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灸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包括新穴)以及阿是穴三大类。除阿是穴以外,十四经穴有361个,确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经外奇穴和新穴约50个左右。每一个腧穴都有其固定的部位、一定的主治范围和相应的刺灸方法。如何把这些腧穴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学得活、记得牢、用得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以下粗浅的体会。一、结合实际抓重点鉴于学时的限制,要想把教材中的400多个腧穴从定位、取法到主治、操作都一一向学生作全面详尽地讲授,不论是教师教还是  相似文献   

2.
李永春 《河南中医》2016,(4):699-700
传统腧穴定位训练模式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情绪,训练往往流于形式;逐经点穴的训练模式,仅仅练习了穴位的具体定位,对理论课中腧穴的其他内容,如腧穴的功用,特定穴类属却无法涵盖,内容较为单薄;另外这种点穴方式仅重视了腧穴间的纵向联系,而缺乏腧穴间横向的比较与总结,不利于学生对腧穴的深入了解。功用与定位相结合的腧穴定位训练模式将常用腧穴大概分为以下几类:调理五脏类腧穴,调理六腑类腧穴,祛风穴,清热穴,祛湿化痰穴,理血穴,开窍醒神穴,回阳固脱穴,保健穴,调神穴,明眼目穴,聪耳窍穴,通鼻窍穴,利咽喉穴。功用与定位相结合的腧穴定位训练模式的优势:将腧穴进行系统分类,是对腧穴理论的一次横向总结;同类腧穴间可以再比较其异同,以加深学生对腧穴功用的认识深度;各类腧穴间多有重复,可反复点穴加深印象;为《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腧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忻洙 《中国针灸》1998,18(7):427-428
对目前针灸学中存在的关于腧穴的概念、分类和阿是穴三个问题进行了文献上的考证 ,提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穴分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但内涵应有所变动。即将目前所称的特定穴纳入经穴 ;耳穴、头穴等归属经外奇穴 ;阿是穴则是一种随病 (症 )消长的临时性腧穴 ,并对其涵义、定位和应用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5.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有治疗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病证的特性或功能 ,把这种特性或功能称之为“穴性”或“功用”。腧穴所在经脉不同 ,功用就有较大的区别 ,即便是同一经脉的穴位 ,由于位置及特定穴属性等不同因素 ,功用亦不尽相同 ;同一功用的腧穴 ,彼此间作用的机理亦不相同 ,作用的强弱也有差别。所以对腧穴功用的比较 ,在教学上有助于学生对位置相近、功用相似腧穴的理解和掌握 ;在临床上可以有的放矢 ,减少使用腧穴的盲目性。笔者根据临床及教学经验 ,并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相似文献   

6.
腧穴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较快的掌握内容繁多的腧穴知识也是教学过程应当重视的问题。腧穴命名蕴含深意,常可提示腧穴的归经、定位、穴性、主治等重要信息,因此,腧穴命名在腧穴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谷忠悦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2):575-576
腧穴是针灸施治有效的部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作用点。如何选穴、配穴将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如何将人体的腧穴,特别是361个经穴,灵活、自如、准确地运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体会试述如下,以飨读者。1以特定穴的理论为指导原则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  相似文献   

8.
腧穴中经穴、经外奇穴均有相应的名称,每个名称包含有特定的意义,其中有些是一穴多名,这时规定除一个作为正名外,其余则为该穴的别名.根据文献记载,从<黄帝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开始形成腧穴别名的概念,它在遇到一穴多名时,则谓"××(穴),一名××",以示区分.统计表明,书中记载的349个经穴中,114个有腧穴别名.后来的针灸文献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补充了腧穴别名.以近年出版、收集腧穴别名较全的<针灸腧穴学>为例,在361个经穴中,223个带别名,含别名的腧穴数及腧穴别名总数均远远超过<甲乙>(其中有些经穴,<甲乙>本有别名,后又补充一些别名;有些经穴,<甲乙>本无别名,系后来增加),这给针灸的学习、交流带来诸多不便.那么这些增加的腧穴别名是否合理、有意义,笔者持怀疑态度,并尝试着做这方面的整理、研究,限于篇幅,本文略择其一,仅从文字校勘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1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揣穴是针灸推拿取穴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导致了揣穴技能教学的欠缺.在针灸推拿专业开设针灸推拿临床解剖选修课,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在肌肉骨骼系统及周围神经血管触摸及腧穴体表定位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穴位下相应的重要可触及解剖结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针灸脑机制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针刺的研究居多,也有经穴电刺激、按压穴位等方法,很少有灸法刺激穴位的脑功能效应研究.穴位敏化是穴位的功能状态之一,即穴位的反应性;穴位反应性的高低与疗效密切相关.穴位敏化的体现必然需要大脑对刺激信号的整合和加工.尤其是热敏化,热敏灸感生动描述都是病理状态下大脑对传入信息高度整合的结果.因...  相似文献   

14.
阿是穴、阿是之法与按压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H  Zhang ZF  Ding XJ  Zhou CL 《中国针灸》2011,31(4):333-335
回顾对阿是穴命名的认识,讨论阿是之法的含义.在进一步考查<内经>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腧穴经络按诊对于腧穴定位的一般意义,提出按压反应的概念.认为阿是穴是根据按压反应所确定的一类没有具体名称和既定位置的腧穴,是腧穴经络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腧穴经络动态属性的典型表现;按压反应突出地表现为舒快、疼痛等感觉现象,以及原有症状即时缓解等效应;按压反应是评定阿是穴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灸大成》认为,泄泻外因为外感风寒及热病,内因为脾胃失调,肝气乘脾,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阳,饮食不节等.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原因所致泄泻,选穴和治法亦有区别.其对某些类型的泄泻选取某一特定穴位治疗,认为该穴即为该病的效穴.书中共记载了治疗泄泻的穴位52个,治疗时一般选2~5个穴位.其配穴方法有:原络配穴法,上下配...  相似文献   

16.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最基本的取穴方法,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循经取穴分为: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循多经取穴,作者在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主要从循本经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基础,实训教学是针灸学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如何让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重视解剖学在经络腧穴学中的应用;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经络腧穴学中的运用;模拟临床,采用CBL教学法触会贯通;重视体位,准确取穴与正确体位密切相关;中西结合,保证医疗安全.这些策略的实施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9.
孙国胜  张京峰 《中国针灸》2005,25(7):491-494
孙六合教授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几十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研制出抗癌膏、抗癌腹水膏、癌痛灵膏等多种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肿瘤,创立了努针热补手法和提运泻法,丰富了针刺手法内容,并擅长应用特定穴、创用穴、经穴治疗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as a kind of theory of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meridians of the body surface.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the meridian and zangfu theory, as well as our own experience.The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simple, unique, and have curative effect.Less acupoints are involved and the treatment shows highly effect.We put forward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refer to the acupoints that are located on the corresponding medial and lateral sides of the limbs or in the front and back parts of the body trunk, adjusting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As for a pair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one 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in channel and the other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ang channel.They are yin and yang correspondence, or exterior-interior correspondence in the upper and part of lower limbs.For the location of acupoints, understanding one means knowing two.In operation, point-topoint puncture(inserting one needle on every one-side point) or joined needling two points(inserting one needle, and the relative another point has qi arrival) of two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is cre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