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吞咽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认知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STBI后认知障碍患者61例,32例为实验组,29例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患侧咽部运动皮质阳极tDCS,实验组先给予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阳极t DCS,然后给予患侧咽部运动皮质阳极t DCS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痰液微生物检验结果、胸部影像学检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都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痰液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菌种检出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2组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DCS结合吞咽治疗可明显降低STBI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意识障碍(DOC)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DO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tDCS治疗,采用7cm×5cm的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于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行阳极刺激,阴极刺激位于右眼眶或右肩上,刺激强度为2mA,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脑电图(EEG)及格拉斯哥量表(GCS)和持续植物状态(PV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估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显著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有效率为4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DOC患者的BAEP、USEP、EEG、GCS、PVS评分,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CS,阳极置于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阴极置于右肩部,刺激电流强度2 mA,20 min/次。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右侧屈肘肌肌张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2组CRS-R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CRS-R和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反应者为13例(61.90%),无反应者为8例(38.10%);对照组反应者为2例(9.52%),无反应者为19例(9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4.
睡眠障碍与其他躯体、精神健康问题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密切相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治疗技术,现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改善睡眠问题,但其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争议。本综述将阐述tDCS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tDCS治疗睡眠障碍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 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 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2例予以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清醒率、昏迷时间、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意识状态[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脑功能[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清醒率、CRS-R评分、GCS评分显著升高,清醒时间显著延长,EEG分级Ⅰ—Ⅱ级病例数显著升高、Ⅲ—Ⅳ级病例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能够有效地缩短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昏迷时间,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昏迷程度,促进脑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清醒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神经电生理及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rTMS假刺激4周,治疗组采用rTMS刺激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后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EEG)分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分级、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EG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EEG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SEP均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SSEP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LU、AS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GLU、AS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昏迷状态,降低脑脊液EAA水平。  相似文献   

8.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LANSS)、贝克抑郁量表(BD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筛选出1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2年的SCI患者。先完成1~2周基线评估,该阶段用SCI神经功能(ASI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病情,直至疼痛趋于稳定状态,随机分为试验组(12例)和对照组(6例)。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tDCS治疗(第一运动区M1区、2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VAS、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睡眠、情绪情况进行评定。用t检验分析试验组内不同病程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VAS、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BPI情绪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试验组VAS评分改善显著(P<0.05)。详见表2。按照病程将试验组患者分为病程>3月组和病程<3月组,对VAS评分及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tDCS对病程<2年SCI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改善作用,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11.
宓洪挺  吕晓  李新科 《中国康复》2023,38(8):483-485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特征的音乐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觉醒效果对比。方法:选取78例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研究组2及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行常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进行联合治疗,研究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节奏舒缓的管弦乐进行联合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3组治疗前后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脑电图Synek分级的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3组的CRS-R、GC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2个研究组CRS-R、GC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1),表现为研究组1>研究组2>对照组(P<0.01);治疗后3组EEG分级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1和研究组2的EEG分级较对照组降低(P<0.01);研究组1和研究组2的EEG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音乐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能促进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联合高频经颅磁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具有更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 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 MRI扫描,每次给予rs-f 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GAD患者(观察组)和60名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分为tDCS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及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CRP、TNF-α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 (1)观察组HAMA总分、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CRP血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DCS真刺激组治疗后HAMA总分差值、精神焦虑因子分差值、CRP差值明显高于伪刺激组(P<0.05);(3)tDCS真刺激组治疗后HAMA总分、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CRP、TNF-α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tDCS真刺激组治疗前后CRP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躯体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GAD患者体内炎症因子CR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tDCS可以调节GAD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和...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利用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ERP)Oddball范式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响应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电生理学特征。方法:研究纳入17例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30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对其进行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范式的ERP检查,后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接受20次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区域tDCS治疗,根据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结果分为响应者和非响应者,分析干预响应者一般情况特征及电生理学特征。结果:在UWS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CRS-R评分、P300出现情况均与tDCS响应性无关(P>0.05);而在MCS患者中,CRS-R评分(P=0.015)和反名-正名(D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P=0.005)与tDCS响应性相关,而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纯音—正名(T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与响应性无关(P>0.05)。结论:更高的CRS-R评分和分层听觉ERP范式中P300的存在,特别是DO范式中的P300成分与MCS患者的tDCS响应性有关,推测是由于DO范式中P300成分代表患者残存的语义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具有优先恢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是否能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比较健侧和患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健侧组、患侧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健侧组和患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健侧和患侧吞咽感觉运动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健侧组高于患侧组和对照组(均P0.05),患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而患侧刺激在本组研究中未显现出疗效。  相似文献   

17.
段再扬  俞蔼晏  韩雪  刘换  杨敏  叶培结  徐磊 《中国康复》2023,38(12):729-73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行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行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假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符号测试(DSS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MMSE、MoCA及DSS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PSQI评分及Hcy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提升睡眠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脊髓损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变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治疗组)、对照组(伪刺激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功能独立性(FIM)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脊髓神经生理评价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qRT-PCR检测,分析tDCS干预前后LncRNA-MALAT1、MIAT、GPNMB、LILRB4和SCD1的表达水平,并将LncRNA表达水平与MBI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8周后,tDCS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FIM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中枢传导时间(CT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ncRNA-GPNMB、LILRB4和SCD1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干预后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与MBI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和0.803,P<0.05)。 结论 tDCS能促进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MALAT1、MIAT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图片命名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评分、各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及图片命名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及偏瘫的常规运动治疗,同时针对感觉障碍进行感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经4周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感觉功能评分、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的本体感觉功能,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