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重高尿酸高甘油三酯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武警学院体检查体单纯超重者1210例(A组)、超重+高尿酸血症患者576例(B组)、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748例(C组)及超重+高尿酸+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553例(D组)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超重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和阳虚质;A组痰湿质所占比例高于其它3组(P0.05);B组患者湿热质所占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1);C组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A组、B组(P0.01),气虚质比例亦高于A组(P0.01);D组气虚质、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A组、B组(P0.01)。结论:超重患者常为偏颇体质,合并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防治中应注重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纠偏。  相似文献   

2.
小鼠、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的研究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高脂饲料,喂养昆明小鼠,SD、Wistar两种大鼠,造成高脂血症同时伴有脂肪肝,并对3种动物模型特点进行比较。[结果]SD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和脂肪肝的模型优于昆明小鼠、Wistar大鼠。[结论]在调脂新药和脂肪肝预防、治疗实验研究中,SD大鼠是较好的模型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翟章锁  韩新玲 《河北中医》2007,29(9):807-807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有密切关系。我们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并与洛伐他汀治疗24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均为本院内科2003-05—2004-10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0~77岁  相似文献   

4.
痰湿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群类趋同性,通过研究体质与疾病的联系、挖掘潜在规律,能够为临床提供更为积极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医“痰浊”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爱洁 《光明中医》2010,25(9):1695-1696
<正>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来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的运化以及大、小肠的吸收而生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其代谢过程的描述,表明津液  相似文献   

6.
高甘油三酯(TG)、高尿酸(UA)、高血糖(Glu)是临床常见病理表现.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TG、UA、Glu水平三者呈正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上对于多种代谢交互紊乱,常同时给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分别降低TG、UA和Glu含量,这种用药方式既不经济,也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826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隐树结构图,采用隐类概率、条件概率、互信息及累积信息覆盖率量化症状/证候数据,以人工判读方法诠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结果 以累积信息覆盖率达到95%为主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826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以中、重度症状/证候表现为主(隐类概率分别为35%和60%),其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火热、瘀血、阴虚、阳虚为主,证候要素靶位以心、肝、肾为主。结论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证候要素评价方法,可量化各变量(证候要素、中医症状)的关联程度及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42-146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脂血症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临床降胆固醇的药物很多,降甘油三酯的药物相对较少;并且降甘油三酯的药物以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居多,而中成药较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草药抗高甘油三酯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药效成份的应用前景,为抗高甘油三酯血症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YK  Yin GZ 《中国针灸》2010,30(10):813-815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和口服非诺贝特治疗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74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6例和西药组38例。埋线组在足三里、丰隆、中脘、梁门、天枢、曲池、腹结、上巨虚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西药组口服非诺贝特,均治疗8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及体质量。结果:埋线组治疗前后TG变化值为(1.12±0.65)mmol/L,西药组为(1.18±0.6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埋线组治疗后体质量(73.1±6.6)kg较西药组(76.2±8.6)kg明显减轻(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高甘油三酯血症方面与口服非诺贝特的疗效相当,同时改善肥胖作用明显,是治疗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穴位埋线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伴肥胖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伴肥胖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服药疗法(口服非诺贝特)的差异。方法:对74例年龄在20~6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和服药组。埋线组共36例,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埋线1周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服药组38例,非诺贝特250mg(口服),每日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及体重变化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1)埋线组与服药组治疗前在年龄、民族、性别、病程、体重及甘油三酯方面均衡可比。(2)治疗结束后,埋线组与服药组在体重、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a(Lpa)的变化值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较服药组治疗效果明显;埋线组与服药组甘油三酯(TG)均有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埋线组与服药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有升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法在降低体重、改善血脂各指标的整体效果优于服药组,满足了现代人要求的无毒副作用,整体疗效显著的需要。可消除很多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率,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抑郁证气机郁滞是变生他证的病理基础,与心、肝、脾、肾等脏有关,气机郁滞、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及肝肾阴虚为其主要病机,各脏相生相克,相互影响,不拘于单一脏器病变,起病时多有虚证表现,病变过程由虚实夹杂转为虚证。辨证分析时应分清主次、兼顾他脏,明确病因病机,从而达到准确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建立痛风性肾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痛风性肾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肾衰)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现有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并验证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并与现有其他模型进行比较。方法:注射黄体酮同时,进行慢性束缚和紫外线局部照射。结果:黄体酮+紫外线+束缚复合法造模较其他方法更能导致皮肤丙二醛(MDA)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以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增加,并且具有肝郁证的行动学表现。结论:黄体酮+紫外线+束缚法建立的肝郁型黄褐斑小鼠多因素模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45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增高者达57%,60岁以上者17%[1].高脂血证是指:TC≥6.4mmol/l和(或)TG≥6.4mmol/l[2],由于大部分脂质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转全身,故高脂血证常反应于高脂蛋白血症.庞剑[3]等认为高脂血证的潜在危险,包括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及总死亡率等多种健康结局的评价.姚红[4]等认为高脂血证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见于遗传性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继发性多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痛风等症.  相似文献   

15.
王桂英  高建芸  邢丽阳 《中医杂志》2008,49(12):1090-109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血脂指标及患者的症状、体征.比较两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治疗组对血脂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良性调整,其中降低甘油三酯(T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血脂各项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是引起动脉硬化从而继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属中医脾虚痰湿、瘀血证的范畴。祖国医学文献中尚无高脂血症及一些并发症的命名,但有其相关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痹、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腻、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痰浊"、"血瘀"、"湿浊""、肥胖"范畴,其产生与心、肝、脾、肾几脏关系最为密切,而尤以脾肾为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和灸在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同时是否影响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方法采用病例序列研究,连续纳入符合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标准的17例患者。温和灸神阙与双侧足三里,每穴施灸10 min,隔日1次。治疗前和治疗6星期、12星期时分别检测血清ADMA和NO水平。结果 17例患者中,治疗前ADMA(35.41±12.68)?mol/L,治疗6星期时(29.57±12.12)?mol/L,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12星期时(23.01±7.0)?mol/L,较治疗前下降(P0.01),较治疗6星期时下降(P0.05);NO治疗前水平(69.80±36.66)?mol/L,治疗6星期(64.97±44.87)?mol/L,治疗12星期(36.48±27.87)?mol/L,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温和灸可显著下降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ADMA和NO水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胰岛素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曾经高死亡率的急性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目前慢性并发症和感染等却成为DM的主要死因,居DM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近年来有报道,糖尿病并发感染(DMI)的发病率为33.66%~90.50%,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糖脂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糖脂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3例加服糖脂饮,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中医症侯改善及治疗后FBG、2hPG、HbA1c、LDL-C、TC、TG均下降,HDL-C上升,总有效率90.9%,对照组56.3%,其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糖脂饮联合降糖灵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降糖药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冠心病、失眠及两者合病病机的中西医两方面探讨,加深对冠心病合并失眠病机的认识,认为冠心痛合并失眠的病机在中医方面主要表现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大生理功能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痰、瘀、火、虚兼夹为患.在西医方面认为两者合病与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及褪黑素水平下降等方面相关;治疗方面中医多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