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通过完善的治疗前准备,治疗后加强穿刺部位、患肢、溶栓导管的护理,结合对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及出院前的康复指导,59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置管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胭静脉置管局部溶栓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5月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分别采用胭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27例、常规药物治疗21例,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本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显效率92.6%,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2.6d。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显效率81、0%,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7d。结论:置管溶栓术与常规的药物治疗相比,治愈率、显效率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在B超引导下行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结果:阻塞血管血流再通,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显效率76.2%,有效率23.8%。结论:选择合适的导管与导管鞘、合理的体位能有效地降低皮下出血及导管脱落的危险。正确的无菌溶栓操作方法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观察置管侧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呼吸功能状况是发现血栓脱落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置管溶栓术(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CDT组47例(采用CDT治疗)和联合组46例(采用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联合足背浅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溶栓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深浅静脉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药物使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少、用药量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深浅静脉联合置管溶栓治疗能使药物充分达到血栓部位,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导管抽栓辅助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单纯置管溶栓治疗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与接受导管抽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患侧-健侧下肢周径差值、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对在本院接受置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4例,与同期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43例患者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手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后留置导管溶栓的经验。方法 手术取栓后留置导管溶栓者31例,均为混合性。股青肿7例,股白肿2例。术前全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 术后7d经留置导管静脉造影示28例患肢深静脉全程通畅。静脉壁光滑无返流;1例胭静脉狭窄50%,2例胫前静脉部分再通。随访:29例症状全部消失,2例穿弹力袜后能正常工作。结论 手术取栓结合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肢体消肿率、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静脉通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肢体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静脉通畅度,提高术后肢体消肿率,缩短住院及溶栓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时机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IVCS伴DVT患者97例,按照髂静脉狭窄程度分为甲组(n=38)先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植入术,再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总结8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是关注患肢舒适护理与安全护理,同时做好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严格做好出院宣教。83例患者导管溶栓抗凝治疗3~7d,患肢肿痛较治疗前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2.
总结介入置管溶栓配合中医药辅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在护理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医药,对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消除介入治疗后的残留血栓、促进侧枝循环建立、防止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与盲探置管的优缺点。方法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56例和盲探置管62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插管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时间比盲探置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2.74±1.39)min和(16.69±5.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6,P<0.01);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术中出血量比盲探置管出血量明显减少,分别为(3.23±1.56)ml和(7.06±5.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9,P<0.01);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安全、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将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治疗组32例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96.89%:对照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55.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对使用一般治疗+抗凝治疗+腘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各项护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卧床休息,取DVT体位,穿弹力袜,认真地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康复指导,导管的妥善固定,及保持伤口无菌,可保证溶栓治疗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3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措施包括术前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常规准备)术后护理(病情观察、体位与患肢护理、饮食指导、穿刺点及导管护理、溶栓抗凝药物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认为细致入微的观察,正确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溶栓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52-3353
目的对比6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下肢DVT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周围浅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血管通畅率为56.70±23.21%,对照组为37.22±19.8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9.0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周围浅静脉溶栓治疗,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缩短溶栓治疗时间,静脉血管通畅率更高,对血管改善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王福利  张卫青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56-1857
我院介入科2001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经股动脉置管持续溶栓的方法治疗60岁以上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6例,均取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较高,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结和探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包括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前后发生的并发症及护理问题,逐渐完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并运用到护理实践中。结果,本组62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及导管脱出、移位等情况;4例有出血并发症者均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62例最后经下肢静脉造影均达到有效再通。认为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合适的体位安置、肺栓塞预防措施的落实,术后确保置管位置的稳定、严密的并发症预防与观察、有效的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是确保滤器置入、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达到良好预期效果的护理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分析 50 例超声引导下肱静脉 PICC 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50 例超声引导下行肱静脉穿刺,1 次穿刺成功 48例,占 96%,2 次穿刺成功 2 例,占 4%,总体成功率达 1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