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271例2型糖尿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与踝肱指数(ABI),ABI〈0.9组患者血清C-RP水平、WBC计数与ABI〉0.9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推断,血清C-RP水平与ABI有相关性;WBC计数与ABI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包括短期或长期病死率、复发心脏事件以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等,因此研究提出以急性心肌梗死患入院WBC计数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有效方法和方便的指标。本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患的入院WBC计数还与一些临床基础指标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海红  李海珍 《山东医药》2010,50(26):81-82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外周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60例CAs患者(CAs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清LDL-C,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WBC计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CAs组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CAs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颈动脉单纯内膜增厚者高(P均〈0.01)。CAs组血清LDL-C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CAs程度重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更明显,二者的升高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在严重创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7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MODS组和脏器功能正常组(对照组),用放免法检测患者伤后6 h内及第1、3、5、7天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计数;评定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并与23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MODS组伤后6 h内及第1、3、5、7天血清PCT明显升高(P均〈0.05);伤后24 h内两患者组的CRP、WBC计数和N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CT对严重创伤致MODS有早期诊断价值,且比ISS、APACHEⅡ等评分系统更方便快捷,也明显优于传统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心电图QT、JT间期变化对其轻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101例ABI患者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根据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SAH组及无SAH组。检测各组伤后24h内心电图的QT间期及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及校正的JT离散度(JTc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对其不同组间的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中、重型ABI患者的心电图QTd、QTcd、JTd、JTcd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AH组各指标均升高,较无SAH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并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QTd、QTcd、JTd、JTcd对判断ABI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指标,并且有助于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规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12例首诊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急性白血病的其他类型),最后在我科确诊为APL的患者首诊及确诊时血象、凝血功能变化及转归。结果:首诊至确诊为APL的时间4~45d不等,平均13.4d。9例确诊时WBC计数较首诊时升高,3例下降。首诊和确诊时平均WBC计数分别为5.13×109/L、25.16×109/L。经治疗后5例死亡,均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于颅内出血,其余7例至今均为持续完全缓解(CCR)状态。结论:APL发病早期,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多低于正常,以后,WBC计数可逐渐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及出血倾向亦渐加重,患者的预后也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血管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STEMI急诊老年PCI老年患者,以入院即刻外周血WBC计数(×109/L)分为<10组、10~12组、12~14组、14~16组、≥16组,分析各组30 d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外周血WBC≥12×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急诊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增加,30 d联合终点事件及死亡率与外周血WBC计数呈正相关。外周血WBC≥10×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各组间死亡率呈增加,外周血WBC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及N端脑钠肽测定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负相关。结论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近期心血管事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TBI)后不同时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7例TBI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WBC的动态变化,分析WBC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型组受伤后第1、4、7天的WBC明显高于轻型组;感染组整体变化趋势明显高于无感染组,且第7、14天WBC与无感染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病情恶化组第1、4、7、14天的WBC均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P〈0.05或〈0.01)。结论WBC的早期升高与伤情有关;伤后4d内WBC升高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指标,伤后1—2周仍持续升高者可作为判定感染的指标之一;伤后1周内WBC明显升高者预后较差。反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轻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18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伤后24h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并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SC)分型和预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血清ALT、AST水平在重型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颅脑损伤后肝功能异常与损伤程度及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转氨酶升高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6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率、出院时的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在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率、出院时的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整体护理有利于改善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特征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2020年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43例。将外周血EOS百分比≥2%的患者作为阳性组(n=62),<2%的患者作为阴性组(n=81)。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肺功能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CAT)评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记录患者出院后30 d内因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外周血EOS与老年AECOPD患者出院后30 d内因急性加重再次入院的关系。结果 阳性组近12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2次者占比高于阴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短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FeNO高于阴性组(P<0.05)。31例患者出院后30 d内因急性加重再次入院,将其作为再入院组,其余患者作为非再入院组。再入院组近12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2次者占比、外周血EOS阳性者占比、FeNO高于非再入院组(P<0.05)。...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急性脑梗塞后周围白细胞(WBC)计数增高是机体对脑组织损伤的应激反应。据Pozzlli报道,周围血WBC增高的程度与急性脑梗塞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分析10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周围血WBC计数与梗塞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分析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连续入选临床诊断FM患者120例,收集实验室炎症相关指标,包括WBC计数及分类、PCT和部分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根据患者出院病情转归情况,将120例FM患者分为非好转组15例与好转组105例,并比较2组血常规、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①FM患者入院第1天,WBC总数高于正常范围 [均值(9.91±0.41)×109/L],并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 [均值(7.98±0.40)×109/L];入院后第3和7天,WBC计数较第1天升高(P=0.045、0.013)。②入院第1天,PCT(均值2.92ng/mL,参考范围<0.05ng/mL)显著高于正常值,第3天高达18.26ng/mL ,第7天仍为3.02ng/mL;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白介素(IL)-1β、IL-2R、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范围。③非好转组与好转组比较,仅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另外,非好转组细胞因子IL-2R及IL-10高于好转组(P=0.025、0.032)。结论:FM患者细胞因子水平、血浆PCT、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高,并与细菌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急性脑梗死(ACI)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0例ACI住院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将梗死灶分为小、中、大面积3组,根据入院时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分为:WBC增高组(>10×109/L);WBC正常组〔(4~10)×109/L〕。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7天监测其外周血WBC计数,探讨外周血WBC计数对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以面积分组,3组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WBC分组,入院4周后,WBC正常组总有效率为85.2%,WBC增高组总有效率为5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WBC计数是临床评价ACI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1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发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好转出院的AECOPD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因感染诱发AECOPD分为感染组(n=83)和非感染组(n=37).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血清CRP、PCT水平和WBC.结果 感染组入院时PCT、CRP水平和WBC均高于非感染组 (P<0.05).出院前1 d两组患者 PCT水平、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中PCT、CRP水平和WBC有助于判断COPD患者是否因感染而急性加重,同时可以作为感染有效控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NOS)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PTCL-NOS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EPCs的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高,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后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治疗前降低,PTCL-NOS初治患者治疗后有效组外周血EPCs相对及绝对计数较难治组明显降低(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TCL-NOS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与β2-微球蛋白、LDH、IP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3、0.476、0.421;P均<0.05);PTCL-NOS患者外周血EPCs绝对计数<20个/μL组与>20个/μL组生存曲线60周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TCL-NOS外周血EPCs细胞数与病情进展程度可能有一定的关系,EPCs计数有可能成为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肝衰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诊断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2003--2008年住院的肝衰竭患者1810例,从中选取合并SBP者共420例,其中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PMN)计数≥250/mm^3者为143例(A组),腹水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250/mm^3或腹水PMN比例≥25%,但不足A组标准者277例(B组。对2组患者基本资料、抗生素治疗前后腹水WBC和PMN计数以及患者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A组肝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多于B组(P〈0.01)。治疗5d时,A组59.7%(40/67)的患者腹水PMN计数控制在250/mm^3以内;B组患者腹水WBC、PMN计数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A组腹水WBC、PMN计数明显高于B组(P均〈0.01)。治疗10d时,A组92.3%(24/26)的患者腹水PMN计数控制在250/mm^3以内;B组患者腹水WBC、PMN计数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腹水WBC、PMN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结论腹水PMN计数≥250/mm^3作为SBP的诊断标准更为合理,更具有治疗价值。对肝衰竭合并SBP患者,建议抗感染疗程在10d以上。  相似文献   

18.
喻敬国 《山东医药》2008,48(22):52-53
将5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硫酸镁+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并比较治疗后第7天脑水肿发生率、第1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半年Glasgow预后(GOS)分级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重度脑水肿发生率低,GCS评分高,GOS分级优(P均〈0.05)。认为早期硫酸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减轻脑水肿,促进清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入院7 d内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及血压变化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病人130例,测量病人7 d内24 h动态血压,采集每2 h的血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判断入院30 d后病人预后情况;根据GO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好组(GOS评分4分~5分)及预后差组(GOS评分1分~3分);分析两组病人入院时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7 d白天SBP和DBP均值、7 d夜间DBP和SBP均值以及7 d昼夜规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急性期病人7 d血压逐渐下降,两组第7天血压比第1天血压明显下降(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B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低,入院白细胞计数高,出血量大,基底节出血是脑卒中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能全面了解血压的变化规律,病人入院时病情严重、入院时SBP均值、基础出血量大等因素与病人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林玲  吴玮  王春娟 《山东医药》2014,(15):49-5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血降钙素原(PCT)、CRP水平及WBC计数变化,分析三者诊断SBP的价值。方法收集CHB肝硬化伴SBP患者50例(SBP组)、不伴SBP患者50例(非SBP组),分别测定血中WBC计数及CRP、PCT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记录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95%CI)及特定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所对应的cut—off值。结果与非SBP组相比,SBP组血ClIP、PCT水平及WBC计数均明显升高(P均〈0.05);PCT与CRP的AUC均显著大于WBC(P均〈0.05),cut—off值分别为0.415ng/mL、17.15mg/L。结论CHB肝硬化伴SBP患者血WBC计数及CRP、PCT水平显著升高,后两者诊断SBP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