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1])。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调静脉溶栓的重要性~([2-3])。近年来,动脉内取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新版美国卒中协会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所推荐~([4]),但动脉内取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且仅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完成。因此,对于大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发病4~9 h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行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组18例、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22例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2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后24 h和7 d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有效率高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即刻抗凝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危重,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南,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溶栓后即刻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虽然硝酸甘油最初是因为它具有血管扩张作用而被应用于临床。但是8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很多关于这一药物的明显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最近的研究指出心肌梗死后早期给予硝酸甘油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中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多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高血压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增强[1].应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A)作为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一线用药,确实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ASA抗血小板作用缺乏一致性,人群中ASA抵抗发生率在8%~40%[2].本文于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来我心脑血管门诊就诊的126例患者进行ASA抵抗现象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确证有效的开通闭塞动脉的急救措施,桥接治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机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残余血管狭窄。已知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溶栓/桥接治疗后导致血管再通后再闭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溶栓后24 h内禁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使一部分残余动脉狭窄患者发生了动脉再闭塞。本文针对血小板活化机制及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24 h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APT)对觉醒型脑卒中(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22年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107例,根据既往是否长期(1个月以上)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APT组32例和非APT组75例。入院后两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4 h、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治疗后90 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两组患者预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后24 h、出院时APT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非APT组(P<0.05)。治疗后90 d,APT组临床疗效优于非APT组,APT组预后良好率高于非APT组(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颅内出血(ICH)发生率、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前APT可改善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杨杰孚汪芳邢宝利许晓东潘洁郑天林一、对象和方法病例选自1995年9月至1996年3月。老年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60~75岁,平均66±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12例。老年前期组13例,男...  相似文献   

8.
陈缙  张海洋  吴同果 《心脏杂志》2015,27(6):732-73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但在治疗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血栓或者出血事件。这些个体化差异,提醒在临床工作中有必要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以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现有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多种多样,需要从中选择适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检测方法。本综述对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凝聚功能的检测方法做一简单介绍,并简要分析其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是一组临床罕见的脑血管病综合征,易进展为急性脑梗死。该研究报道1例以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模糊起病的CWS患者,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仍反复频发刻板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评估获益后,静脉溶栓24 h内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控制,但对静脉溶栓24 h内能否启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尚需大规模数据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黏附,激活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通常是由易碎的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所致。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ACS比单一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优越。本文对口服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的应用情况及进展综述如下。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治疗ACS的基石 ,并广泛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证实 ,血栓烷素A2 (TxA2 )是血小板的强力激动剂 ,它激活血小板并使血栓对纤溶抵抗 ,结果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阻塞性血栓。阿司匹林通过其酰基部分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不可逆…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近期,在北京召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定稿会上,我国多位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就《共识》的整体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充分肯定了氯毗咯雷75mg在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基础治疗的地位,并强调了其作为ACS患者急性期与二级预防的必备用药。此共识的出台,将意味着我国广大ACS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望得到更规范、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数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相继揭晓,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相关的国际最新指南也随之更新。然而,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欧美两大指南在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用法等方面却存在差异,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如何合理借鉴欧美指南以用于我国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及临床意义。本述评旨在阐明欧美指南异同,引起专家关注,促进共同思考,指导我国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一项有关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终点事件(PLA-TO)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该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这一成果在优化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同时,也将为我国广大ACS患者带来了更佳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的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目  的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tPA、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时 ,联用血小板抑制剂粘合素对再灌注、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事件的影响。设  计 安慰剂对照 ,剂量递增 ,多中心。病人资料  180例病人 ,18~ 75岁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6h内。排除标准 :体重 >12 5kg ,出血体质 ,严重高血压 ,当前华法林治疗 ,贫血 ,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衰竭 ,最近非加压性血管穿刺 ,2周内≥ 10min的心肺复苏 ,6月内的严重创伤 ,或者脉管炎。随  访 第一个 2 4h内连续 12导联数字心电图监测 ,在开始溶栓治…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由基底动脉顶端闭塞导致的以眩晕、突发意识障碍、眼动障碍、瞳孔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治疗方面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例以去大脑强直起病并接受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TOBS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有助于加深临床医师对TOBS诊治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