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普及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列第四位,而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一位。严重创伤后引起的生理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明显抑制以及早期各种确定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扰乱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在创伤后早期立即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实践,为创伤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0例四肢多发性严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全面Ⅰ期手术治疗,B组50例患者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A组患者临床复位优良率为72.5%,并发症发生率为17.5%;B组患者临床复位优良率为92.0%,并发症发生率为4.0%,B组患者临床复位优良率明显较A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四肢多发性严重骨折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严重腹部创伤的损伤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峰  韦俊华  周伟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2):918-918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治疗 19例严重腹部创伤病人 ,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 ,年龄 14~ 6 5岁 ,平均 34± 11 5岁。病人的选择考虑创伤类型、创伤部位和创伤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1] 。其中车祸外伤 10例 ,坠落伤 5例 ,刀刺伤 4例。1 2 损伤控制处理 手术以控制出血和防止污染为主 ,术后立即转入ICU复苏 ,予充分补液、复温及补充新鲜血浆 ,积极纠正严重代酸、低温和凝血功能障碍 ,必要时补充 5 %NaHCO3 (pH <7 2 0 ) ,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在 72h内再次…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97-1399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理念应用在严重腹部创伤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行损伤控制理念。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情况,并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损伤控制理念,能够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并且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降低,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0-342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7月接收的33例严重腹部损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8例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手术,将其分为治疗组,未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的15例患者(已达到损伤控制条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死亡率。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在肺部感染及粘连型肠梗阻,对照组患者发生的概率明显比对照组的概率要高,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并发症方面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关节损伤共185例,以交通意义伤和坠落伤居多;骨折最常见部位依次是胫腓骨,股骨,足踝和脊柱;最常见的合并伤为颅脑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开放性损伤占半数以上;1/4的病例并发休克。作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意外伤和坠落伤等创伤病例明显增加,伤情十分复杂化,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更为常见。本文就其诊断标准及早期处理原则,结合本组病例的实践加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亓建华 《临床医学》2002,22(3):64-64,F003
严重的多发性创伤具有病情紧急、危重、复杂、死亡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迫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密切配合治疗,挽救病人生命。我院1995年6月~2000年12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72例,经医护精心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1975-1976
目的评价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损伤控制组和急救组各60例。急救组行传统急救手术;损伤控制组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APACHEII评分、PH、SPO_2、PT水平和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指标。结果损伤控制组抢救成功率为95%,急救组为7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控制组死亡率为5%,急救组为2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前APACHEII评分、PH、SPO_2、P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控制组患者复苏后APACHEII评分、PH、SPO_2、PT水平均优于急救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急救,减轻创伤应激,纠正休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高能量的创伤和多发伤日益增多,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严重多发伤患者极易出现致命三联征,即: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早期行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1],创伤控制骨科(DCO)是一种应急分期手术的理念,旨在早期行快  相似文献   

10.
车祸严重多发性创伤43例临床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多发伤因伤情重累及脏器多,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抢救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多发伤是指在单一致伤因素打击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它不是各种创伤的相加组合,而是一种伤情既彼此掩盖又相互作用的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治疗,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住院的140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损害控制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70例,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2.86%,观察组病死率(2.86%)也远远低于对照组(1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损害控制治疗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救治成功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损害控制策略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DCS)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总结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期间126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一般损伤组(ISS≤35分)67例和严重损伤组(ISS〉35分)59例,其中对59例严重损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占46.8%。复苏期间监测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同时对两组腹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亦进行比较。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血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亦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合理实施损害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剖腹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快速有效的简化手术、ICU复苏支持和恰当无延误地实施再手术是DCS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特点、不同程度SIR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以及对进展为MODS的防治。方法: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及参照APACHE评分系统、创伤严重程度、全身感染等指标确定SIRS的严重程度,明确SIRS向MODS发展的渐进过程及分析不同程度SIRS与MODS的关系。结果: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364例中轻、中、重度SIRS分别为163例、120例和81例。其中,中、重度SIRS患者MODS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受累器官中,呼吸功能障碍最多见,患病率达27.7%;随着受累器官增多,病死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后SIRS患者由于二次打击因素的存在,MODS发生率明显升高。SIRS的程度与MODS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高度重视SIRS向MODS演变过程中的高危因素,削弱或阻断二次打击,早期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防治MODS、降低病死率最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肝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4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FDP组(n=22)和对照组(n=22)。FDP组使用FDP10g/天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40ml/天静脉点滴,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疗程均为7天。于治疗前和治疗第8天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生化指标(AST、ALT、γ-GT)。结果 FDP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AST、ALT、γ-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浆AST、ALT、γ-G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FDP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FDP组TNF-α、IL-6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FDP对严重多发伤时肝功能损伤有良好保护功能,其机制与下调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免疫调理治疗对创伤性严重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作用机制和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单盲和对照的临床研究分析70例符合创伤性严重脓毒症和MODS标准的患着,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和胸腺肽α1治疗(常规治疗+免疫调理),免疫调理疗程为7d。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4和28d淋巴细胞计数和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水平等相关免疫学指标动态变化,并收集临床资料和远期随访。结果住重症监护室(ICU)期间.对照组死亡20例,治疗组死亡13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计数及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治疗后28d(P均〈0.05);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和使用升压药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但治疗组患者的住ICU时间和费用没有显著性增加(P均〉0.05);治疗组远期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免疫调理治疗可以改善创伤性严重脓毒症和MODS患者住院28d内的预后.可以升高淋巴细胞汁数和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从而改善免疫麻痹。免疫调理治疗可以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和使用升压药的时间,而不增加ICU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有良好的效价比.可以延长远期生存时间.充分显示免疫调理治疗是危重病抢救中成功的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严重多发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全血中细菌DNA,进行血细菌培养,检测血浆D-乳酸及脂多糖(LPS)水平。所有患者均观察30d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检测63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D-乳酸和LPS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严重多发伤后2h即可从血中检测出细菌DNA,共有10例患者细菌DNA检测PCR阳性(62.50%)。PCR阳性者脓毒症发病率为100.00%,PCR阴性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100.00%,无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中70.00%发现有明确部位的感染并发症,无脓毒症患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现感染灶的患者全部PCR阳性。血细菌培养阳性率18.75%,显著低于PCR阳性率(62.50%,P〈0.01)。所有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阳性率占70.00%(7/10例)。所有患者血浆D-乳酸及LPS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早期(伤后2h)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以大肠杆菌为主。PCR方法检测血中细菌DNA能准确反映肠道细菌移位并预告感染和脓毒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重度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提高对重度创伤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认识。方法:分析了355例SIRS和128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的MO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应至少符合修订后2项或2项以上SIRS标准(包括发热、体温过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白细胞计数异常);MODS则符合各器官功能障碍标准,而且符合机体遭受打击24小时后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结果:355例患者中符合修订后SIRS 2项标准者127例(35.8%),3项者136例(38.3%),4项者92例(25.9%)。死亡116例(32.7%),其中死于MODS者83例(71.6%)。符合SIRS2项标准者死亡12例(9.4%),3项者残废3例(16.9%),4项者死亡48例(52.2%),SIRS2、3项与4项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83例死亡的MODS患者中,死于2个脏器障碍者16例(34.0%),3个者25例(69.4%),4个者30例(90.9%),≥5个者12例全部死亡(100.0%)。死于非MODS者33例(28.4%)。结论:重度创伤后,创伤后休克、感染及创伤后免疫功能障碍均可引发SIRS,严重者可导致MOD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混合型对抗反应综合征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4,18(14):1237-1239
介绍了严重多发伤的定义、临床特点和急救原则 ,重点阐述了严重多发伤的伤情评估、急救复苏与护理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的程序化急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9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对照组未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观察两组观察抢救成功率、诊断正确率、漏误诊率、并发症率。结果治疗组79例,抢救成功率89.57%,诊断正确率95.23%,漏误诊率19.00%,并发症率31.65%,治疗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10.52、11.43、12.72、11.32,P均〈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救治时制定了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进行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漏误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