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β-1,3-D葡聚糖(G试验)在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肺曲霉菌病提供帮助。方法对该院2011年1~12月32例临床疑似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及静脉血分别作培养、G试验、GM试验。结果 32例痰及肺泡灌洗液培养均有丝状菌生长,而G试验阳性的有29例,GM试验阳性的有27例。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因操作简便,报告时间较快以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已成为肺曲霉菌感染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生物检验在肺部曲霉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微生物检验,包括血浆1,3-β-D-葡聚糖检验(G试验)、痰培养、半乳甘露聚糖检验(GM试验);参照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分析并比较不同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刘庆玲  于颖 《大医生》2021,(2):116-118
目的 研究微生物检验在妇科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淄博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00例妇科感染患者,提取所有患者的阴道内壁分泌物标本并分为4份,均接受培养检验法、凝集检验法、胺试验法以及镜检法检验.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同检验方法下病原菌的阳性率以及不同检验方法下对菌丝、假菌丝...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导致重症致死性肺炎的认识。方法对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所致的重症致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可在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的患者中出现,目前临床诊断困难,提倡早期、足量、足疗程地进行治疗。进展为重症致死性肺炎,抗真菌治疗难以逆转。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出现,尽可能早期开展治疗,如进展为重症致死性肺炎,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肺曲霉菌感染诊断中常规真菌检测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拟诊肺曲霉菌感染的患者124例,对比直接涂片镜检结果、常规真菌检测结果、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结果 124例患者中,临床诊断阳性51例,阴性73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直接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具有IPA高危因素的COPD患者,采用回顾性诊断标准进行分组:COPD确诊IPA 组、COPD可疑IPA 组和COPD排除IPA 组,比较三组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吸光度值。以确诊和排除 IPA 的患者作为阳性和阴性病例,分析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检测在不同阳性判断临界值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按照回顾性标准,COPD确诊IPA 组有18例、COPD可疑IPA 组有12例、COPD排除IPA 组有12例。三组患者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69±0.87、1.38±0.79和0.27±0.60。 COPD确诊IPA 组与COPD可疑IPA 组的吸光度值均高于COPD排除IP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92、4.01,P均<0.05),而COPD确诊IPA 组与COPD可疑IPA 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P>0.05)。不同半乳甘露聚糖阳性界定值显示:当半乳甘露聚糖取0.7作为阳性界定值时,其对COPD合并 IPA 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30%、96.50%、87.20%及96.50%。结论血清半乳甘露聚糖的检测对于COPD患者侵染肺曲霉菌感染有较好的检测诊断作用,但并不能有效的区分COPD患者合并IPA患者的诊断级数,并且当血清半乳甘露聚糖临界值为0.7时,对于COPD患者侵染肺曲霉菌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曲霉菌感染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了21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曲霉菌感染的原因,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加强医院环境管理、早期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应用有效抗真菌药物,加强用药护理、加强营养支持、规范抗生素应用、重视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措施.结果 痊愈13例,好转4例,死亡4例,死亡率19%.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曲霉菌感染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肺曲霉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与临床诊治情况,减少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某院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100例,收集患者气管黏膜上的痰液并进行曲霉菌富集培养,通过三种微生物检测方法来对早期肺曲霉菌病患者进行诊断。观察10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记录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详细记录100例患者的手术方案,用药方案以及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进行研究,发现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具有很高的肺曲霉菌阳性检出率(在寄生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74.36%,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77.27%)。因此,(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与GM试验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很高的价值。临床症状统计表明咳血是寄生性肺曲霉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而咳嗽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最主要特征。这也为肺曲霉菌病患者能够尽早得到确诊提供了依据。在治疗方面,寄生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建议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抗真菌药为辅的治疗方法,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临床上则直接建议采用抗真菌药的治疗方法。结论通过对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肺曲霉菌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肺曲霉菌患者尽早得到确诊,进而提高临床治疗的精确性,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肺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的经验,从而提高人们对肺曲霉菌病的认识。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确诊为肺曲霉菌病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曲霉菌病的患病率有所增高,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高龄老年及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多种基础病史的患者,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主要有:长期高热、气短、咳嗽、咳黏液痰、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其中以发热、咯血多见。CT可表现为"晕轮征"。结论肺曲霉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不佳。应早期诊断,并早期给予足量、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一般可选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从病原学(涂片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13种曲霉菌生物标志物及联合检测等方面探讨不同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I)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组织病理学阳性率为87.5%;涂片镜检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72.1%;培养阳性率<61%,其中痰液、支气管肺胞灌洗液(BALF)、血液样本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2%、4...  相似文献   

11.
朱国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22-1823,1825
目的对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方法诊断肺结核的结果,选择临床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方法选择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8例和同期明确诊断为结核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T-SPOT.TB、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计算并比较各种检查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T-SPOT.TB的结核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皮肤结核菌素和痰液及肺泡灌洗液涂片,且具体数值相同;通过两两比较发现,T-SPOT.TB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试验方法(P<0.05)。结论 T-SPOT.TB诊断结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与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检测,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初次诊断为结核病,且尚未用药的住院患者516例,对所有患者行T-SPOT.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与IgG联合检测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测,计算并比较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T-SPOT.TB的灵敏度(88.76%)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45.74%)、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与IgG联合检测(72.87%)、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SPOT.T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联合其他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指导肺部感染抗菌治疗策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ICU肺部感染60例,分为PCT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PCT指导组血清PCT≥0.5μg/L时使用抗生素,PCT<0.5μg/L则停用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给予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治疗30 d内未使用抗生素时间、感染复发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30 d内未使用抗生素时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χ2=30.24,P均<0.05);两组临床有效率、30 d内死亡率、感染复发率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6.59、19.89、23.21,t=0.25,P均>0.05)。结论PCT指导抗菌治疗策略在肺部感染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抗生素过度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时间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种结核分枝杆菌(MTB)实验室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痰涂片、痰培养和结核分枝杆菌核酸(MTB-DNA)等4种方法及其两两联合应用对肺结核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符合率及正确诊断指数。结果 T-SPOT.TB联合MTB-DNA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其余各种方法,其漏诊率低于其余各种方法,而符合率和正确诊断指数均高于其余各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联合MTB-DNA检测方法可以成为早期诊断结核病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术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和B组(43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术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MIP-1α、P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雾化吸入氨溴索并排痰机排痰组(A组)、单纯排痰机排痰组(B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采用雾化吸入氨溴索后排痰机排痰,B组采用单纯排痰机排痰.治疗后观察2组总排痰量,胸片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正常天数,血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PaO2,PaCO2,RR.结果 治疗后第1~3天A组排痰量多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8~10天A组排痰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胸部体征、PaO2和PaCO2改善情况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温、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振动排痰机,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痰抗酸涂片、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TB-IGRA)、TB-DNA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苏州第五人民医院肺结核患者803例,以肺部非结核疾病患者216例作对照,采用以上3种快速诊断技术进行检测,研究其在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效能。结果单一检测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痰抗酸涂片检测AUC(0.675)最小,诊断效能最差,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35.87%、99.07%;TB-IGRA检测AUC(0.771)最大,诊断效能最好,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54%、65.74%。二联或三联组合检测两两比较,痰抗酸涂片+TB-IGRA、TB-IGRA+TB-DNA及痰涂片+TB-IGRA+TB-DNA的AUC较大,均大于痰抗酸涂片+TB-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抗酸涂片+TB-IGRA、TB-IGRA+TB-DNA及痰涂片+TB-IGRA+TB-DN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指标诊断比较,多项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其肺结核诊断的敏感性,从成本效益学角度考虑,痰抗酸涂片+TB-IGRA、TB-IGRA+TB-DNA联合检测AUC较大,检验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痰涂片镜检法及固体培养法诊断肺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82例初诊肺结核可疑症状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提供3份痰标本,分别进行痰涂片镜检法、固体培养法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分析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痰涂片镜检法及固体培养法在肺结核病中的诊断效能,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灵敏度(82.08%)、特异度(86.84%)、准确度(84.07%)、阳性预测值(89.69%)、阴性预测值(77.65%)均高于痰涂片镜检法(46.23%、55.26%、50.00%、59.04%、42.4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固体培养法(58.49%、70.31%、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病诊断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应用价值较高,利于临床提高肺结核病的诊断准确率,在结核病防治机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pretest probability and modified 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 in the diagnosis of late-onse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740 adults enrolled i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intensivists prospectively rated the pretest probability of VAP as low, moderate, or high based on their clinical judgment. The modified CPIS was calculated without considering culture result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diagnosis was determined by 2 adjudicators using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test likelihood, CPIS, and VAP diagnosis. RESULTS: Among the 739 patients analyzed, 14.5%, 39.6%, and 45.9% had low, moderate, and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of VAP. Patients with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had a lower PaO2/FiO2 ratio and a larger volume of secretions. High or moderate vs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had high sensitivity (0.8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7-0.89)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0.87; 95% CI, 0.86-0.88) but low specificity (0.27; 95% CI, 0.21-0.35)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0.29; 95% C,: 0.22-0.37) for the diagnosis of VAP. Therefore, 71% of patients who had a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were actually infected (1 -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the modified CPIS was not significant (0.47; 95% CI, 0.42-0.53), meaning that no score threshold was clinically useful. CONCLUSIONS: Pretest probability and a modified CPIS, which excludes culture results, are of limited utility in the diagnosis of late-onset VAP.  相似文献   

20.
体位摆放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位摆放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昏迷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翻身侧卧45°或90°,观察组翻身侧俯100°。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通过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