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焦虑障碍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门诊儿童焦虑障碍的临床资料,了解儿童焦虑障碍的行为特征。方法:对2002-07/2003-06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门诊就诊的患儿30例(焦虑组)和选取同龄、同年健康儿童30例(对照组),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评估。结果:焦虑组SCARED各因子评分和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lt;0.001);学龄期患儿(7~11岁,n=8)与青少年患儿(12~16岁,n=22)SCARE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gt;0.05);焦虑组CBCL中活动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攻击性行为、社交问题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儿童焦虑障碍能致使儿童出现很多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积极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方法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7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社交和活动能力保持较好,男患儿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及学习能力、焦虑、抑郁、交往不良、强迫、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女患儿总分、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攻击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男患儿的智商总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分以及知识、分类、词汇、数字广度、木块图案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女患儿智商评分与女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较多的行为和智商问题,家长应该根据他们的行为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患儿改善不良行为和社交技能。  相似文献   

3.
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及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特点,为实施合适的矫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学习障碍儿童采自2003-08/2004-08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患儿(72例),正常儿童来自石家庄市某小学。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和Rutt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其进行研究,并与72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学习障碍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93.8&;#177;14.6),(92.6&;#177;13.7),(92.9&;#177;15.9)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分别为(108.4&;#177;18.3),(106.3&;#177;15.4),(107.6&;#177;17.4)分](t值分别为11.2,10.9,11.1,P&;lt;0.01),且学习障碍儿童Rutt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评分异常率[40例(56%)]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3例(17%)](x^2=21.76,P&;lt;0.01)。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特点,为实施合适的矫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学习障碍儿童采自2003-08/2004-08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患儿(72例),正常儿童来自石家庄市某小学。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和Rutt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其进行研究,并与72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学习障碍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犤分别为(93.8±14.6),(92.6±13.7),(92.9±15.9)分犦均低于正常儿童犤分别为(108.4±18.3),(106.3±15.4),(107.6±17.4)分犦(t值分别为11.2,10.9,11.1,P<0.01),且学习障碍儿童Rutt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评分异常率犤40例(56%)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犤13例(17%)犦(χ2=21.76,P<0.01)。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接收的88例抑郁症老年患者。依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其分为单纯抑郁症组(抑郁症组,n=49)与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组(共病组,n=39)。通过抑郁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以及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统计分析抑郁症组患者与共病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诱因等并无明显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GD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共病组患者明显要高于抑郁症组患者,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且郁症组患者的SF-36躯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共病组患者,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抑郁症老年患者相比较,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老年患者病情更严重,自杀风险更大,生活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住院和门诊患者以及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18岁以上的阳性检出者82例(社交焦虑障碍组),同时。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82人,为成都市大、中学师生等以及成都市机投镇社区居民。采用成人依恋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问卷调查。 结果:164名研究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组在外向性、才干、人际关系3项得分上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善良因子社交焦虑障碍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行事风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社交焦虑障碍组在严谨小因子上更明显表现为不切实际,缺乏合作。社交焦虑障碍组在情绪上更明显表现为急躁、冲动、容易发脾气和难以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表达上更压抑和掩饰。处事态度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信方面社交焦虑障碍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态度上两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成人依恋恐惧型的人格特征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风险最大。 结论:①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②社交焦虑障碍在人格特征上大的倾向比较一致,但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人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与城市儿童的个性行为特征。方法对90名农村儿童和90名城市儿童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评个性,采用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农村组儿童与城市组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各项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行为量表评定结果显示,农村组女童退缩、社交因子分与男童违纪、攻击和外向因子分显著高于城市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农村儿童行为问题较突出,女童主要表现为社交困难、孤僻退缩,男童主要为外向、违纪和攻击行为等。这些问题可能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教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住院和门诊患者以及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18岁以上的阳性检出者82例(社交焦虑障碍组),同时,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82人,为成都市大、中学师生等以及成都市机投镇社区居民。采用成人依恋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64名研究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组在外向性、才干、人际关系3项得分上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善良因子社交焦虑障碍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行事风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社交焦虑障碍组在严谨小因子上更明显表现为不切实际,缺乏合作。社交焦虑障碍组在情绪上更明显表现为急躁、冲动、容易发脾气和难以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表达上更压抑和掩饰。处事态度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信方面社交焦虑障碍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态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成人依恋恐惧型的人格特征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风险最大。结论:①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②社交焦虑障碍在人格特征上大的倾向比较一致,但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人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问卷测量法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的个性特征。并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方法:病例组为2003-09/2004—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全部接受微量生物电脑导人刺激治疗的30例情绪障碍儿童。对照组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平均年龄为12岁的健康儿童30例。家长全面知情同意。采用个别和团体施测法,使用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各组儿童进行人格测评,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各维度分用标准分(T)表示,以标准分38.5和61.5为划分界。由儿童自己填写问卷,年龄较小,阅读能力较差者,由心理评估人员阅读,儿童自己选择答案。结果均输入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保存。并与对照组及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发放问卷30份,收回合格问卷30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例,有效率86%。①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维度(E)分低,神经质维度(N)分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②病例组与对照组男女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维度比较无差异。所设对照组与全国常模比较也无差异。③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更多倾向于内倾、情绪不稳定和抑郁质,分别占80%,90%,7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其显著(χ^2=17.333,31.729,31.729,P〈0.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个性多为极端内向,情绪不稳定,属于抑郁质。这些不良人格特征阻碍儿童健康发展并且可诱发多种心理和精神疾病。但发育性的儿童个体,其人格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可塑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及早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使其负性情绪及时有效的得到宣泄。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减少和消除由遗传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促进儿童正常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林雁 《新医学》2007,38(4):214-216,226
1 引言 焦虑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以往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儿少焦虑)的关注不足,其原因可能是许多儿童、青少年发生的焦虑障碍是短暂的,而有时又与发育有一定的联系.但近期有对儿少焦虑的追踪研究报道,其焦虑障碍不仅有持续存在的趋势,而且部分可有逐渐恶化的倾向,甚至会造成成年时期的学业失败、物质滥用,而且,这些人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增高.因此,早期干预治疗儿少焦虑者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做到对儿少焦虑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则必须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及警惕性.以下就儿少焦虑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简述,以提高大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抽动障碍儿童的行为,分析不同临床状况抽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方法 选用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对63例抽动障碍儿童进行评分,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分析抽动障碍儿童不同临床类型、不同抽动严重程度、是否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CBCL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结果 3种不同临床类型间CBCL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抽动障碍组躯体主诉(4.15±2.34)分高于轻度抽动障碍组(2.68±2.22)分(t=-2.540,P=0.014),共患ADHD组在注意问题(9.94±3.57)分、违纪行为(3.94±3.06)分、攻击行为(15.39±5.12)分、外向性行为( 13.98±7.34)分、CBCL总分(47.89±17.51)分高于单纯抽动障碍组[分别为(7.31±3.34)、(2.44±2.22)、(7.24±4.93)、(9.78±6.55)、(37.07±17.98)分,t值分别为-2.774、-2.166、-1.930、-1.956、-2.174,P值分别为0.007、0.034、0.048、0.041、0.034].结论 不同临床状况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行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是否共患ADHD对行为问题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焦虑检出率及焦虑症状的异同。 方法:选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为2004-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例中,符合DSN-IV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6例,年龄9~14岁,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为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均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相匹配的普通中小学儿童66人。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儿童情绪障碍筛查。该量表共41个项目,包括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采用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由儿童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症状越严重。以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情绪障碍的标准。在量表评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量表当场收回。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采用父母问卷调查父母情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水平),以评价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结果:6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对照组正常儿童66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有25人存在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P=5.321,P=0.021)。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躯体/惊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61&;#177;4.85),(3.71&;#177;3.61),t=2.545,P=0.012];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20&;#177;3.22),(3.71&;#177;3.69),t=2.466,P=0.015];分离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89&;#177;3.26),(3.47&;#177;2.75),t=2.710,P=0.008];学校恐怖及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47&;#177;1.76),(0.88&;#177;1.12),t=2.299,P-0.023];[(21.52&;#177;12.41),(15.26&;#177;10.68),t=3.105,P=0.002]。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检出率较高,多伴有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学校恐怖等焦虑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焦虑检出率及焦虑症状的异同。方法:选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为2004-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例中,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6例,年龄9~14岁,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为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均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相匹配的普通中小学儿童66人。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儿童情绪障碍筛查。该量表共41个项目,包括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采用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由儿童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症状越严重。以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情绪障碍的标准。在量表评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量表当场收回。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采用父母问卷调查父母情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水平),以评价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结果:6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对照组正常儿童66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有25人存在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χ2=5.321,P=0.021)。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躯体/惊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61±4.85),(3.71±3.61),t=2.545,P=0.012];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20±3.22),(3.71±3.69),t=2.466,P=0.015];分离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89±3.26),(3.47±2.75),t=2.710,P=0.008];学校恐怖及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47±1.76),(0.88±1.12),t=2.299,P=0.023];[(21.52±12.41),(15.26±10.68),t=3.105,P=0.002]。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检出率较高,多伴有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学校恐怖等焦虑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对46名焦虑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分析,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焦虑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测评中谎言、校正、男-女子气、社会内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或0.01),抑郁、疑病、癔病、精神病态、精神衰弱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0.01),诈病、偏执、精神分裂症、轻躁狂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强迫性明显,具有社会内向及男-女子气人格倾向,并伴有神经衰弱症状,但不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异常体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伴发焦虑抑郁特征.方法 将7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2名中小学生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焦虑障碍检出率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注意缺陷障碍动物模型的行为学特征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国外常用的注意缺陷障碍动物模型SHR大鼠为观察对象,观察注意缺陷障碍动物模型的行为学特征。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清洁级SHR大鼠(注意缺陷障碍组)和WKY大鼠(对照组)各10只,鼠龄4周,均为雄性,体质量70-90g,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利用开场试验观察记录大鼠穿越的格子数、大鼠直立次数、理毛次数,以及粪便数,lat迷宫观察大鼠穿越角落的频数及直立和斜搭在墙上的频率,跳台试验记录每只大鼠受到电击后跳上平台的次数,以此作为学习成绩。24h后重新测试,在铜栅通电的情况下,直接将大鼠置于橡皮台上,记录第1次跳下橡皮台的潜伏期和5min内的错误次数作为记忆的成绩。 结果:10只SHR大鼠和10只WKY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白天及夜晚开场中SHR大鼠穿越格数及直立次数均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多(白天:72.10&;#177;15.44,37.50&;#177;9.59,29.40&;#177;15.19,10.30&;#177;8.55;夜晚:83.70&;#177;11.78.49.00&;#177;7.94,42.00&;#177;18.12,14.10&;#177;10.45,P〈0.001)。②SHR大鼠在Lat迷宫中30min内,穿越角落频数、直立次数、理毛次数均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加(128.30&;#177;29.38,151.90&;#177;46.51,14.00&;#177;5.03;46.10&;#177;22.97,36.00&;#177;26.31,7.90&;#177;4.12,P〈0.001或P〈0.05);将其分为0~10min。10—20min、20~30min3个时间段来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SHR和WKY大鼠穿越角落频数逐渐减少,但各个时间段内SHR大鼠穿越角落频数仍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加(63.80&;#177;15.5,36.10&;#177;13.34,28.40&;#177;8.34:26.40&;#177;11.01,13.30&;#177;12.18,6.40&;#177;4.97,t=6.13,3.99,7.15,P均〈0.01)。SHR和WKY大鼠直立次数随着时间的延续也逐渐减少,但各个时间段内SHR大鼠直立次数仍较对照组WKY大鼠多(67.30&;#177;20.49,46.60&;#177;21.58.38.00&;#177;14.31;18.80&;#177;12.04,11.60&;#177;12.21,5.60&;#177;4.38,t或t’=6.41,4.46。6.85,P均〈0.01)。③跳台实验结果显示,SHR和WKY的学习能力差异无显著性,记忆测试时SHR大鼠的潜伏期与WKY大鼠也未见显著差别,但SHR大鼠的错误次数显著高于WKY大鼠(1.42&;#177;1.00.0.56&;#177;0.73.t=2.19。P〈0.05)。 结论:利用开场实验、Lat迷宫及跳台实验等多方法结合,可以简单有效的从多动、注意障碍、学习记忆等方面对注意缺陷障碍模型进行行为学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国外常用的注意缺陷障碍动物模型SHR大鼠为观察对象,观察注意缺陷障碍动物模型的行为学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清洁级SHR大鼠(注意缺陷障碍组)和WKY大鼠(对照组)各10只,鼠龄4周,均为雄性,体质量70~90g,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利用开场试验观察记录大鼠穿越的格子数、大鼠直立次数、理毛次数,以及粪便数,làt迷宫观察大鼠穿越角落的频数及直立和斜搭在墙上的频率,跳台试验记录每只大鼠受到电击后跳上平台的次数,以此作为学习成绩。24h后重新测试,在铜栅通电的情况下,直接将大鼠置于橡皮台上,记录第1次跳下橡皮台的潜伏期和5min内的错误次数作为记忆的成绩。结果:10只SHR大鼠和10只WKY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白天及夜晚开场中SHR大鼠穿越格数及直立次数均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多(白天:72.10±15.44,37.50±9.59,29.40±15.19,10.30±8.55;夜晚:83.70±11.78,49.00±7.94,42.00±18.12,14.10±10.45,P<0.001)。②SHR大鼠在Làt迷宫中30min内,穿越角落频数、直立次数、理毛次数均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加(128.30±29.38,151.90±46.51,14.00±5.03;46.10±22.97,36.00±26.31,7.90±4.12,P<0.001或P<0.05);将其分为0~10min,10~20min、20~30min3个时间段来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SHR和WKY大鼠穿越角落频数逐渐减少,但各个时间段内SHR大鼠穿越角落频数仍较对照组WKY大鼠显著增加(63.80±15.5,36.10±13.34,28.40±8.34;26.40±11.01,13.30±12.18,6.40±4.97,t=6.13,3.99,7.15,P均<0.01),SHR和WKY大鼠直立次数随着时间的延续也逐渐减少,但各个时间段内SHR大鼠直立次数仍较对照组WKY大鼠多(67.30±20.49,46.60±21.58,38.00±14.31;18.80±12.04,11.60±12.21,5.60±4.38,t或t’=6.41,4.46,6.85,P均<0.01)。③跳台实验结果显示,SHR和WKY的学习能力差异无显著性,记忆测试时SHR大鼠的潜伏期与WKY大鼠也未见显著差别,但SHR大鼠的错误次数显著高于WKY大鼠(1.42±1.00,0.56±0.73,t=2.19,P<0.05)。结论:利用开场实验、Làt迷宫及跳台实验等多方法结合,可以简单有效的从多动、注意障碍、学习记忆等方面对注意缺陷障碍模型进行行为学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问卷测量法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的个性特征。并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方法:病例组为2003-09/2004-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全部接受微量生物电脑导入刺激治疗的30例情绪障碍儿童。对照组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平均年龄为12岁的健康儿童30例。家长全面知情同意。采用个别和团体施测法,使用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各组儿童进行人格测评,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各维度分用标准分(T)表示,以标准分38.5和61.5为划分界。由儿童自己填写问卷,年龄较小,阅读能力较差者,由心理评估人员阅读,儿童自己选择答案。结果均输入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保存。并与对照组及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发放问卷30份,收回合格问卷30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例,有效率86%。①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维度(E)分低,神经质维度(N)分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②病例组与对照组男女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维度比较无差异。所设对照组与全国常模比较也无差异。③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更多倾向于内倾、情绪不稳定和抑郁质,分别占80%,90%,7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其显著(χ2=17.333,31.729,31.729,P<0.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个性多为极端内向,情绪不稳定,属于抑郁质。这些不良人格特征阻碍儿童健康发展并且可诱发多种心理和精神疾病。但发育性的儿童个体,其人格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可塑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及早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使其负性情绪及时有效的得到宣泄。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减少和消除由遗传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促进儿童正常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Gliatto MF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0,62(7):1591-600, 1602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experience worry or anxiety and a number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 symptoms. The disorder is frequently difficult to diagnose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presentations and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comorbid medical or psychiatric conditions. The lifetime prevalence is approximately 4 to 6 percen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s more common in women than in men. It is often chronic, and patients with this disorder are more likely to be seen by family physicians than by psychiatrists. Treatment consists of pharmacotherapy and various forms of psychotherapy. The benzodiazepines are used for short-term treatment, but because of the frequently chronic nature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they may need to be continued for months to years. Buspirone and antidepressants are also used for the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Patients must receive an appropriate pharmacologic trial with dosage titrated to optimal levels as judged by the control of symptoms and the tolerance of side effects.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ho do not respond to an appropriate trial of pharmac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