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1981~1986年共用液氮喷雾冷冻法治疗301例患者的395个皮肤癌。其中基底细胞癌225个,Bowen 病皮损128个,鳞癌34个,角化棘皮瘤8个,肿瘤直径多在2cm 以内,约10%超过2cm。治疗在局麻后进行,治疗范围包括距肿瘤边缘3mm以内区域,较大损害可分区治疗。冷冻时间为30秒种,从冷冻边缘处出现冰线开始计时。Bowen 病用1个冻融周期,而基底细胞癌、鳞癌和角化棘皮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角化棘皮瘤癌变。患者女,78岁,右侧面部肿物1月余,伴疼痛2周。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可见一1 cm×1 cm大小粉色半球形肿物,质硬,肿物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基底部无浸润,周围皮肤正常,区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凹陷扩大,其中充满角蛋白,真皮内可见大量由体积较大、淡染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的瘤细胞巢,部分细胞核有异型,周边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P40(+)、CK20(-)、P53(+)、Ki-67 10%(+)。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为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手术完整切除,随访中。  相似文献   

3.
角化棘皮瘤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8岁。右颧部皮损1月余。曾多次在外院被诊断为"毛囊炎"、"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等。行手术切除皮损并送病理检查。诊断:角化棘皮瘤。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前臂出现1个绿豆大暗红色丘疹,无痛痒,皮疹逐渐增大,中央出现溃疡,并有黄色渗液流出.曾在外院给予中药湿敷(诊断不详),效果不佳.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前臂近肘关节屈侧可见1个蚕豆大暗红色结节,中央破溃如火山口,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溢出.肿物硬无触痛(图1).诊断:角化棘皮瘤.活检过程中,皮损中央脱落黄豆大栓状物,疑诊为"传染性软疣"?组织病理示:棘细胞层轻度肥厚,皮损处呈火山口样外观,可见位于真皮深层的瘤团,下半部可见嗜碱性的基底样细胞,核圆形,染色深;并可见嗜碱性的基底样细胞逐渐消失形成的"过渡细胞"和细胞发生角化、呈嗜酸性但仍可见核的阴影所形成的"影细胞"(图2、3).诊断:钙化上皮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细胞棘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9例大细胞棘皮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细胞棘皮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头面部和四肢,多表现为浅褐色斑块,临床上与脂溢性角化病不易鉴别。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棘层肥厚及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部分皮损周围可见到日光性黑子或脂溢性角化病样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大细胞棘皮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脂溢性角化病及日光性黑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手术切除皮损并行全厚皮片移植治愈1例多发型角化棘皮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2岁。因右前臂背侧及左小腿背侧出现皮损并逐渐扩大4个月于2013年1月20日入院。患者于就诊前4个月,前臂背侧出现点状皮损,曾于外院给予外涂及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后不见好转,皮损迅速扩大,伴有轻微的瘙痒。门诊以基底细胞癌?角化棘皮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BerEP4和EMA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erEP4和EMA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和基底鳞状细胞癌皮损肿瘤成分及周围组织、皮肤附属腺体中的表达.结果 所有基底细胞上皮瘤和基底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呈BerEP4阳性,而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BerEP4阴性;多数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部分光线性角化病肿瘤细胞及病变区域呈EMA阳性,而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EMA阴性.结论 联合使用BerEP4和EMA能很好地协助诊断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一些良性增生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30例患者的41个角化棘皮瘤,应用5-氟尿嘧啶(5-FU)病灶内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年龄32~82岁,平均61.5岁.病史和形态学表现符合典型的角化棘皮瘤.肿瘤全部发生于暴露部位,病期为2~4周.几乎所有患者的皮肤具有阳光损伤的证据,或有角化棘皮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光化性角化病、毛细血管扩张及Civatte皮肤异色症等病史.  相似文献   

9.
报道一例头面部疣状角化不良瘤合并基底细胞癌。患者,女,79岁,因左耳前糜烂、溃疡3年;头顶丘疹2年余入院。皮肤科检查:左耳前约1cm×3cm大小皮肤糜烂面,表面黑色结痂,边缘轻微隆起,少量渗液。头顶部有0.5 cm×0.3 cm大小丘疹,表面粗糙,中央呈脐状凹陷,基底潮红,触之质地坚硬。入院后在基础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左耳前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加邻近皮瓣修复术,术中一并完整切除头顶部皮损。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示:头顶部丘疹:表皮内见两个杯状凹陷,其内充满角质物和大的角化不良细胞,下方颗粒层消失,并见棘层松解现象,真皮浅层见噬色素细胞,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左耳前斑块:角化过度,肿瘤团块位于真皮内,部分与表皮相连,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周围栅栏状排列,肿瘤细胞内可见粘液样物质。诊断疣状角化不良瘤合并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维甲酸类对多潜能上皮细胞正常分化为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如:支气管分泌粘液的纤毛细胞,膀胱的移行细胞,皮肤的角朊细胞)是必需的。一些在动物和人的研究提示。维甲酸类缺乏能增加患癌的易感性;合成维甲酸类能加强生理性细胞自身修复机制,使癌变停止。芳香维甲酸已广泛用于治疗角化过度性皮肤病和癌前病及癌症(白斑和基底细胞癌)。作者应用芳香维甲酸治疗4例角化棘皮瘤获得良效。4例患者的损害均发生于颜面部,大小2~3cm,例4同时患有一个基底细胞癌和8个日光性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5岁。右手背陆续出现丘疹和斑块2年。皮肤科情况:患者右手背散在数十个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肤色火山口状丘疹及斑块;丘疹中央呈脐凹状并有褐色角质状物;斑块边缘堤状隆起,内侧覆较厚褐色痂样角质物,中央部分消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可见火山口样病变,中央充满角栓,两侧为表皮护翼,由舌状鳞状细胞向真皮深层推进,可见鳞状涡和角囊肿样结构,肿瘤细胞毛玻璃样,真皮浅层混合炎细胞浸润。结合临床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离心性边缘型角化棘皮瘤。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85岁。右前臂伸侧出现一花生米大暗红色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1)突起部分:表皮局部糜烂,真皮可见由基底细胞组成的巢状肿瘤团块,癌巢周边的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蒂部周围:棘层下方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表皮全层异型,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呈芽蕾状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3)外围黑褐色斑块皮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呈乳头瘤样增生,瘤边界平坦,下界与皮肤基底层相平。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发日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报告国内首例多发性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centrifugum marginatum)。患者女,37岁,以面部陆续出现丘疹和斑块4个月而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面部散在数十个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或近肤色、火山口状丘疹及地图状斑块;丘疹中央呈脐凹状并有灰褐色角质状物;斑块边缘呈堤状隆起,内侧覆较厚褐色痂样角质物,中央部分消退;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表皮呈条索状向真皮不规则延伸,可见鳞状涡和角囊肿样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毛玻璃样,符合角化棘皮瘤特征;结合临床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口服阿维A及外用维A酸治疗后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患者男,44岁。右侧鼻唇沟外侧赘生物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右侧鼻唇沟外侧1.5 cm × 1.5 cm半球状隆起,中央呈火山口状。皮损上方2.0 cm × 1.5 cm半月形隆起。组织病理:半球状隆起皮损示表皮不规则向下增生,皮损中央呈充满嗜酸性角质栓的火山口样改变,周边两侧上皮向上隆起成领圈状。上皮细胞团块内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增生上皮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病变下界基本清楚。半月形隆起皮损真皮中部较多形态、大小不一小叶状结构,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小叶内见不同成熟阶段的皮脂腺结构。免疫组化:角化棘皮瘤病变中CK,CK5,CK14,CK17,CEA,EMA在其浸润的鳞状细胞团块呈阳性表达;皮脂腺腺瘤中CK,CK5,CK14,EMA在皮脂腺细胞呈阳性表达。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合并皮脂腺瘤。患者2008年确诊为直肠中低分化腺癌。结合患者皮肤表现及肠道肿瘤病史,最终诊断:表现为角化棘皮瘤和皮脂腺腺瘤的Muir-Torre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调节细胞的功能,因此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作者用重组α_2-干扰素作皮损内注射治疗19例(男2、女17,年龄39~87岁,平均为78岁)皮肤肿瘤。3例鳞状细胞癌(SCC),1例角化棘皮瘤,3例鲍温样目光性角化病,1例非特异性角化病,11例基底细胞癌(BCC)。大多数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做了活组织检查。治疗方法:在损害内注射0.9×10~6 IUα_2-干扰素(0.3  相似文献   

16.
某些表皮肿瘤中CDK4、P16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K4、P16在某些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技术观察4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41例基底细胞癌和15例角化棘皮瘤中CDK4、P16的表达。结果:鳞状细胞癌中CDK4表达明显高于基底细胞癌及角化棘皮瘤(P<0.01,P<0.05),P16表达则相反(P<0.05)。二者的表达在基底细胞癌与角化棘皮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DK4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者(P<0.05),在低分化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状细胞癌中P16表达明显下调(P<0.05),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病程无关(P>0.05)。结论:P16表达减少和CDK4表达增加可能参与皮肤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角化棘皮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年1月-2016年8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43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角化棘皮瘤患者中,男20例,女23例,均为单发皮损,50岁以上40例(占93.02%),平均发病年龄(70.72±13.59)岁。皮损好发于头、面及四肢远端等暴露部位。3例早期皮损,39例成熟期皮损,1例消退期皮损。呈"火山口状"溃疡33例(76.74%)、皮角3例(6.98%)、角化过度30例(69.77%)、角化不全24例(55.81%)、角囊肿26例(60.47%)、毛玻璃样细胞20例(46.51%)、异型细胞18例(41.86%)、病理性核分裂相10例(23.26%)及真皮炎性细胞浸润34例(79.07%)。均予手术切除皮损,至今未见复发。本病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3.49%,易被误诊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寻常疣等。结论角化棘皮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单发性皮损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4岁。周身多发丘疹和结节5个月。皮肤科查体:全身散在粟粒至黄豆大的丘疹,其上可见白色鳞屑不易剥除,部分皮损表面可见菜花状改变;唇上缘可见一花生大红色结节,边界清晰,质地较硬,中央有“火山口”样溃疡,内含角质,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增生,棘细胞层增厚,角化亢进伴角化不全,表皮可见血痂角化层小灶,表皮突向下延伸,下端增宽呈杵状,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诊断:泛发性发疹性角化棘皮瘤(GEK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14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0. 5岁,平均病程3. 7个月。皮损均为颜面曝光部位,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隆起的圆形或类圆形丘疹结节,边界清楚,中央可见角栓坏死。所有患者经过病理确诊,病理特点为:典型的"火山口"样改变,病变中心部位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两侧表皮像口唇状或拱壁状伸展于凹陷处呈抱球状。结论角化棘皮瘤诊断依据特征性的临床及病理表现,应与其他火山口样肿物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8月本科诊治的63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63例角化棘皮瘤均为单发型皮损,男∶女=0.85∶1。49例(77.78%)50岁。成熟期角化棘皮瘤48例。4例符合消退期角化棘皮瘤病理改变,其中1例出现典型皮角。6例符合早期角化棘皮瘤病理改变。5例细胞异型性比较明显,其中2例病理性核分裂较多,呈浸润性生长,该2例术后予光动力疗法治疗。所有病例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结论角化棘皮瘤临床上容易被误诊,需结合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单发型皮损建议手术切除治疗,必要时可行光动力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