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及中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否存在差别,为老年ACS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A组),ACS患者30例(B组)。选择中年ACS患者30例(C组),均于入院第3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的水平。结果B组及C组的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B组,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CS及中年ACS的血清VEGF的水平均高于SAP患者,这是由于发病时心脏缺血缺氧所致,但老年ACS的血清VEGF的水平低于中年ACS,这是由于衰老等因素影响了血清VEGF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5例ACS患者,35例在IVUS指导下实施支架置入术为治疗组,30例直接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3例贴壁欠佳,7例支架未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高压扩张(18-20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其余25例达到满意标准;支架置入后,斑块面积显著减少(P〈0.01),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30例支架置入后,CAG提示贴壁良好,TIMI血流3级。随访1年,治疗组1例出现心绞痛,3例偶发性室性早搏;对照组6例出现心绞痛,4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出现劳力性胸闷。结论IVUS能准确测量血管直径、病变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同时能分析病变偏心程度及斑块特征,因此可指导选择支架的规格,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比邻关系、贴壁情况,支架扩张程度,是评价冠脉支架置人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态的炎症过程,血栓形成是其急性并发症的基础。本文对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的发病机制。降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对斑块的稳定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清肌钙蛋白I(cTn I)升高与否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用血管内超声检测62例ACS患者的75处病变.根据血清cTn I是否升高将患者分为两组cTn I升高组34例(cTn I>0.15 ng/ml)和cTn I正常组28例(cTn I≤0.15 ng/ml).分析病变处与近端和远端参考段,包括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及斑块负荷,并计算斑块面积和重塑指数,继之确定重塑方向(正、负、无重塑);此外对每组的软硬斑块进行识别和比较. 结果cTn I升高组重塑指数大于cTn I正常组(1.01±0.25对0.83±0.11,P<0.01),正重塑常见于cTn I升高组(46.5%对6.3%,P<0.001),负重塑常见于cTn I正常组(81.3%对39.5%,P<0.05).cTn I升高组患者的病变斑块面积比cTn I正常组大[(11.9±5.2) mm2对(9.1±3.4) mm2,P<0.05];前者远端参考段斑块面积也比后者大[(5.5±3.4) mm2对(3.8±1.8) mm2,P<0.05].cTn I升高组患者与cTn I正常组相比有增高的血栓形成率(P<0.05).结论cTn I升高的ACS患者存在较多血栓和正重塑,有较大的病变处斑块面积和远端参考段斑块面积.他们的冠状动脉病变较cTn I正常的患者严重、复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抑郁发生情况,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160例ACS行PCI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相关检查、手术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ACS患者行PCI术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对PCI术后抑郁预测价值。结果:160例患者术后伴抑郁者(SDS≥50分)共51例(31.8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分别为9例(5.63%)、29例(18.13%)、13例(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居、病变血管支数三支及以上、BDNF降低、5-HT降低、低社会支持水平、睡眠质量差是老年ACS患者PCI术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25~3.900,P<0.05或<0.01);血清BDNF、5-HT预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抑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0、0.930。结论:老年ACS患者行PCI术后有一定抑郁发生率,尤其是独居、病变血管支数多、BDNF降低、5-HT降低、社会支持水平低、睡眠质量差者需警惕术后抑郁可能,且血清BDNF、5-HT对PCI术后抑郁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导致严重心肌缺血所产生的一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常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急性冠脉事件.…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方法  113例患者 [男78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个月内 )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2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软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的回声弱 ;(2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等于或超过血管壁外膜 ;(3)钙化斑块 ,表现为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且后方有清楚的声影。软性斑块成分或硬性斑块成分超过 80 %判定为软斑块或硬斑块 ,否则判定为混合性斑块。结果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管内超声发现 4 8例 (84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30例 (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目标病变为软斑块 (P <0 0 1)。 6例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6例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标病变含有脂质池。并发现 9例 (16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12例 (3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斑块破裂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变则以硬斑块、钙化病变为多。另外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半数以上的目标病变呈偏心性。结论 血管内超声可以识别不稳定斑块 (富含脂质池及薄纤维帽 ) ,并证实其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脉小血管最佳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6 6处冠脉直径 <3mm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 ,测量术前和术后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程度、病变长度 ,并观察术后和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急性闭塞、亚急性血栓形成、Q波或非 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血管造影和操作成功率均为 10 0 % ,获得近期临床成功 ,术后和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在 ACS中小血管支架的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术前的合理用药、最佳支架置入技术及肝素涂层支架的应用可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朱兴雷  赵鹏 《山东医药》2010,(5):100-10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ACS是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为基础,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77.8%(28/36),其中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0%(2/20),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72.2%(26/36),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占75%(15/20).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早期临床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患因素、心脏结构功能特点和犯罪血管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ACS患者234例及对照组53例,按照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比较各组间血脂谱、血糖代谢、血BNP水平及其心脏结构、功能的指标;分析年龄和犯罪血管间的相关性.结果 60岁以上ACS老年患者HDL-C水平高于青年组(P<0.05),而TG水平却低于青年组(P<0.01).年龄组间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无差异.老年组ACS患者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青年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回旋支(LCX)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年龄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三支病变组及LCX组比较,左前降支(LAD)组和右冠脉(RCA)组患者年龄均明显较轻,而LAD组和RCA组之间患者年龄则未见差异.结论 老年ACS患者冠脉血流缓慢、代谢率低,HDL-C、BNP水平高于青年患者;多以三支病变及LCX慢性狭窄导致闭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 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管生成素家族(Angs)谱序列演变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40例ACS患者用双抗夹心酶免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试7个时间点〔入院时(基线)、发病24 h、发病48 h、发病1 w、发病2 w和出院后发病6 w、发病18 w〕的血浆血管生成素家族(Ang-1、Ang-2、Ang-4、Tie-2)和4种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B型脑钠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水平,分析ACS患者血浆Angs谱的时间-活力曲线演变关系和Angs家族与4种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浆Ang-1和Ang-4出现初降后升演变,18 w升至AMI始点的3倍;Ang-2则先升后降变化,18 w降至正常水平;Tie-2自始至终点持续上升保持高水平。AMI发病24 h时间点Ang-1与MMP-2呈负相关(r=-0.58,P0.001),与VEGF成微弱正相关(r=0.23,P0.05);Ang-2和Tie-2分别与VEGF、MMP-2、HIF-1α、BNP、TNI呈正相关(P0.05,P0.001)。结论在ACS过程中存在着Angs谱序列演变,且与心肌坏死、炎症标志物、血管新生和心功能状态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根据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5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3例。对比各组患者Hcy水平、高血压、吸烟史、TC、及LDL-C等,分析Hcy水平及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Hcy水平升高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79.1%vs 14.3%,29.4%,P=0.000)。3组间Hcy水平正常及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9.8±7.2)μmol/L vs(11.0±4.5)μmol/L,(12.3±6.1)μmol/L,P<0.01],但内皮依赖型舒张率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1±2.8)%vs(7.5±5.1)%,(6.5±3.2)%,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6.332,P=0.038),而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7.254,P=0.038)。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及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联系紧密,临床治疗时可对其进行监测,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368例.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结果 3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心房颤动41例,发生率为11.14%.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冠脉多支病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较高比例并发心房颤动.左房内径增大、冠脉多支病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脉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脉压 (PP)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 74例ACS患者分为PP <65mmHg组 ( 2 0例 )和PP≥ 65mmHg组 ( 5 4例 )。分析 2组中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 1)PP≥ 65mmHg组患者的危险因素明显多于PP <65mmHg组 (P <0 .0 5 ) ,其中≥ 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在PP≥ 65mmHg组中高达 96.3 %(P <0 .0 1) ;( 2 )PP≥ 65mmHg组冠脉狭窄程度与PP <65mmH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发生ACS时 ,PP大的ACS患者其危险因素多于PP小者 ;PP与相关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