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血压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海拔高度对人体血压的影响,为急进高原施工作业部队的卫生防病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DS—114型电脑数字血压表,对1030名施工官兵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血压测量,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人体血压的变化。结果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收缩压升高幅度大于舒张压,脉压增加,不同海拔高度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相差非常显著(p<0.01)。(2)不同海拔高度的高血压、临界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表现复杂,高血压发病率无明显规律,临界高血压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低血压发病率在进入高原后呈降低趋势。结论 急进高原低氧环境可引起血压升高,对收缩压的影响大于舒张压;急进高原低氧环境后,机体代偿以影响收缩压为主,而失代偿时表现复杂;高原锻炼有增强心缩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初入高原人员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变化规律,为高原施工部队劳动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应用8500型血氧饱和度脉搏监护仪,对1356名施工官兵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血氧 饱和度及脉搏测定。血氧饱和度随海拔长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血氧饱和度相差非常显著(P< 0.01),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呈直线负相关。脉搏随海拔升高而增快,不同海拔高度的脉搏差异 非常显著(P<0.01),但海拔不超过1000M时,脉搏变化不大。血氧饱和度能直观反映集体对高原 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以血氧饱和度作为劳动保护指标,能有效降低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率,急 进高原应坚持阶梯开进,且每一阶梯海拔以不超过1000M为宜。  相似文献   

3.
对在不同海拔高度(4500~4600米,2800米、80米)从事不同强度劳动的五组正常男性青年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表明,右心负荷随劳动强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表现在高原右室横径,右室流出道与右肺动脉内径增宽,右室等容舒张期明显延长,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明显增加,重劳动组尤为突出。左心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则较好。在海拔4500~4600米高原左室横径及舒张末期容积虽然明显缩小,但每搏与每分心输出量,心排血指数与排血分数等与平原对照值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于1988年8月16~19日在西宁召开,这是自1987年10月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学会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27人,收到沦文174篇,会议交流43篇。交流内容包括高原生理、高原病、高原劳动、致适应剂等。其中涉及高原及低氧适应生理的约占二分之一。高原人体实测的结果显示,人体初抵高原时肺动脉增压反应明显,以后随居留高原时间的延长则有衰减趋势。实验研究表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肺肥大细抱、白三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的自身调节、肺动脉平滑肌细  相似文献   

5.
我国铁路可按不同的海拔高度大致分为平原、中高原、高原三段。由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其中氧分压可影响人体各组织细胞能否正常摄取氧而发挥正常组织效应,进而影响劳动效率。以往对高原铁路乘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驻训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百分率的变化,分析驻训时间和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脆性的影响。【方法】以3个月为界将驻训人员分为常驻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人员,按不同海拔高度将驻训人员分120例不同海拔高度血液进行淋巴细胞脆性实验,分析海拔高度对淋巴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进驻时间的驻训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都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升高,都明显高于内地人员(P<0.001,)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常驻高原人员(P<0.001);海拔3 300 m的常驻高原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处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急进高原人员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则显著升高;海拔3 700 m的驻训人员无论是常驻还是急进高原人员,其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代偿升高,明显高于3 300 m和4 100 m海拔高度的驻训人员。随驻训海拔高度的升高,不同组别人群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差异逐渐缩小,表现急进高原人员高常驻高原人员下降的特点。淋巴细胞脆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海拔3 700 m和4 100 m的急进高原人员和常驻高原人员脆性显著高于3 300 m的人员(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驻训人员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代偿性升高现象,急进高原人员淋巴细胞代偿性升高显著高于常驻高原人员,并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海拔在3 700 m高度的人员其淋巴细胞脆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方法由医务人员携带仪器设备到4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现场,对常住该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进行体检,项目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并对其疾病适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调查长期居住4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对象2340例,其常见疾病主要有30多种,患病人数达1084人,患病率高达46.32%。其中同时患3种以上疾病者占患病总人数的24.58%;慢性高原适应不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心肌缺血、失眠、高原性心脏病、血压异常、高尿酸血症、关节炎、脱发、反甲、皮肤病、眼病较为常见,且均达10%以上;其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头痛、心悸、胸闷、咳嗽、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疲劳、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等;且常见病的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在长期低氧暴露下机体对疾病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其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率随着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同时身患多种疾病者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平原人群移居不同海拔高度尿蛋白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肾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2名进入高原的士兵作为观测对象,在进入高原前和进入高原途中每日晨起留取中段尿10mL,连续检测4 d,到达后用BAYER尿10项分析仪和试纸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移居高原途中尿液成分有明显变化,反应最突出的是尿蛋白,进入高原当日随海拔梯度增高,尿蛋白阳性率增多,当海拔高度变化不明显时,尿蛋白的阳性率有所减少;海拔再度升高,尿蛋白再度增多;再次平缓下降时,尿蛋白又有所减少.尿酮体随进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多;尿潜血、亚硝酸盐、白细胞、胆红素随进入海拔的高度和时间略有改变.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下暴露尿蛋白出现迅速且与进入高原的梯度成正相关,尿酮体与进驻高原的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下称多血症)是慢性高原病常见类型之一。是人体适应性反应,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简称三红)的代偿性增加就是其中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三红数值如超过一定范围则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形成多血症。多年来,国内对高原地区三红正常值的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而对三红的病理数值尚少研究,因此诊断标准目前未  相似文献   

10.
研究机体对高原缺氧的生理性适应及适应机制是高原医学的重要内容。动物实验与人体胎盘的研究资料已证实母体——胎盘——胎儿系统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很强①。进一步探讨胎盘屏障在缺氧适应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不仅是高原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围产医学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原肺水肿是因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对高原低压性缺氧环境不适应,产生肺动脉高压、肺循环障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大量渗至肺问质或(和)肺泡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原病,是高原病中的急重症之一,其起病急,变化快,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常因发生多种并发症而致死亡。高原肺水肿并发肺栓塞发生率低,但病情危重,为做到早期诊治,减少死亡,现将其发生的机理及诊断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海拔藏族人血浆AVP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世居高原男女性在不同海拔高度其血浆中AVP含量的情况。方法在不同海拔高度测试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AVP测定。结果男、女性随海拔高度的增高,AVP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含量的变化可能与低氧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高原低氧对驾驶员劳动能力的影响和驾驶员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能力。我们对40名驾驶员在三个不同海拔高度(2260~2500m,3600~3800m,4800~5000m)。用光单纯反应时测定方法,作为衡量驾驶员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改变的指标,观察驾驶员进入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反应时改变。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t值检验。其结果在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反应时均值分别为(1)251ms,(2)284ms,(3)304ms。以(1)为对照值,(1)与(2)(3)对比,P值<0.001。结果表明,驾驶员阶梯登高后,随海拔高度增高,反应时延长。说明驾驶员由较低海拔驾驶车辆进入较高海拔高度后,脑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原脑水肿是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以及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导致机体对高原低压性低氧不适应。脑低氧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有时甚至昏迷的一种高原特发病,属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平原对照组(山东菏泽,海拔50 m)、高原实验Ⅰ组(青海玉树结古镇,海拔3 700 m)、高原实验Ⅱ组(青海玉树治多县,海拔4 950 m),在不同海拔高度生活4 h后,取大鼠海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暴露于高原后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且随海拔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结论:高原低氧应激可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6.
阳虚失眠辨     
睡觉和觉醒是人和高等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普遍生理现象,二者随昼夜的节律而交替出现。祖国医学认为,睡眠和觉醒是生理活动,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盛,而阳气尽,则寤矣”;是人体气血运行和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平原对照组(山东菏泽,海拔50米),高原实验Ⅰ组(青海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高原实验Ⅱ组(青海玉树治多县,海拔4950 m)。在不同海拔高度生活4天后,取大鼠海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暴露于高原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且随海拔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结论高原低氧应激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高原衰退症又称为“高原适应不全”,本研究对西藏自治区在职职工高原衰退症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探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阿里地区)的在职职工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自填式的问卷调查(呼吸、神经、循环及消化4个系统,共21项症状),描述其高原衰退症(以高原不适应情况表征)的分布特征,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高原不适应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本研究分析的问卷来源于3 901人。其中世居藏族2 107人(54.01%),移居汉族1 794人(45.99%);男性1 994人(51.12%),女性1 907人(48.88%);年龄20~57(34.45±8.11)岁;高原居住年限为0.5~54年,平均(19.51±13.84)年。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机体总体21项症状的高原不适应率分别为60.10%(26 578/44 247)和73.20%(27 565/37 674)。世居藏族在呼吸、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的高原不适应率也均比移居汉族低(P<0.001)。各地市的高原不适应率...  相似文献   

19.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慢性适应不全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本病不仅见于当地居民,也见于移居者,一般至少在高原留居三年以上。这也是人体对高原缺氧的代偿性反应。由于长期缺氧导致正气不足,以致气血运行不力,久则瘀血阻滞经脉,从而表现有面部、嘴唇,舌体瘀紫,以及头昏头痛、全身乏力、手足指趾端明显紫绀等一系列见症。笔者前在西藏自治区医院工作期间,曾据脉参证治疗数十例,疗效尚称满意。现就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验病例,介绍如下,以供今后进藏工作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宁一格线列车运行中乘务员及高原地面铁路职工中正常人的动脉血气分析。随海拔上升,PaO_2、O_2ST、O_2CT、PaCO_2、BE、HCO~-_3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PaCO_2、BE、HCO~-_3的下降程度则以乘务员最明显,地面铁路职工无显著差异,认为是亚急性高原反应及高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