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选取胸痛入院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72例为冠心病组,健康者28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IMT的值、斑块出现情况及斑块总积分,并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均有显著增加(P 0. 01);双侧斑块及总板块发生率显著升高(P 0. 01),斑块总积分显著升高(P 0. 01)。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2例中,有58例出现颈动脉斑块,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0. 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示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2例)和无斑块组(66例).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一般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吸烟史,饮酒史,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单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吸烟史以及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评估颈动脉部超声相关参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张宁  曾实实  王伟  崔京涛 《医学信息》2008,21(6):902-90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肺炎衣原体(cpn)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75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pn总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pn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超声技术评价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随机将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 30例分为血脂康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 ,各 15例 ,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记录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IMT) ,治疗 6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IMT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5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表明血脂康与洛伐他汀均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RIB3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v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对随机选取高血压患者200例,正常对照200例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明显升高(t=39.223,P<0.01);与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携带者平均IMT增大(t=22.235,P<0.001);IMT增厚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G+ GG基因型进入回归方程(OR=2.116,95%CI:1.045~4.721,P=0.031),腰围、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升高是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 携带TRI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 type2,COX-2)及I型前列腺素合成酶(membrane associated prostaglandin E-1,mPGES-1)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和10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做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PCR方法测定COX-2及mPGES-1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记方法检测COX-2及mPG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组织间COX-2、mPGES-1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OX-2和mPGES-1呈阳性表达,斑块组COX-2 mRNA和mPGES-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mPGES-1 mRNA上调水平相关(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OX-2蛋白表达上调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X-2、mPG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损害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及mPGES-1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检测其透析前的血尿酸、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并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是否糖尿病、BMI、透析前血压、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的差异;同时将血尿酸水平与C反应蛋白、血压、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HD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4.8%: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46.8%;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舒张压、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IM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是否糖尿病、BMI、收缩压、总胆固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尿酸与C反应蛋白、舒张压、IMT呈正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可能是高尿酸所致的体内微炎症状态。为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需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将368例住院病人分为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各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分别为54.75%、33.21%和12.04%;三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分别为48.65%、40.54%和10.81%;三组颈动脉闭塞率分别为70.59%、29.41%和0%,MS组和高危MS组较非M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显著增高(P<0.05)。MS的患病分布即具备诊断条件的个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及高危代谢综合征人群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群体,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及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1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50例中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08例,斑块好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部(47.71%)、颈总动脉(39.45%)和颈内动脉(12.8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011年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在入院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1](IMT)。结果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MT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粥样硬化家兔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和氟伐他汀组,每组8只。饲养12周后处死,取颈动脉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CNA和CD68的抗原表达。结果氟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明显低于AS模型组(P〈0.01)。AS模型组颈动脉斑块中见大量CD68及PCNA阳性细胞,氟伐他汀组对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AS模型组(P〈0.01)。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减轻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并抑制PCNA的产生,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晓英  汪学芹 《医学信息》2005,18(8):1000-1000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超声检测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彩超检查104例患者颈动脉,冠心病患者38例,高血压患者34例,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检查32例无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38例冠心病患者和34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玉媛  易爱姣  谭齐鸣  周波 《医学信息》2019,(2):175-176179
目的 探讨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HD)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我院170例患者分为CHD组105例和对照组65例,再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三支病变组39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下,全部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检测的颈动脉声像图参数。结果 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60%为中低回声斑块。CH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率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单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情况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行经颅电刺激MEP检查,评价狭窄程度与MEP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电刺激狭窄侧大脑皮层手区与对侧上肢记录MEP的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CMCT)较正常对照组和健侧延长(P<0.05);对侧下肢CMCT较正常对照组和健侧延长(P<0.05)。结论:MEP异常程度与临床病情轻重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提示MEP能客观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枢运动传导通路亚临床受损的情况,具有定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简称腔梗)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Hcy)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依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合并腔梗组(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n=120);普通高血压合并腔梗组(Hcy< 10μmol/L,普通高血压组,n =12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n=115).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Hcy的水平,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的颈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高血压组及对照组[IMT:H型高血压组(1.37±0.20)比普通高血压组(1.15±0.18)比对照组(0.57 ±0.22) mm,P<0.001;Hcy:H型高血压组(19.2±3.5)比普通高血压组(9.2±1.4)比对照组(9.0±1.3).μmol/L,P<0.001];Pearson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的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13,P<0.05),H型高血压组相关性更大(r=0.585,P<0.05).以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β=0.535,P<0.01)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呈正相关.H型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1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对患者进行了简化智能状态量表 (MMSE)、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反应速度、视空间等多项神经心理测验 ,同时对患者入院时、第 3~ 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SSS)。结果 :脑梗死患者多项神经心理检测记分较健康对照组低 ,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记分低 ,以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严重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降低最为明显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SSS计分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 ,近期预后差。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颈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缺血性损伤严重 ,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