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之间的关系。方法46例急性冠脉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组常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脂、甲状腺素、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指联素。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分冠脉狭窄程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脂联素水平下降[(3.65±1.68)μg/mL66(7.08±3.24)μg/mL,P<0.01],健康对照组脂联素与体重指数(r=-0.254,P=0.040),总胆固醇(r=-0.261,P=0.046)呈负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脂联素与冠脉狭窄程度(r=-0.349,P=0.014),甘油三酯(r=-0.356,P=0.015),肿瘤坏死因子-α(r=-0.301,P=0.04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0.321,P=0.036)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提示,在健康对照组中,体重指数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冠脉狭窄程度,肿留坏死因子-α则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联素水平下降,其下降水平并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39)、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3)患者,另选取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血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CS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与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TG、LDL及TC呈负相关,与HDL呈正相关。结论:内脂素、脂联素在ACS中发挥的作用相反,共同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以及健康女性血清脂肪因子网膜素和脂联素的表达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133例女性,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经CAG证实不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和是否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76例,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57例,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60例,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36例。分析血清网膜素、脂联素等临床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分别低于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123,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女性(P<0.05)。结论网膜素和脂联素血清水平降低与围绝经期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drome,NSTE-ACS)危险分层的应用. 方法 92例NSTE-ACS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观察3月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和心源性死亡)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血清脂联素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取5.65 mg/L,其敏感性72.2%,特异性59.5%.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为30.2%,而无事件者为69.8%;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10.2%和89.8%.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30.2% vs 10.2%, P=0.016; RR 3.813,95%CI 1.231~11.816).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5.65 mg/L是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楚纯 《海南医学》2014,25(6):810-8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周及1个月血脂、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开始两组Ala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P〈0.05),治疗后72h研究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阴显降低(P〈0.05),治疗72h、1周、1个月研究组血清APN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granulemembrantprotein 14 0 ,GMP 14 0 ) ,在冠脉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稳定型心绞痛(SA)GMP 14 0 ,了解该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 ,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义和作用。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7例UA、11例SA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病房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期间的住院者 ,男 2 4例 ,女 4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 6 2 5岁。健康对照组 2 5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0~ 6 2岁 ,平均 5 2岁 ,均为健康体检者。1 2 方法1 2 1 标本制…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洁  罗心平  施海明 《医学综述》2006,12(11):682-684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早在1995年就为人们所发现。但直到2001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特性。随后,由于血中脂联素浓度的大规模检测得以实现,许多关于脂联素的临床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使得其在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得以证实。本文仅就脂连素在冠心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随着人们对MS本质认识的深化,发现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IR)是其滋生的共同土壤。脂联素(ADPN)是一种脂肪组织特异性细胞因子。研究表明,ADPN在机体糖、脂代谢及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显著改善I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变薄、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说明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测定ACS患者来探讨炎症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血浆游离脂肪酸、补体C3、脂联素水平,来探讨游离脂肪酸、补体C3、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44例年龄和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排除危险因素糖尿病及肥胖的影响,分别测定两组人群脂联素及相关指标补体C3、游离脂肪酸和血脂的浓度.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补体C3和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游离脂肪酸的增高、补体C3、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相关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构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的抗炎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2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ACS组血清脂联素浓度显著低于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hsCRP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且ACS组血清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脂联素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对ACS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NP及Hcy在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7例ACS患者,将其作为ACS组,将患者再次分为AMI组(n=50),UA组(n=57),选取与ACS组患者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象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CS组、对照组、AMI组及UA组BNP、Hcy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AMI组及UA组BN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BNP水平显著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Hcy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的病情程度越严重,BNP、Hcy水平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浆BNP及Hcy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及治疗、预后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浆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含量在汉族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的变化,了解其对ACS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3年2月安徽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汉族人群中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61例,ACS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梗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195例,正常对照组55例,采用酶学的方法分别测定其血浆SM含量.结果 ①ACS组血浆SM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P<0.01),而SAP组及对照组S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9).②ACS的相关危险性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SM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汉族人群SM水平与ACS具有相关性,提示SM可能是汉族人群中ACS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一个潜在标记物,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h,终点事件是36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心肌缺血)。结果36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h:2.9% vs 22.9%,30天:5.7% vs 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循环血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浓度的改变及其预测易损斑块的价值。方法:9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塞(AMI)组19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心绞痛(SAP)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抽取股静脉血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PO浓度和粒子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UAP组股静脉血MPO门内百分数显著高于AMI组、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AMI组股静脉血MPO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UAP组和AMI组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股静脉血hsCRP显著增高(P均<0.05),而UAP组和AMI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MPO门内百分数和hsCRP在不稳定斑块明显高于稳定斑块(P均<0.05)。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形态较为规则,胞浆内含有大小、形状不一的不同电子密度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泡较少;AMI患者中性粒细胞颗粒明显减少,空泡显著增多;UAP患者则显示中性粒细胞颗粒丰富,空泡少见。结论:外周循环血中MPO的含量不仅能提示ACS易损斑块的存在,而且能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不同时限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TA及ETB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2月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40例(ACS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6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9例(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5例(UA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及ACS组PCI治疗前后不同时限血浆ET-1水平,同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ETA及ETB受体的表达。结果①PCI术前1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间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与同组术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TEMI组、NSTEMI组、UA组ET-1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后7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术前1 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CI术前1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与同组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TEMI组、NSTEMI组、UA组ETA mRNA、ETB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后7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系统在PCI术后血管内皮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宁榕  吴素华  黄琦 《河北医学》2004,10(6):489-491
目的 :通过观察C -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 ,探讨炎症标记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 10 2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亚组 3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亚组 6 8例 ,选择稳定性心绞痛 (SAP) 4 4例作对照组。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热沉淀比浊法测定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及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ACS组CRP高于SAP组 (19.2 3± 18.2 6mg/Lvs 1.72± 0 .82mg/L ,P <0 .0 5 ) ,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2 6 .34± 2 5 .38mg/Lvs 12 .0 7± 10 .85mg/L、1.72± 0 .82mg/L ,P <0 .0 1) ,UAP亚组高于SAP组 (12 .0 7±10 .85mg/Lvs 1.72± 0 .82mg/L ,P <0 .0 5 )。ACS组FIB高于SAP组 (3.5 3± 1.2 9g/Lvs 2 .2 4± 4 .81g/L ,P<0 .0 5 ) ,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 (3.87± 1.5 0g/Lvs 3.4 7± 1.0 8g/L、2 .2 4± 4 .81g/L ,P<0 .0 1) ,UAP亚组高于SAP组 (3.4 7± 1.0 8g/L、2 .2 4± 4 .81g/L ,P <0 .0 5 )。结论 :炎症参与了ACS患者的发病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ACS患者CRP和FIB水平增高 ,二者均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85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1例);依据冠脉数量将107例分为一支组(29例)、二支组(37例)、三支及三支以上组(41例).对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测定,并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UA组和AMI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12±5.49)、(21.01±6.52) 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0.89±3.91) μ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一支组、二支组和三支及三支以上组患者Hcy水平分别为(13.18±4.92)、(16.04±3.21)、(21.86±4.93)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51,P=0.003),其中二支组和三支及三支以上组高于一支组,三支及三支以上组高于二支组,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的Hcy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和患者冠脉的支数有关,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Hcy水平来对ACS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