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观察1.1 体温 对发热病人应定时或随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热型、热势的变化。1.2 脉搏 发热病人体温每升高1C,脉搏提高10次,脉搏和发热成正比。应及时测量脉搏,如体温高、脉搏太快或反而慢,则应提高警惕。1.3 出汗 观察出汗的有无、多少,有助于对发热  相似文献   

2.
中医的精华之一就是辨证施治,而中医护理亦应遵照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以发热为例,有外感、内伤之别,有在表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疗原则有所不同,护理方法自然应有所区别,并非所有发热护理都一样,若一见发热,便用同样的降温方法,则效果不一定都好。笔者就曾  相似文献   

3.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虽多,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然以外感为多,邪正相争,可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或潮热、汗出等等。病人因发热灼伤津液,正气消耗,邪入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辨证施护甚为重要。现将外感表症、里热症、内伤发热的辨证护理简述如下。1外感表症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人)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热势…  相似文献   

4.
浅谈外感发热的辨证施护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李凤英,刘书英,王玉真主题词发热/护理,中医护理学外感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分为风寒发热、凤热发热、风湿发热三种证侯。对外感发热配合正确的辩证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有其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本人护理经验,谈以...  相似文献   

5.
浅谈不明原因发热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 ,但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不明 ,诊治较为困难。中医认为发热可由外感、情志、饮食、劳倦、内伤等因素引起。现浅谈不明原因发热的辨证治疗如下。半表半里证 :症见发热恶寒交替 ,胸肋痞满 ,口苦纳呆 ,恶心 ,自觉口中粘腻 ,脉弦数 ,苔薄腻或黄腻。治以和解清透 ,行气化湿 ,可用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等。阳明里热证 :症见高热汗出 ,热不退 ,口渴欲凉饮 ,或兼胸部憋闷 ,咳嗽喘促 ,脉洪大或弦滑数 ,舌红。治以清泄里热 ,用白虎汤加减。邪毒低热证 :症见乏力体倦 ,精神差 ,纳呆 ,手足心热 ,潮热 ,便燥而臭 ,溲短赤 ,自汗…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许多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以长期低热为主,亦有高热,热型多不规则。起病缓慢,间歇发作,缠绵难愈。西药退热剂及抗感染治疗,疗效往往欠佳,中医辨证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1分型论治1.1营卫虚弱长期发热、恶寒、有汗、易感冒、舌淡、...  相似文献   

7.
万淑霞  王月玲  周淑芹 《河北中医》2001,23(11):868-869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 ,中医认为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根据不同病证 ,可出现不同热型、舌苔和脉象。护理人员应学会辨证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不失时机地进行处理。现将外感表证、里热证及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护分述如下。1 外感表证外感发热 ,系指因起居失常 ,卫外不固 ,六淫之邪侵袭肌表 ,正邪相争 ,阳气亢越于外而发热。一般具有起病急 ,变化快 ,热势高 ,易传变等特点1 1 表寒证 恶寒重 ,发热轻 ,头痛 ,身痛 ,无汗 ,鼻塞流涕 ,苔薄白 ,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为主 ,服药后可给予热粥以助气 ,或稍加衣被以助微微…  相似文献   

8.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认为,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祖国医学认为,发热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各种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入人体,体内正气与病邪相互斗争的表现,起病较急,一般以实证为多,相当于急性传染病或各系统炎症。病初多为卫分表证,若病情进展可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等里证。  相似文献   

9.
赵正红  梁建玲 《河北中医》2005,27(2):107-10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普遍应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是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再根据治疗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发热为例,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的症状,也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中医将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的同时,采取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提高疗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崔亚红 《河北中医》2008,30(3):311-312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发热的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护的原则,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发热时间、部位、热势轻重程度和自觉症状的不同,临床上分为恶寒发  相似文献   

11.
<正> 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证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中医称为产后发热。临床上多见感染邪毒发热、表虚外感发热、血瘀发热、血虚发热。我们曾治疗20例疗效满意,现分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科疾患中急性发热屡见不鲜,然其治疗亦非易事,只有辨证准确,方能药到病除。为此,笔者总结外科发热之误治三则,以供同道参考。一、首辨阴阳方可无误患者,女,32岁,教员。因患右臀下部蜂窝组织炎,经某医院切开排脓后伤口不愈,慢性窦道形成四月余,遂来我院求治。查窦道深约10厘米,余无不适,仅以外用药治之,窦道虽日趋变浅,然突发高热38.9℃。白细胞17800/毫米3,中性8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热病人如何使用合适的降温方法。方法:将69例发热病分别应用柴胡、复方氨基比林、紫雪丹、冰敷和酒精擦浴进行降温护理,比较降温效果。结果:柴胡适应范围较广,效果较好;紫雪丹较适应于小儿及儿童:冰敷或酒精擦浴有其极限性,尤其不适于外感发热有表证的病人。结论:不同证型的发热病人必须采用不同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秀芹  王秀霞 《河北中医》1999,21(6):384-384
凡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现将20例发热患者辨证施护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76岁,平均64岁;呼吸道感染8例,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属外感发热11例,内伤发热9例。2 辨 证辨证分型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属实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较重,有感受外邪之病史,常伴有其它外感之证;根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又分为表证、里证及半表半里证。内伤发热,虚证为多,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或有…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西医结合病房的护理人员对发热病人采取中医辨证施护,摸索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对一般发热病人的护理,均须嘱卧床休息,病室内空气要流通,但须避免直接吹风受凉,多饮开水,出汗多者用干毛巾或温水揩身,不要用冷湿毛巾揩身,以免受寒,衬衣及床单要保持清洁干燥。表证发热护理应注意有否恶寒,有否出汗?鼓励病人多饮热开水,饮食可食粥汤,稀粥,或其他流质。小菜应吃味薄清淡之品。煎药时间不宜过长,药须热服,不宜冷服,服药后应避免  相似文献   

16.
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六淫、疾病之邪,或饮食不节或不洁等引起。见于感冒、温病及各种感染中。以发病较急,热势偏高,伴有咳嗽,气急,烦渴,汗出等为临床特点。1病因病机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是四时气候变化无常,当热反寒或应寒反暖,都可引起发病。由于人体抗病能力低弱,胜理疏松,以及生活起居失慎,感受六淫、疫毒之邪而致。病情变化迅速,由表而半表半里,再向里传变。也可出现热邪直入阳明或内传心包的里效证。2辨证分型及施护ZI表热症症见恶寒或寒战,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无汗或有汗,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量少,胸闷或有…  相似文献   

17.
经行发热是指月经前或月经期发热、月经净后热即退的一组证候。其发热有严格的周期性,临床比较少见。中医文献中,自汉·张仲景首次提出经期外感所致的“热入血室”以来,宋以前均延续张氏之说。明·李梃明确提出经行潮热有“内伤”、“外感”之分。张景岳论及“热入血室”时,提出“或怒或劳,火由内生”、“脾气素弱”、“血热多滞”等亦是致热因素。清·《医宗金鉴》除按经前、经后分实、虚外,还指出“发热无时察客热”、“潮热午后察阴虚”。归纳前人认识,结合临床所见,谈谈本人对经行发热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小儿发热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继霞 《河南中医》2006,26(10):87-87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病两大类,临床应辨证施护。 1 外感表证 1.1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护理措施:病人服药后可给以热粥以助气气行稍加或衣被以助汗撤出,引邪外出,或针刺大椎、合谷、曲池。此时不可用物理降温,以免腠里闭塞,而邪闭不出,可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姜、葱、胡椒、香菜等。因辛散走表,有助疏邪透达。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内伤发热历史悠久,只要能熟练准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效如桴鼓,随拨随应.现将临床所诊治少见之顽固性发热案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晓春  张英 《四川中医》2008,26(11):124-125
根据患者发热的特点,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把外感发热的患者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施护方法.并配合中药沐足等外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