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病情相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丁基苯酞治疗20d,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20d,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测定、听觉P300测试。结果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检查ADL量表测定、听觉P300测试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丁基苯酞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D)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96例VD患者随机分成丁基苯酞治疗组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对照组,分别在治疗10、21d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和长谷川评分(IDS),同时测定与记忆有关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丁基苯酞治疗组患者21d的MMSE和ID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一般治疗组(P<0.01),且丁基苯酞治疗组VD患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和血浆乙酰胆(Ach)含量升高(P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丁基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的常规用药治疗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加用丁基苯酞序贯治疗(丁苯酞注射液100mL 2/d,静脉静点,疗程为2周,后改为丁苯酞软胶囊0.2 g 3/d,口服,疗程为10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BI)情况.结果:两组连续治疗2、8、12周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243,715.750,P<0.01),且丁基苯酞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连续治疗2周、12周后BI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82,36.417,P<0.01),治疗2周时丁基苯酞组及常规组治疗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治疗12周后丁基苯酞组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基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延缓神经功能的缺损,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10—2010-10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控制血压、血糖、调脂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奥拉西坦注射液4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同时服用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d;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MMSE、ADL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ADL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能够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对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测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治疗前后P300检查,共观察30d。结果治疗前2组MMSE、ADL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提高,MMSE、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智颗粒能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应用奥拉西坦4 g+0.9%NaCI溶液250 ml,静滴,1次/d,尼莫同30 mg口服,3次/d,1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0.75 g+0.9%NaCI溶液250ml,1次/d,静滴,脑复康0.8 g,口服,3次/d,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 2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显著(P〈0.01);2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同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智颗粒联合针灸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轻中度V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口服天智颗粒(5g/袋),1袋/次,3次/d,疗程为30d。观察组同时联合针灸治疗,选穴四神聪、百会、合谷、内关、人中、足三里等,1次/d。评估2组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定,同时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智能状态,2组MMES、ADL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联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借鉴采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E T-1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MMSE、ADL评分评价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效果,并监测2组治疗前后ET-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ET-1水平,促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11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 ,每组 5 9例 ,选用喜得镇为对照药 ,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量表分的变化进行评分。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0 0 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有明显减分变化 (P <0 0 1)。治疗组有效率为 84 7% ,对照组有效率为 62 7%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明显改善患者智能障碍和生活能力 ,疗效优于喜得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服用多奈哌齐5mg,1次/晚,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0.2,3次/日,治疗前及治疗90天后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结果最后能按计划完成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患者治疗组57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DL有明显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可明显改善患者智能障碍和生活能力,安全性好,优于单用多奈哌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减少(P<0.05),且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2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d检测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DA和SOD的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2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丁苯酞组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4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 VE-AD)、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等量表,检测和比较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应激指标,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ADL评分、MMSE评分均升高,血清Aβ水平、BEHA VE-AD评分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SH-Px、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水平均降低,VEGF水平均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辅助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提升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及生活能力,可能与其促进血清Aβ水平降低,减轻氧化应激,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海嘧啶对荷瘤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S180(骨肉瘤)及EAC(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和海嘧啶治疗组。海嘧啶治疗组:小鼠接瘤后24h后腹腔注射药物,50mg/kg。连续给药7d。阴性对照组给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测定肝组织的LPO、GSH—PX和SOD的含量。结果荷瘤小鼠肝中LPO含量升高,而GSH—PX和SOD均含量降低;海嘧啶治疗组荷瘤小鼠肝中GSH—PX和SOD的活性升高,LPO的含量降低。结论海嘧啶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它能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过多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病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40例;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只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以1个月为1疗程,3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MMSE和ADL评分优于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组(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安全,能显著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精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的后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方法9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50例)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组(对照组1.4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中SOD和MDA的变化.与35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 通心络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60.4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治疗后,通心络胶囊组患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SOD活性和MD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通心络可有效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selected peripheral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ree different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at 7- to 10-day intervals from 11 patients with probable Alzheimer disease (AD) and 11 nondemented controls. Blood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once from 6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VD). Alpha-1-antichymotrypsin (ACT), C-reactive protein (CRP),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lactoferrin (LTF), and total lipid peroxidation (LPO) were then measured. Blood levels of ACT and GSH-Px were increased in AD patients but not in patients with VD. Levels of LTF, CRP, and LPO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AD patients and controls. Erythrocyte SOD activity was increased in AD patients. Blood levels of AC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PO level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cores of the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of AD patients. ACT might be implicated in controlling oxidative damage of blood lipids and their turnover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AD.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E、C在CVD与PD患者中抗氧化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维生素E(Vit E)与维生素C(Vit C)在脑血管病(CVD)与帕金森病(PD)中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检测CVD162例和PD77例共239例患者服用VitE和VitC前后血浆Vit E、Vit C、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服药前两组患者血浆Vit E、Vit C水平和红细胞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服药后两组患者的Vit E、Vit C水平和SOD活性无明显变化,而CVD组的LPO值升高。结论 CVD和PD患者可能有Vit E、Vit C水平和SOD活性降低,服用Vit E、Vit C后仅见CVD患者的LPO值升高,但匀不能象健康对照组那样提高Vit E、Vit C水平和SOD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3组.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前脑I/R(2,4 d)模型,焦油紫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同时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硒处理组沙土鼠脑I/R后,神经元病理损伤减轻,GSH-PX和SOD含量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MDA含量减少.结论 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增强脑I/R早期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抗氧化作用有关,可能存在对脑缺血耐受的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