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义龙 《河北中医》2005,27(9):681-681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擅长治疗热郁胸膈,而见心中懊忄农,虚烦不得眠之证.古人善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蛤蚂黄、昏迷不食、脘闷不饥、郁热胃痛、口疮、牙龈肿痛、咳逆头胀、头晕、大小便难、身热狂躁、汗出、神蒙、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反胃、赤白痢等外感温病和内伤杂证.笔者临床运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痤疮,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栀子豉汤是一剂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其组成仅有栀子、淡豆豉两味,看似简单,但在《伤寒论》中却出现多次,可见其功用之重要。本文通过栀子豉汤证见表现及归纳释义、中医胸府生理结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和证治余议、吐与不吐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宗气角度下栀子豉汤证治的思辨,以期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10,23(6):F0003-F0004
栀子豉汤证,即热郁胸膈证。胸膈居于肺胃之间,为外感之邪由肺向胃传变的必经之地。外感之邪在由手少阴肺向足阳明胃传变的过程中,已离肺而又未达胃时,可能会出现热邪扰胸,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这一阶段。其证之病位在胸膈,所强调的是其并不是在某一个脏腑,也可以说它是半表半里的一个阶段。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均有多处论述到栀子豉汤证,可见其是外感热病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个重要病证。因此,在此有必要对其成因、证候、治疗、禁忌症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5.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 2.3.4 懊憹证见78、79、80、81、82、83条. <伤寒论>中的懊憹症有五个汤证,即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它们的共同症状都是懊憹,由于栀子豉汤证的兼症不同,因而在方剂的配伍上也有所出入.现将懊憹的主要汤证--栀子豉汤证重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刁吉祥 《中医研究》2014,(11):64-66
通过分析和探讨《临症指南医案》中叶天士运用栀子豉汤的案例,了解叶天士对其方证的深刻理解,对病因病机的全面认识,使经方活变,引伸触类,拓展治疗范围.既用于外感病,如风温、暑湿、秋燥;又用于杂病,如眩晕、脘痞、心痛、咯血、吐血等;还用于上、中焦病,甚至邪势弥漫三焦病.叶氏还博采众长,引用吴鞠通清肺燥、利湿热法,朱丹溪的辛润自上宣下法,以栀子豉汤化裁治疗肺燥咳嗽、湿热溺赤、二便不通等疾病.为增强栀子豉汤的疗效,每佐入微苦微辛的药物,意取“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实属匠心独运.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启迪后学、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杂病运用栀子豉汤治验浙江省桐乡县中医院(314500)沈之《伤寒论》桅子鼓汤功效清热除烦,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恼,虚烦不眠,胸脘痞闷等适应症。爱就笔者在医治杂病中运用枪于鼓汤举例于下。一、呃逆吕某,男,53岁,1986年6月13日诊。情怀抑郁...  相似文献   

9.
栀子豉汤属于经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药组成,本方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不得眠之良方.心身疾病中所包括的疾病如抑郁症、不寐、焦虑症、郁证所表现的症状如心烦、失眠、胸中烦热等症状经过辨证,可以使用栀子豉汤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栀子豉汤的理论基础及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瓜蒂散新解     
瓜蒂散始载于《伤寒论》,由瓜蒂、赤小豆,香豉组成,治疗痰涎宿食,壅滞上焦,胸脘胀闲,欲吐不吐之证。《温病条辨》将本方去豆豉,加栀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用治急黄、心下坚鞕、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等症。由此看出,瓜蒂散中主要的药物为瓜蒂、赤小豆。其主治:①痰  相似文献   

11.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12.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方后均注有“得吐者,止后服”。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认识颇不一致。笔者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探讨其得吐机理,旨在澄清疑惑,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结论。一、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类方得吐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14.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15.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1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为里实热证,阳热之邪易伤阴液,阳明主胃,喜润而恶燥,津液的不足或者亡失常常是阳明病的关键。病邪从太阳传至阳明,疾病初期当清热护阴,方用白虎汤;热病伤津当清热补阴,方用竹叶石膏汤;热邪炽盛可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阳明热盛,津伤不解,疾病进一步发展加重,可出现热邪深入下焦,灼伤肝肾精血,方用猪苓汤;急下存阴亦是截断病程之法,方用大承气汤。邪热在阳明气分,热邪亢盛,“壮火食气”,损耗气津,用栀子甘草豉汤补其所伤之气;邪热易阻滞气机,治应祛除病因,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腹胀,白虎汤治疗热厥,热在上焦,用栀子豉汤;热留中焦,用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等;用小柴胡汤恢复人体气机运转。阳明邪热波及血分,治宜清热凉血,兼益阴消瘀,方用抵当汤、犀角地黄汤。  相似文献   

17.
宗涛 《河南中医》2012,32(11):1421-1422
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胃中空虚,邪热内郁,热扰心胃,心神不宁,中气不利,心肾不交.从其组方、功效分析栀子豉汤是一首去胃中郁热,恢复中焦胃气,交通心肾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相似文献   

19.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诊余医话     
1懊憹证之我见 懊憹证临床较多见,常见于内科杂证中,尤以合并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气郁化热,热郁胸间,气机升降失调之症最为多见。在主方中配合栀子豉汤,或用栀子豉汤加味疗效甚佳。笔者发现年轻中医甚至高年资医生对懊憔证几乎淡忘了,甚感漠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