出早期易于进展恶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轻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1例,根据脑卒中后3个月PSD发生情况分为PSD组86例,非PSD组215例。所有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于入院当日完善患者人口学和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结果 PSD组年龄、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加和重度CSVD负荷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轻度CSVD负荷评分和中度CSVD负荷评分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首先矫正人口学因素(年龄和性别),以轻度CSVD负荷评分为参照,中度CSVD负荷评分(OR=1.32,95%CI:1.29~4.56,P=0.04)和重度CSVD负荷评分(OR=3.02,95%CI:1.35~7.07,P=0.01)与PSD的发生独立相关。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矫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收缩压,仍以轻度CSVD负荷评分为参照,中度CSVD负荷评分对PSD失去了预测价值(OR=1.26,95%CI:0.96~4.16,P=0.65),重度CSVD负荷评分(OR=2.65,95%CI:1.11~6.92,P=0.04)与PSD联系依然存在。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SVD负荷严重程度与患者3个月后PS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临床预后及H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32例AC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71例和非HT组261例。采集受试者临床特征,比较2组受试者血清FSTL1和CTRP-3水平,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T的独立影响因素,探究HT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HT组与非HT组性别、年龄、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心房颤动、心源性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前血糖、梗死体积、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DL-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体积(OR=1.815,95%CI:1.030~3.198,P=0.039)、心房颤动(OR=2.184,95%CI:1.208~3.947,P=0.010)、NIHSS评分(O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95例,根据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分为转化组60例和无转化组2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溶栓前空腹血糖(FBG)、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吸烟情况等,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TC、TG、HDL-C、LDL-C、BMI、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化组患者SBP、DBP、溶栓前FBG、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OR=1.627,95%CI(1.259,4.276)〕、溶栓前NIHSS评分〔OR=1.382,95%CI(1.148,3.207)〕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BP、溶栓前NIHSS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分为非出血性转化组81例和出血性转化组21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预后,预后良好组46例(0~2分),预后不良组56例(3~6分)。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P0.01)。预后不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53,95%CI:1.162~1.335,P=0.013)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427,95%CI:1.374~1.526,P=0.006)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56,95%CI:0.863~1.125,P=0.042)、溶栓前NIHSS评分(OR=1.072,95%CI:0.984~1.186,P=0.038)、溶栓后24hNIHSS评分(OR=1.516,95%CI:1.383~1.762,P=0.01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h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2014年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未出血组69例和出血组31例。采用统一的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吸烟)、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溶栓前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血小板计数、血钠、血糖、CT低密度病灶情况、心源性脑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3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吸烟)阳性率、既往阿司匹林服用率、舒张压、收缩压、血小板计数、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阳性率、溶栓前NIHSS评分、血钠、血糖及CT低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未出血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长于未出血组,溶栓前SSS评分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25,95%CI(1.313,4.479)〕、溶栓前SSS评分〔OR=2.670,95%CI(1.358,5.250)〕及溶栓前NIHSS评分〔OR=2.257,95%CI(1.317,3.869)〕是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前SSS评分低、NIHSS评分高及延迟静脉溶栓治疗是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一系列临床指标,并探讨其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8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 47例,发生率25.5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时间、心房颤动、溶栓前血糖、溶栓前高敏C反应蛋白、卒中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溶栓前D-二聚体、溶栓前尿酸、溶栓后2h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HT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溶栓前血糖水平≥7.2m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3.5h、心源性卒中、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溶栓后2h收缩压≥149mmHg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6.108,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东莞台心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心房颤动)和观察组(合并心房颤动),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 SICH)。根据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1例和非出血转化组54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10例(13.3%),其中SICH 3例(4.0%)、a SICH 7例(9.3%);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21例(28.0%),其中SICH 9例(12.0%)、a SICH 12例(16.0%)。观察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SICH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高脂血症史阳性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阳性率、抗血小板治疗率、溶栓治疗前1d舒张压、溶栓治疗前1 d血小板计数、溶栓治疗前1 d纤维蛋白、溶栓治疗后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后1 d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发生率、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OR=11.324,95%CI(1.567,68.235)〕、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OR=2.613,95%CI(1.082,4.423)〕、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OR=92.075,95%CI(7.411,177.896)〕、早期颅内缺血改变〔OR=1.574,95%CI(1.159,3.324)〕、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8.710,95%CI(1.426,65.758)〕、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OR=22.021,95%CI(1.519,56.36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较高,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