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系统在颅中窝底三维解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尸头行CT和MRI扫描,分别获得骨性结构和脑组织影像,通过数据反转强度技术获得岩骨骨管和压迹内结构影像。将尸头动脉灌注混合造影剂的乳胶,其中10例灌注良好者行CT扫描获得颅底动脉影像。尸头解剖后选出脑神经走行暴露良好的8例,再行M砌扫描获得颅中窝底脑神经影像,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数据导人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图像融合。结果15例尸头骨性结构和脑组织三维图像均显示清楚.10例颅底动脉及8例脑神经三维图像也显示清楚,用于可视化研究效果良好。结论虚拟现实三维影像能够模拟颅中窝底解剖结构并用于三维解剖研究。  相似文献   

2.
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术中对Galen静脉及其属支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有效地显露松果体区 ,探讨切断阻挡手术入路的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 )的属支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过去 10年来本院 2 6例松果体区肿瘤病例 ,经Poppen入路或经Krause入路切除肿瘤时对Galen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情况。结果  15例经Krause入路的患者小脑表面的桥静脉被离断 ,有 8例切除了一侧小脑中央前静脉 ,另有 2例双侧该静脉被切断 ;11例Poppen入路的患者中 ,有 9例离断一侧的枕内静脉 ;有 12例四叠体的静脉一支或两支被切断。结论 在处理阻挡术野的静脉时 ,应观察该血管走行、位置、直径、吻合支以及引流情况 ,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变异 ,不宜贸然将其灼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进行解剖分类,探讨其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中对手术暴露空间的影响.方法 解剖10个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观察后颅窝、颞骨岩部重要结构的形态,测量岩上静脉及附近的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根据沿岩骨嵴的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处与Meckel腔(MC)、内耳道(IAM)的关系确定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另外用2个完整尸头,分别探讨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的影响和与之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 岩上静脉起源于小脑脑桥角池,其属支较多.根据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入口处与MC和IAM的关系将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分为三型.Ⅰ型:入口在MC的上方或内侧.Ⅱ型:入口在面神经入IAM处内侧和三叉神经入MC处外侧之间.Ⅲ型:入口在IAM的上方或外侧.结论 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MC和IAM关系密切,根据其与MC和IAM的位置关系将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分为Ⅰ、Ⅱ、Ⅲ型,且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具临床指导意义,对沿着岩骨尖计划手术入路和减少术中岩上静脉损伤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切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岩静脉和其他静脉之间的吻合支,为临床手术中切断岩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解剖7颗成年国人男性尸体头颅,用丝线结扎岩静脉远端后,先向岩静脉中注入一定压力的,含有蓝色乳胶专用色浆的生理盐水,再注入蓝色乳胶,观察岩静脉与小脑和脑干其他引流静脉之间的回流和吻合情况。结果在9侧岩静脉中6侧有吻合静脉存在,吻合支存在率为66.7%。结论岩静脉被切断后,多数情况下通过该侧岩静脉引流的静脉血可以通吻合静脉经其他途径回流而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构建稳定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可为临床研究脊髓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平台,课题组前期已成功构建了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 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期组、短期组、中期组、长期组,每组12只兔又分为模型兔8只和假手术兔4只。模型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至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评估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每组动物到期后对模型兔行MRI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灌注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模型符合要求。 结果与结论:32只模型兔存活29只,生存率91%,动静脉瘘口通畅率79%,但长期组瘘口通畅率低,仅29%。术后模型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模型兔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病理检查在光镜下见脊髓实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提示成功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能良好暴露小脑脑桥角区,被作为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常用的入路;但由于该入路对面神经的暴露有限甚至完全不能暴露,因此手术中面神经的误伤率较高[1-2].本文在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联合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以期对临床手术中面神经定位及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成人湿尸头标本10具(20侧),其中男6具,女4具;动静脉分别用红色乳胶、蓝色明胶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双极电凝闭塞皮质引流静脉,建立兔脑皮质引流静脉急性闭塞模型。方法青紫蓝兔3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15只,电凝顶叶皮质引流静脉1支;B组15只,电凝顶叶、枕叶皮质引流静脉各1支;C组(假手术组)5只,仅行开颅加切开硬脑膜处理,3组在造模后8h、24h、48h分别进行DSA检查,脑含水量、脑梗死率和静脉血栓形成率统计,大体标本、光镜对照研究。结果电凝法闭塞兔皮质引流静脉的成功率为100%,造模后经DSA证实所有电凝闭塞的皮质引流静脉已完全闭塞。A、B两组脑组织含水量与C组比较,均有升高(均P0.01),B组造模后8h、24h、48h较A组对应时段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增高(均P0.01)。B组相邻2支皮质引流静脉电凝闭塞后的脑梗死率和静脉血栓形成率较A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假手术组均未见上述异常表现。结论电凝法制作的皮质引流静脉闭塞模型成功率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是研究皮质静脉闭塞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 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2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干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而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 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足决定手术显示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相似文献   

9.
兔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PNCA)为酒精中毒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有必要探讨适合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方法2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2组,白酒灌胃组和对照组,白酒灌胃组给予56%(v/v)白酒按6 mL·kg-1·d-1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只家兔每月称体重,24周后进行肌电图检查,并作坐骨神经活检.结果(1)白酒灌胃组家兔的体重及食量较对照组差,并出现酒精中毒性精神症状.(2)电生理检查白酒灌胃组家兔均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降低,伴轻中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3)白酒灌胃组家兔HE染色与神经纤维GleeMarsland银染色光镜下均显示轴索变性伴继发节段性脱髓鞘改变.结论高浓度白酒灌胃24周,兔周围神经肌电图与病理改变均符合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变,这种改变与人类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相似.高浓度白酒灌胃制作兔PNCA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耳前颞叶底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耳前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中颅底和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3组: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结扎静脉窦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用血管夹夹住家兔上矢状窦的前、后部,注入脑磷酯白陶土悬液促凝.建立CVST的动物模型。结扎静脉窦对照组通过结扎上矢状窦建立CVST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术后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静脉窦的血流速度。结果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家兔上矢状窦夹闭5h后完全栓塞,血流速度为零:在夹闭1h后.该组家兔血压、心率、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内。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和结扎静脉窦对照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基底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与结扎静脉窦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CVST模型模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尸头解剖基础上构建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解剖模型。方法先对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动脉和静脉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解剖显露脑干和脑神经后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图像融合,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对照尸头解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模拟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可视化效果良好,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清晰,与尸头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计算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有助于无创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相关解剖结构的整体空间关系,节约时间和标本,为指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和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EDC、游离弹簧圈和丝线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应用两种静脉入路对13例病人的17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0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3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岩下窦的引流(1例)和翼丛引流(2例)。栓塞术后最常见症状为头痛伴呕吐。1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在栓塞治疗后其它眼部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随访3个月到26个月未见复发。3例残留瘘口的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残留瘘口消失,1例仍有翼丛引流。其他病例未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方法,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颞叶桥静脉引流形式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颞叶静脉回流方式进行系统性研究,详细了解颞叶桥静脉的外科解剖特点。方法 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20例,暴露颞叶侧面和底面,观察皮层静脉的分布,检查桥静脉在小脑天幕表面汇入硬脑膜窦的位置,记录Labbe静脉“颞面段”在颞叶侧面的位置以及“颞下段”的长度。结果颞叶桥静脉主要以“单支型”、“集束型”和“成簇型”3种形式进入硬脑膜窦,“集束型”最为多见,颅底汇入点的分布于横窦区(55%)、天幕后区(22%)、岩上窦区(17%)和天幕前区(6%)。Labbe静脉“颞面段”主要位于颞后和颞中静脉分布区,“颞下段”长度大多为1~2cm。结论 “Labbe静脉前位引流”是特殊静脉引流形式,与手术暴露关系密切;术前应仔细研究静脉期血管造影和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术中不要轻易切断颞叶底面的桥静脉。  相似文献   

15.
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创作性假性动脉瘤(TPA)血管内栓塞治疗模型。方法 运用显微外科操作,用双极电凝在12只兔的右侧胸关肌上烧灼出洞穴,并纵行切开洞穴对应处的右侧颈总动脉,褥式缝合二的开口。结果 12只兔 于术后6 ̄12d出现搏动性包块,3只兔因TPA破裂出血分别死于术后第9d、12d、17d。余9个TPA的影像学、血流动力学及病理检查证实其发生机制及病理特征与人类TPA相同。结论 此模型可作TPA血管内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脑脑桥角区的解剖结构,为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6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1)上界为上项线中点下2 cm,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1 cm,内侧界距枕窦缘3 cm,外侧界为乳突基底内侧0.5 cm的骨窗中心恰与面听神经垂直对应,是微血管减压的最佳骨窗.(2)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最宽距离平均为(11.19±0.12)mm.(3)岩静脉距离面听神经平均为(10.05±0.11)mm.结论 该区手术骨窗中心位置可行最佳选择.利用岩静脉与面听神经的间隙行微血管减压术无需切断岩静脉.  相似文献   

17.
18.
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方法对30个头颅标本,6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颈静脉孔可划分为三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和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的乙状窦。岩下窦以三种形式回流颈静脉球: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下方,形成短静脉与颈内静脉伴行,三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椎动脉可位于舌下神经的腹侧,穿舌下神经之间或位于舌下神经背侧。小脑后下动脉可勾绕副神经根丝,穿副神经根丝或副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根丝或勾绕舌咽神经的上方。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盐酸尼莫司汀(ACNU)经动脉灌注与经静脉灌注的疗效,并了解不同剂量的疗效。方法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株.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及动、静脉灌注组,将ACNu按15、30、45mg/kg分别通过颈内动脉和股静脉注入荷瘤大鼠体内。10d后处死大鼠,取脑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肿瘤体积,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和剂量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ACNU治疗大鼠颅内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1);ACNU颈内动脉灌注组肿瘤体积缩小较静脉灌注组更明显(P≤0.05)。结论单次经颈内动脉灌注ACNU较单次经静脉灌注能更有效地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