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以我院眼科2005-2011年间资料完整的难治性青光眼33例(33眼)为观察对象,行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浅前房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87.9%。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且操作安全,简单,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角形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6月采用三角形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40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巩膜瓣为5mm×5mm的等边三角形,总结该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近期反应及术后视力、眼压的情况。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有前房有轻度炎症反应,前房出血1眼,浅前房19眼,未见脉络膜剥离,视力及眼压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三角形小梁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四会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患者77例进行研究,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的原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77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患者中,滤过过强(51.95%)、结膜瓣渗漏所占比例(31.17%)与脉络膜脱离(6.49%)、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5.19%)以及其他(5.19%)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保守治疗51例,治愈率为94.12%;应用手术治疗26例,治愈率为100.00%。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包括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等,通过给予相应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滤过术后前房的恢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巩膜下咬切术,由于咬切口大,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已基本淘汰,而虹膜嵌顿术早已摒弃。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滤过手术的常用方式,但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可尽量养活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又能控制眼压,是值得临床重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及视力的恢复。方法:对118例130只眼在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并注重在显微镜下观察虹膜根部切除术中睫状突暴露的数目,巩膜切口位置和大小,结膜瓣的选择、巩膜瓣的张力。结果:术后随访1-2年注重观察这些因素与术后前房的恢复,降压效果、术后视力、滤泡形成的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近3年来小梁切除术98例,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2~5分钟,然后迅速以平衡盐溶液冲洗,切除2ram×3mm包括小粱在内的深层角巩膜缘组织,并做虹膜根部切除,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2~4针后,再于巩膜瓣一侧或两侧作1条或2条巩膜瓣缝合,形成前房。术后2周、3月、1年及1.5年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43%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34例(150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手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150眼中发生浅前房12眼占8%,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引起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术后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可有效预防浅前房发生,而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商丘 市中心医院于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PACG 患者 89 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44 例行 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 45 例行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浅前房的发生情况 及术前、术后 3 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 3 个月,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高,眼压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浅前房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22 %)低于对照组(18.18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显著降低 PACG 患者眼压,减少浅前房发生,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我科小梁切除术50例(78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果浅前房是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最可能的原因为引流过畅,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或滤过泡渗漏。结论明确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原因,在围术期和术后积极处理,可以达到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可拆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术后因引流过度所致的前房形成延迟是造成该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也是术后临床医师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在前房形成延迟的病例中 ,尽管大部分在 1周内多能形成前房 ,但因长时间前房消失导致角膜和晶状体病变而不得不再次行前房手术者并非少见。随着眼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 ,已有可能对术中和术后近期外引流效果进行有效控制。为了观察加用可折除性巩膜瓣缝线对术中和术后前房形成的影响 ,我们从 1 997年 9月至 1 999年 1月 ,对在我院实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共 35例 ( 48只眼 )采用了巩膜瓣可拆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缝线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6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常规手术组)和复合小梁切除术(复合手术组,即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巩膜可拆缝线和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对2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和滤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浅前房复合手术组7只眼(13.2%),常规手术组19只眼(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合手术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的滤过泡评分与常规手术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6个月后,复合手术组患者的滤过泡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缝线能使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隧道刀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的优点。方法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对135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使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可以安全、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疗效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兴宁市人民医院确诊治疗的AACG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浅前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前术后1周、6个月眼压(IO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改良组术后1周、6个月IO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提高AACG患者IOP控制疗效,有利于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正>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明显降低[1],但术后浅前房仍是复合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如不能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可导致虹膜周边粘连、角膜内皮损伤、恶性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眼损害[1],因此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及时配合医生处理浅前房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共96例(108眼)均为我院眼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行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患者。男42例(45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08例(124只眼)青光眼依手术适应症施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19只眼。针对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预防或避免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眼。治疗组采用巩膜可拆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结果①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组术后第1,7,14,30天滤过泡评分与对照组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术后第3,6,12个月治疗组滤过泡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或0.01)。②治疗组术后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6.7%和100%,对照组为83.3%和97.0%,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治疗组术后第1,7,14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第1,3,6,12个月,2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治疗组浅前房2例(6.7%),无平前房和低眼压;对照组浅前房11例(36.7%),平前房2例(6.7%),脉络膜脱离6例(20.0%)。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和平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术后视力下降5例占16.7%,对照组术后视力下降7例占23.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巩膜瓣可拆缝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控制滤过,促进滤过泡形成,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设备,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粱切除术后眼压及视力的恢复.方法:对118例130只眼在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并注重在显微镜下观察虹膜根部切除术中睫状突暴露的数目,巩膜切口位置和大小,结膜瓣的选择、观膜辨的张力.结果:术后随访1-2年注重观察这些因素与术后前房的恢复,降压效果、术后视力、滤泡形成的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延缓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实验组30眼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8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及前房形成延缓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控制前房形成延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C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4例,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25~65岁,将64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观察组各32例。研究组患者在行小梁切除术时给予丝裂霉素C联合应用,观察组仅采取小梁切除术。结果:研究组采用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C联合治疗,通过缝线的调节,使眼压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形成较好的功能滤泡,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且术后1个月、6个月的眼压情况明显优于仅使用小梁切除术的观察组,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中,观察组出现结膜瓣渗漏、前房出血各1例,低眼压2例,研究组出现低眼压3例,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青光眼患者在行小梁切除术时给予丝裂霉素C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滤过道阻塞,增加手术的成功几率,同时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状,安全可靠,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眼科显微手术的普及和青光眼巩膜瓣下滤过术的广泛开展,已使该类手术浅前房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临床上遇到病情复杂或长期眼压失控的青光眼晚期病例,滤过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仍有时发生。现对我科近年所做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病例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