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RI技术是术前对神经与血管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判断的主要手段,可为手术病人筛选、手术计划制定及手术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本文重点就MRI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我院1999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24~80岁,平均59岁。病程1~8年,平均3.8年。疼痛位于左侧15例,右侧20例;V1支1例,V2支6例,V3支5例,V1,支5例,V2,3支12例,V1~3支6例。术前全部病例均经内科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无效,5例经射频治疗,6例行封闭治疗。8例误诊为牙痛,有拔牙史。本组28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1.2手术方法均采取全麻手术,取患侧耳后5cm长直切口,骨窗边缘上方显露横窦向乙状窦移行部分,前方应显露乙状窦。在手术显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分离血管神经后用Teflon补片分隔。结果术中发现24例有血管压迫,18例为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基底动脉,3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压迫,1例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压迫,另1例未发现血管压迫。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表现并结合微血管减压术中所见,明确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方法 回顾128例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并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MRTA检查,采用3D—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对病变侧三叉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MVD所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责任血管.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分别根据MRTA的B — TFE、3D —TOF、THRIVE及MIP 4个重建断面融合图像分析患侧三又神经和责任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55例(43%);小脑前下动脉38例(30%);椎、基底动脉26例(20%);岩静脉9例(7%).阳性率达90%.与术中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岩静脉.选择MRTA的3D — TOF、B— 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以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3D-TOF-MR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果 4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患者中,46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不密切的患者中,5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术前3D-TOF-MRA像结果判定的敏感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0.2%与87.5%。结论 3D-TOF-MRA结果与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侧卧位,头稍前倾,取乳突后枕下人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渐进暴露桥脑人口处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了解局部解剖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中均见到血管襻压迫神经根,且均为动脉血管.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者14例,症状减轻者7例.2例出现听力减退.未发生术后出血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经6个月~3年门诊随访,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因其治疗有效率高、合并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微血管减压术(MVD)出现困难减压的处理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40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中出现困难减压56例,常规减压352例。对于困难减压病人,综合采取包括安置腰大池引流、神经内镜辅助、扩大松解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粘连、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解剖显露,以及“架桥”等方法妥善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0.5~5年。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37例,延迟缓解14例,无效5例;困难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267例,延迟缓解62例,无效23例。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率(75.85%,267/352)与困难减压组(66.07%,37/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有效率(93.54%,329/352)与困难减压组(91.07%,5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7%,27/352)与困难减压组(10.7%,1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严重后遗症。结论 PTN病人MVD中出现的困难减压并不是影响MVD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术中处理得当,困难减压病人术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术前应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困难减压的应对方法,并且秉持适可而止的理念,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三又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D—FFE序列扫描三叉神经痛60例,患、健侧进行对比,术中进行验证。再与患者配偶60例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显示研究组患侧明显压迫51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6例,健侧明显压迫14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42例,术中证实患侧都存在明确压迫,其中动脉性压迫57例,静脉性压迫3例。对照组明显压迫15例,可疑接触5例,无接触40例。结论磁共振3D—FFE序列扫描对有三叉神经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静脉性压迫易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情况,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组28例,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组32例,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优于射频热凝组;两组的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首选微血管减压术,而射频热凝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或有开颅手术禁忌症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患三叉神经痛的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26例有明确压迫血管。将压迫神经的血管用小绦纶片隔开,使之距神经5mm以上,未发现明确压迫血管的4例将附着在神经表面的静脉电灼切断之,同时将三叉神经感觉根的2/3切断。结果:26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新余市人民医院64例经MVD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指标。结果 64例患者均为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并接受MVD治疗,术后治愈48例(75.0%),缓解12例(18.8%),无效4例(6.2%),术后出现耳鸣2例,面瘫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高热6例,无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压迫程度、手术减压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影响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因素主要有病程、三叉神经受压程度及手术减压是否充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  相似文献   

16.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随访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平均随访期7.38年,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手术效果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因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血管压迹与临床有效率有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最危险因素。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重视影响预后诸因素,选择治疗术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VD治疗,随访时间5年以上,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疼痛消失419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率86.9%,部分病人有短暂可逆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耳鸣和听力下降。随访时间5—12年,失访24例;出院时疼痛消失的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38例,其中5年内复发24例,5年以上复发14例,复发率9.5%。结论MVD是目前惟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后三叉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好保留,其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