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与临床诊治情况,减少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某院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100例,收集患者气管黏膜上的痰液并进行曲霉菌富集培养,通过三种微生物检测方法来对早期肺曲霉菌病患者进行诊断。观察10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记录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详细记录100例患者的手术方案,用药方案以及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进行研究,发现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具有很高的肺曲霉菌阳性检出率(在寄生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74.36%,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77.27%)。因此,(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与GM试验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很高的价值。临床症状统计表明咳血是寄生性肺曲霉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而咳嗽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最主要特征。这也为肺曲霉菌病患者能够尽早得到确诊提供了依据。在治疗方面,寄生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建议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抗真菌药为辅的治疗方法,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临床上则直接建议采用抗真菌药的治疗方法。结论通过对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肺曲霉菌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肺曲霉菌患者尽早得到确诊,进而提高临床治疗的精确性,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曲霉菌感染患者应用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以及痰培养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感染肺曲霉菌的9 005例患者,均采用GM、G试验及痰培养3种方法检测肺曲霉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泡灌洗G试验与血清G试验的检测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泡灌洗GM试验与血清GM试验的检测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G试验的准确度显著高于血清GM试验(P 0.05)。结论血清G试验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检测出肺部曲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β-1,3-D葡聚糖(G试验)在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肺曲霉菌病提供帮助。方法对该院2011年1~12月32例临床疑似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及静脉血分别作培养、G试验、GM试验。结果 32例痰及肺泡灌洗液培养均有丝状菌生长,而G试验阳性的有29例,GM试验阳性的有27例。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因操作简便,报告时间较快以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已成为肺曲霉菌感染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生物检验在肺部曲霉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微生物检验,包括血浆1,3-β-D-葡聚糖检验(G试验)、痰培养、半乳甘露聚糖检验(GM试验);参照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分析并比较不同微生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对1例Ph+ALL患者进行了血常规、骨髓像、胸片、头颅CT扫描和细胞遗传学等检查,并先后给予DVCP、善唯达及格列卫联合诱导化疗.患者在骨髓抑制期发生侵袭性肺、脑曲霉菌感染,给予伊曲康唑、两性霉素等抗真菌治疗,进行了开颅病灶引流术.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患者获得缓解,肺、脑曲霉菌感染临床治愈.结论:Ph+ALL是一种常规方案化疗效果差的特殊亚型,格列卫联合化疗是其较好的治疗方案.由于临床真菌检出率低,早期经验性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并结合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肺、脑曲霉菌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常规工作状态下降钙素原(PCT)与(1,3)-β-D葡聚糖(G试验)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肺部感染的实际效能。方法收集病例1 027例,统计痰涂片及培养阳性分离菌分布组成,分别与微生物检验和胸部CT比对研究PCT和G试验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微生物检验阳性与CT推断性诊断时G试验值分布,系统评价G试验与PCT联合应用对肺部感染的预测能力。结果病原菌分离以烟曲霉菌、多重耐药菌、结核分枝杆菌为主;与微生物检验比较时PCT特异性41.2%,敏感性66.4%;在微生物检验与CT均诊断为肺曲霉菌感染的病例中,G试验中位数与均数均小于临界值;与微生物检验比较,G试验特异性84.1%,敏感性13.2%;在一致病例中G试验中位值112.91,95%CI分布60~768;CT为参照,G试验特异性75.0%,敏感性21.4%;疑似肺源性败血症病例中,PCT的中位值7.51,三个病例PCT低于阈值;三个病例G试验假阳性。两项检查同时阳性对肺部真菌感染的预测能力仅2.30%,对细菌感染为5.40%;大部分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PCT并不升高;某些细菌感染G试验也可能升高。结论对于PCT与G试验测定应该谨慎对待,合理分析,综合评价后有选择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在上饶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IFD)诊断中G试验联合GM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疑似IFD的156例患者,其中58例确诊者设为IFD组、98例未感染者设为对照组,进行G试验、GM试验以真菌培养,分析检测结果,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 IFD组真菌培养、G试验以及GM试验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联合GM试验诊断IFD的准确率为93.59%,明显高于真菌培养的75.00%、G试验的85.26%、GM试验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联合GM试验诊断IFD的灵敏度为98.89%、特异度为90.82%、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98.89%,分别高于真菌培养、G试验、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D诊断中G试验和GM试验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更高,适用于早期筛查,以便指导临床尽早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然后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分析调整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联合(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30例确诊为肺曲霉菌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为研究组,30例非真菌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支气管镜下采集BALF,并同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GM试验和G试验,比较单独和联合试验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中,BALF GM试验阳性21例,G试验阳性25例;血清GM试验阳性19例,G试验阳性23例;BALF GM联合G试验阳性27例;血清GM联合G试验阳性26例。BALF GM试验联合G试验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0.0%、93.3%、93.1%、93.3%和91.0%。结论支气管镜下BALF GM试验联合G试验检测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临床价值高,可作为诊断肺曲霉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例IPA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1例IPA患者确诊2例,临床诊断9例。3例患者无特殊病史,其余8例均有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痰、咯血、胸闷和气喘。痰涂片3例、痰培养1例、肺泡灌洗液1例、胸水1例均查见曲霉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阳性6例。1例支气管镜活检、1例经皮肺活检病理形态学及特殊染色结果符合曲霉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11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目前仍在治疗中2例,7例随诊,失访2例。6例选用伏立康唑、3例选用伊曲康唑、2例选用卡泊芬净作为初始治疗,均有疗效。结论 IPA与基础疾病及长期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诊断有赖于病理学及病原微生学结果,但随着高分辨率CT及G试验与GM实验在临床中的开展,使早期拟诊成为可能,早期予以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提高IPA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曲霉菌感染参与器官移植患者致死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曲霉菌感染参与器官移植患者致死因素分析。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曲霉菌,并检测曲霉菌18SrRNA基因;检测患者肝,心,肾功能指标;观察动物模型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 4例器官移植患者痰液中均培养出曲霉菌,2例血液中培养出曲霉菌;痰液,血培养物及动物模型血液18SrRNA均为阳性;4例器官移植患者,肝功能指标增高不明显;1心,肾功能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高;病理组织染色肾皮质查见曲霉菌菌丝,心肌及肝组织灶性坏死,肺形成多发性肺脓肿。结论 器官移植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当曲霉菌感染后,使多脏器功能发生改变,特别是肺功能和肾功能,导致肺,肾功能衰竭,可能是器官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曲霉菌感染是目前临床器官移植术值得警惕的一个严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陆丹  郝英婵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0):1390-1393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对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具有IFD高危因素的患儿250例分为确诊IFD组、拟诊IFD组和非IFD组,检测患儿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6、IL-8和IL-17表达水平,并分别进行G试验和GM试验。比较3组患儿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以及G试验和GM试验诊断IF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确诊IFD组和拟诊IFD组患儿血清中IL-10、IL-6、IL-8和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IFD组,肺泡灌洗液中IL-6、IL-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I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诊断IFD的灵敏度为95.97%,特异度为93.65%,阳性预测值为93.70%,阴性预测值为95.83%,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对PICU患儿IFD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动态监测PICU患儿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IFD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肾移植和肝移植。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采集2次全血,进行血浆G试验和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均采血1次。结果3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共采集35株致病型真菌,主要为曲霉菌(22株);有12例患者G试验结果为阴性。单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为60%~71.4%,特异性为74.7%~89.7%,连续双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40%~57.1%)略有降低,但特异性(86.7%~98.3%)有所升高。G试验较痰液真菌培养平均提前8.2 d出现阳性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较典型影像学改变也平均提前3 d(P<0.05)。结论通过连续检测血浆BG浓度,G试验对器官移植术后合并IPFI的诊断敏感性接近60%,特异性则达到98%;且较微生物学培养及典型影像学改变更早出现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朱国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22-1823,1825
目的对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方法诊断肺结核的结果,选择临床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方法选择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8例和同期明确诊断为结核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T-SPOT.TB、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计算并比较各种检查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T-SPOT.TB的结核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皮肤结核菌素和痰液及肺泡灌洗液涂片,且具体数值相同;通过两两比较发现,T-SPOT.TB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试验方法(P<0.05)。结论 T-SPOT.TB诊断结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latelia Aspergillu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对64例HSCT受者移植后每周2次同时进行血清GM试验和G试验,并根据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诊断标准定义临床诊断真菌感染病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作ROC曲线分析,采用χ2检验对GM试验不同阳性阈值之间及GM与G试验之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单次GMⅠ值>0.7和G试验BDG质量浓度>26.0pg/L分别为GM和G试验阳性折点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两者灵敏度分别为87.0%、69.6%,特异度分别为92.7%%和85.4%。单次GMⅠ值>0.7与连续2次GMⅠ值>0.5的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08,P0.05)。结论:GM试验和G试验是诊断IFI可靠的诊断方法,两者对IFI临床诊断意义的一致性较好;采用一次试验检测时,选择GM试验更为理想,且以单次GMⅠ>0.7作为阳性阈值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G)抗原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在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体温超过38 ℃,持续48 h以上,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有效但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时被纳入本研究.第1周采集患者静脉血2次,以后每周采血1次,至少监测4周.分别采用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患者血清GM和BG值.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两次不同时点检测GM值>0.5或单次>0.8,G实验阳性定义为BG值>80 pg/ml.患者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非真菌感染四组,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51例患者共收集240份血清标本.其中确诊IFI2例,临床诊断26例,拟诊17例,非真菌感染6例.以确诊及临床诊断为真阳性组,以非真菌感染为真阴性组.GM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21例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1例阳性,敏感性75%,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41.7%;G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全部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4例阳性,敏感性100%,特异性33.3%,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G实验的敏感性高于GM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GM实验阳性的21例患者中抗真菌治疗有效19例,GM值渐转阴性,2例无效的患者GM值持续阳性,有效组GM平均值两周后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实验阳性的患者中治疗有效者BG值逐渐下降,但未转阴;治疗无效组BG值变化无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BG值监测对疗效无明显判断意义.结论 血清GM和BG抗原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FI提供有力证据,联合检测BG和GM两种抗原,可提高对曲霉菌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治疗中监测GM和BG值的动态变化,GM实验用于评价疗效的价值优于G实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galactomannan antigen (GM)and (1→3)-β-D-glucan antigen(BG) assay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 ) i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nd the role in monitoring therapeutic response. Methods Fifty on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met the criteria for inclusion: ①body temperature above 38 ℃ for 48 hours, ②failure to respond to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treatment, or ③temperature rose again after the responded drop.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wice at the first week, then once a week in at least four weeks. The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1SA )and colorimetric assay were used for detecting GM and BG. The positive GM test is defined as two consecutive tests at different time GM value > 0.5 or > 0. 8 and the positive G test is defined as BG value > 80 pg/ml.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four groups as proven,probable, possible, and non-fungal infection respectively, and 21 normal volunteers were as controls. Results Two hundred and forty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51 patients including 2 of proven IFI, 26 probable IFI, 17 possible IFI and 6 non-fungal infection. The true-positive group including the proven and probable groups, and true negative group was the non-fungal infection group. GM tests were positive in 21 of 28 cases in true positive group, and only one of 6 cases in non-fungal infection.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75%, 83.3%, 95.5% and 41.7%, respectively. G tests were positive in all 28 cases of the true positive group, and 4 in 6 non-fungal infection case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100%, 33.3%, 87.5% and 100%, respectively. G test is more sensitive than GM test ( P = 0.015 ),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ecificity of the two tests (P =0.242). In 19 of 21 patients with GM test positive, anti-fungal treatment was effective, and GM value gradually decreased to negative, two invalid patients were persistent with GM test positive.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 the average GM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ffective group than in the ineffective group (P < 0.05 ). BG values in the responded patients showed a gradual decline similar to that of GM values, but not to negative. The changes of BG value in ineffective group varied with a trend upward. The changes in BG value had no relation with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Conclusions Serum GM and BG antigens detection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IFI. Combination of GM and G tests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specificity and reduce the false positive GM test seems superior to G test for monitoring GM and BG values dur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叩拍排痰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锻炼,2组均训练2周。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治疗前后感染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其6个单项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气管分泌物,氧合指数,X线胸片浸润影,气管吸取物培养或痰培养)。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患者的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及其中的气管分泌物评分和气管吸取物培养或痰培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CPIS中的体温评分、白细胞计数评分、X线胸片浸润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氧合指数评分2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可提高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机体炎症反应,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肺结核患儿作为肺结核组,另外选择同时期21例排除肺结核感染的肺部疾病患儿作为非肺结核组。全部患儿均行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和BALF中TbDNA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3种检测方法对肺结核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纤支镜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和荧光定量PCR的敏感度分别为19.05%、14.29%、76.19%,特异度分别为100.00%、100.00%、95.24%,PPV分别为100.00%、100.00%、94.12%,NPV分别为55.26%、53.85%、80.00%。荧光定量PCR检测BALF中TbDNA的敏感度明显高于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和纤支镜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76.19%比19.05%、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BALF中的TbDNA,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特异度高的特点,利于早期诊断肺结核,尤其是对于痰涂片检测呈阴性及无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患儿,可以明显提高确诊率,其结果能够作为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临床信息,对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进行数据挖掘,寻找其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依托实验信息系统(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数据信息平台,回顾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4日所有(1,3)-β葡聚糖检验病例,同时搜索其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检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评估(1,3)-β葡聚糖检验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ROC数据集.结果 纳入研究的567例(1,3)-β葡聚糖检验病例中,155例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结果阳性,412例结果阴性.将(1,3)-β葡聚糖检测值和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结果输入SPSS软件,其AUC达到0.661 2(P<0.05).结论 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本院诊治的TBI患者和非TBI患者进行血浆G-脂多糖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分析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治疗前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TBI患者G-脂多糖检测阳性率(33.33%)高于非TBI患者检测阳性率(13.34%,P0.05)。与治疗前检测结果相比,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抗感染治疗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继发感染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感染类型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结论 G-脂多糖检测可用于TBI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炎性标志物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依据痰液中潜在病原菌浓度分为感染组52例和非感染组50例,选取同期2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非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入组时血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10例(20.0%),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任意一项阳性检出17例(34.0%);感染组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36例(69.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任意一项阳性检出46例(88.5%).血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灵敏度为45.1%(46/10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任意一项阳性检出灵敏度为61.8%(53/102).结论联合检测血清炎性标志物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8水平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状况,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