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辩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4月确诊的COVID-19肺炎患者12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入院后第一次HRCT影像资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疾病程度分为普通型652例、重型272例、危重型328例共三组,观察比较其病变范围、累及肺叶、病灶数目、边界、密度以及毗邻结构受累情况。结果磨玻璃祥病变为COVID-19肺炎典型表现;三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重型患者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78.66%(258/328)、45.59%(124/272)、16.26%(106/65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悲者病变双肺累及率分别为100%、91.67%、19.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普通型患者跨叶段病灶、支气管兖气征、血管束增粗征、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分别为14.29%、42.86%、38.10%、23.81%、9.52%,重型分别为63.89%、66.67%、58.33%、66.67%、33.33%,危重型分别为86.96%、100%、86.96%、100%、86.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HRCT表现较有特征性,可为临床分型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为临床进一步的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有明确的湖北接触史。发热6例,乏力7例,咳嗽4例,咽痛4例,气促2例,胸痛1例;6例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有4例出现淋巴细胞下降,嗜酸性粒细胞下降7例,CRP升高6例;电解质代谢紊乱6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抗体IgM阳性7例;胸部CT呈现间质性肺炎改变的7例。7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咽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气促和胸痛,少数症状有腹泻、结膜炎;普遍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肺部CT特征性间质性肺炎对诊断及病情评估有着重大意义;核酸检测联合抗体筛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早期给予支持治疗(包括心理支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特点,探讨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的表现特点.结果:胸部CT检查有6例无明显异常,余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肺部表现.病灶大多呈双肺、多灶性分布,多见于胸膜下区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早期以形态多样的磨玻璃影为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轻型、普通型患者首次及短期(3~5 d)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影像学表现及短期演变的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4日—2月17日经临床及两次COVID-1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确诊的12例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分析12例前后两次胸部HR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中首次胸部HRCT检查2例(16.67%)无异常,6例(50.00%)双侧肺叶受累,4例(33.33%)单侧肺叶受累,其中左侧肺叶受累1例、右侧肺叶受累3例;以左肺下叶、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各7例(58.33%)];以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受累为主[分别为7例(58.33%)、6例(50.00%)]。短期复查肺叶、肺段受累数较首次检查均有增加,但肺叶受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受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首次胸部HRCT检查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仅位于胸膜下3例、仅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2例...  相似文献   

12.
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出现全身各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由于NCP具有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正确认识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临床诊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特别对其不同分期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COVID-19患者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合并消化系统损伤COVID-19患者的转归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17日到2020年2月14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118例,其中成人患者116例和儿童患者2例,观察所有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转归情况,分析消化系统损伤的原因及其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纳入COVID-19患者均为普通型,其中1例成人患者在住院期间进展为重型,无进展为危重型的患者。入院时5例成人患者存在消化系统损伤,以肝功能异常35.3%(41例)、腹.泻12.9%(15例)、胃纳减退10.3%(12例)最为常见,中位持续时间为8.0(4.0,11.0)d,呼吸道症状中位持续时间13.0(8.0,20.0)d,消化道症状恢复较快(P=0.002)。2例儿童无消化系统损伤。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3.2±7.5)d,无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9.8±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约50%可发生消化系统损伤,大多程度轻、恢复快,但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胸部薄层CT的影像表现,分析其演变过程,熟悉其肺部CT表现,了解其病程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 19的64例患者资料,分析胸部薄层CT表现,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其中4例肺部CT未见异常,研究另60例患者CT演变特点。结果 COVID 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双肺不对称分布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逐渐下降,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结论 COVID 19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在28天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我们需要经过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南通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7日至2月17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收治的15例聚集性COVID-19患者资料。按照病例暴露场所将患者分为5组,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为27~67岁,5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7.33±14.38)岁、(51.50±5.50)岁、(65.00±1.00)岁、(52.00±1.79)岁、(57.33±12.28)岁。潜伏期平均为(3.00±1.41)d、(5.50±0.50)d、(5.00±0.00)d、(9.20±4.26)d、(8.67±4.11)d。轻型患者1例(6.7%),普通型13例(86.7%),重型1例(6.7%)。5组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的患者13例(86.7%),乏力14例(93.3%),咳嗽9例(58.7%),呼吸困难6例(40%)。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并发症以肝损害为主,1例(6.7%)无任何临床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B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其中3组平均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铁蛋白普遍升高,降钙素原(PCT)均表现为正常。肝功能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升高外,余均正常。乳酸水平均升高。氧合指数有1组(20%)患者明显降低。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双侧病变,无胸腔积液。结论:南通地区聚集性COVID-19病例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中老年患者居多,慢性病高血压为常见基础疾病,肝损害为主要并发症,基本为普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实验室检查血乳酸水平均升高,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余无特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李官红  李文  曾剑  张宇  邱清萍  郑玉琼 《临床荟萃》2020,35(11):1005-100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01-26至2020-04-05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二临床观察科确诊的12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胸部CT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新冠肺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4∶1;病例以4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普通型患者多于重型患者,重型与普通型比为1∶5;前期主要为本土病例,2月中旬之后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本土病例中75%有武汉/湖北旅居史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11天;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超敏 C反应蛋白升高,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样改变为主。重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超敏C 反应蛋白、胸部CT评分高于普通型患者。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以男性为主,4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发热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重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胸部CT病灶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中有发热10例(45.45%)、咳嗽5例(22.73%)、呼吸急促1例(4.55%)和腹泻1例(4.55%)。21例(95.45%)为普通型,1例(4.55%)为重型。实验室检查中,淋巴细胞降低14例(63.64%),D-二聚体增高22例(100%)。胸部CT检查均示典型的COVID-19表现,病原学核酸检测阳性率40.91%(9/22)。结论:孕妇患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与非妊娠成人患者相似,相对于病原学检查,胸部CT检查快速安全且敏感性高,更适合COVID-19流行地区产科急诊住院患者的初筛,同时能监测病情进展,有助于COVID-19孕妇的筛查、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包括羟氯喹的使用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案,以评估这些药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病情转归及预后并进行记录分析。通过频数及百分数描述分类变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连续性变量。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肺部影像学进展的影响;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影像学好转时间的影响;绘制K-M曲线研究羟氯喹的不同使用方式对影像学的预后影响。 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共498例。年龄中位数为43岁(四分位数:32-59岁),男性274例(55.02%),女性224(44.98%)例。其中早期使用羟氯喹的有176例(35.34%)。早期使用羟氯喹(95%CI 0.525-1.704,p= 0.845)对于阻止胸部影像学进展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保护性因素。早期使用羟氯喹(95% CI 0.517-0.870,p=0.003)是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减少胸部影像学改善时间。早期使用羟氯喹影像学好转中位数时间为7天(p<0.01),未早期使用羟氯喹及未使用羟氯喹的胸部影像学好转时间中位数为9天。 结论:早期使用羟氯喹是阻止影像学进展的潜在保护性因素,早期使用羟氯喹可显著缩短胸部影像学的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2月底,中国湖北武汉地区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组织专家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指导疾病的防控及诊治。然而,由于受对疾病认知的限制,目前在该病的诊治中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该文通过查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相关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和体会,对诊疗方案中疾病传播方式、潜伏期长短、诊断标准实践应用及治疗药物选择等热点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