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入路到达斜坡区的相关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采用7例防腐尸颅,模拟经鼻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对涉及的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前鼻棘至鞍底、鞍背和斜坡隐窝连线长度分别为(78.3±4.7)mm、(83.1±3.4)mm和(82.1±5.9)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1.4°±1.5°、33.1°±1.7°和31.1°±2.5°。颈内动脉后垂直段间距为(18.0±1.8)mm,两侧展神经穿斜坡硬膜处间距为(22.1±1.6)mm。斜坡硬膜主要由脑膜背侧动脉供血。扩大经鼻入路斜坡骨质开窗两侧方界限为颈内动脉,上方为鞍底,向下扩展受鼻孔、硬腭的限制。结论显微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良好显露中上斜坡区解剖结构,适用于中上斜坡区病变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模拟颞下-经岩前入路,对中颅窝底硬膜内外各个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改良的可行性。方法 本组采用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磨除颞骨岩部外侧三角、颞骨岩部前方Kawase菱形区、内侧岩尖三角的骨质,测量各靶点间距离及显露角度,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岩斜区、视交叉后区。结果 (1)颞骨岩部外侧三角可磨除面积2.8cm^2,深度可达2.26cm;(2)颞骨岩尖前面、上面可磨出面积约2.5cm^2、1.7cm^2的骨窗。结论 (1)颞下-经岩前入路改良了经典的颞下入路,可在不损伤听力的基础上减少对颞叶的损伤,更能显露病变。(2)本研究进一步磨除了颞骨岩部外侧三角,扩大了手术操作范围,改善了对视交叉后区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为临床一期开颅夹闭多发动脉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的成人尸头模拟翼点入路,研究前循环常见位置动脉瘤: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和大脑中动脉(MCA)分歧部动脉瘤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显露的可能性,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结合临床手术治疗多发动脉瘤患者资料,探讨一期夹闭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模拟各部位动脉瘤显露成功率分别为:眼动脉64%;后交通动脉42%;颈内动脉分叉部100%;大脑中动脉分歧部57%。眼动脉和部分后交通动脉暴露需要切开大脑镰和松解对侧视神经。大脑中动脉分歧部能否暴露取决于M1段长度,M1〈14mm时可成功暴露。结论翼点入路可以完成对侧特定指向、特定位置的动脉瘤的夹闭,视神经的长度、动脉瘤的指向等解剖学参数对于评估多发动脉瘤一期夹闭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分析39例重型颅脑损伤以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经验。方法以yasargil翼点入路为基础,根据处理损伤病灶需要适当向额颞顶区扩大,强调先钻颧弓上颞窝处第一孔并挑开硬膜减压,尽可能向下咬除蝶骨嵴及颞骨使前中颅窝相通,以释放出颅底减压空间,形成以外侧裂为中心的减压窗。结果按GOS分级,生存30例,其中良好23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9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损伤灶方便,减压充分有效,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采用联合耳前、后切口经岩骨和天幕入路切除上斜坡、岩斜区及鞍隔上(视交叉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并就手术入路进行讨论。方法 对我院采用联合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全切9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出院时按Maybe唱分类,I级7例,Ⅱ级4例,Ⅲ和Ⅳ级各1例。结论 本联合入路的特点:①可避免和减少术后产生脑脊液耳漏等严重并发征;②在切除岩骨,充分显露颞底、乙状窦前硬膜及天幕的同时,有可能保留听力;③本联合入路不仅适用手术切除上斜坡和岩斜区肿瘤,还能应用手术切除鞍隔上(视交叉后)肿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经翼点入路对下丘脑区结构显露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人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端、终板、垂体柄、结节漏斗区等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 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和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下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0 例(20 侧)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观察下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 下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PICA 及其穿支、VA 及其穿支.舌咽神经起于延髓橄榄后沟上1 /3,多以单干起源,本组18 侧,双干起源较少见,本组2 侧,向外经颈静脉孔出颅,Ⅶ、Ⅷ和Ⅸ出脑处间距(2.30±0.32)mm.PICA 多起源于VA,本组18 侧(其中1 侧起自VA 颅外段,距VA 穿入硬膜处0.72 cm),偶有起源于BA,本组2 侧.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与经口咽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比较,更适用于下岩斜区显露;对下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相关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中岩斜区显露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20侧)国人成人尸头(经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上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观察中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中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三叉神经(Ⅴ)、外展神经(Ⅵ)、面听神经(Ⅶ、Ⅷ)、基底动脉(BA)及小脑前下动脉(AICA)。三叉神经颅内段长度、出颅部至正中矢状面距离、矢状面角度分别为(13.82±1.84)mm,(12.90±2.02)mm,19.1°±8.0°,外展神经分别为(16.86±3.22)mm,(10.04±1.78)mm,25.6°±12.6°,面听神经分别为(14.84±2.30)mm,(23.88±2.90)mm,70.2°±5.5°。结论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适用于中岩斜区显露。中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相关测量数据可为提高该区手术安全度和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显微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幕上下锁孔入路的重要显微结构;对手术前后共10例标本进行3D-CT颅骨重建: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通过幕上下锁孔入路,可涉及的重要解剖区域包括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灵活运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的1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前均表现头痛、5例面部感觉减退、2例面部疼痛、1例听力下降。Simpson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无死亡,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80~90分。术后头痛15例均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缓解、2例加重、新增2例,面部疼痛2例缓解,听力下降1例未缓解,新增复视2例、6个月后均缓解。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对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颞顶部直切口替代马蹄形切口的颞下入路的病例资料,记录开关颅时间,病变的病理类型和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病变全切除29例,近全切除7例.面神经额支功能保存34例(94.4%).术后随访9~24个月,颞肌无明显萎缩,外形美观效果良好.1例病人因术后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清除,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安全和有效性方面,颞顶部直切口可替代传统马蹄形切口进行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切除脑干和岩斜区病变.这一改良可减少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暴露的改善情况。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湿性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一步显露横窦、乙状窦,模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以内听道口、三叉神经腔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为参照点,测量其在两种入路中与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所成最大角度及距离,并观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显露状况。结果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骨窗外侧缘中点到内听道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的距离较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著缩短(均P<0.05);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与参照点所成最大角度均扩大,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增加手术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提高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17.
眉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行内镜辅助下眉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在12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及3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眉外侧皮肤切口,骨窗大小3.0 cm×2.5 cm,前面要紧贴颅前窝底,外侧达蝶骨嵴,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采用该入路切除鞍区及颅前窝底肿瘤23例.结果翼点锁孔对额下颅前窝底、鞍区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翼点锁孔入路具有经典翼点入路相似的显露效果,但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海绵窦的颅眶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颅湿标本15例,血管内灌注乳胶染料后进行至海绵窦的相关手术入路操作,手术显微镜下观测海绵窦的解剖结构,每侧测量了12个海绵窦各壁上解剖三角的有关数据,将颅眶颧入路与其他手术入路进行比较。结果通过Hakuba三角和Parkinson三角几乎能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结论经海绵窦三角直接手术,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海绵窦内,充分认识有关解剖三角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颅眶颧入路能充分暴露海绵窦侧壁各解剖三角。有利于进行海绵窦复杂病变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