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远期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逐步受到医学界重视。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2~4周,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远期预后及治疗的探讨鲜有报道。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部分传单患儿预后并不理想,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持续时间长,超过半年,部分患儿病情反复,甚至转为白血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故我们对近几年来的部分传单小儿进行追踪随访,整理归纳如下。1临床资料 对1990年~1996年间在我科住院,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临床诊断的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血象检查结果、治疗及其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22例中均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增高、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肝功能异常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cmcm以上)18例,肝脏肿大20例,脾脏肿大11例,EB病毒抗体阳性1 9例.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临床以持续发热、咽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明显增高,异形淋巴细胞大于10%为特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与异型琳巴细胞(简称异淋)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 利用外周血涂片经瑞-姬氏、过氧化酶、糖原染色、对异淋形态学类型进行了分类计数.结果 传单时、异淋分型为Ⅰ型细胞(泡沫型或浆细胞)35%,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棱细胞型)62%.Ⅲ型细胞(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3%,RV.HSV.CMV时,异淋分型为Ⅰ型69%,Ⅱ型30%,Ⅲ型1%.结论 传单时外周血涂片,有核细胞分类,异淋>8%,异淋形态学类分型时Ⅱ型细胞>2%,可早期确诊为传单;但有棱细胞分类异淋>8%,异淋分型时,Ⅰ型细胞>20%应考虑其他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杨帆 《吉林医学》2012,33(17):3715-371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对3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学龄前男孩较易发生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大多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宜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林志贵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512-1512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传染性单棱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及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该病患儿67例。结果67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和肝脾肿大多见。病毒检测EBV62例,阳性38例,占61.2%;CMV39例,阳性16例,占41.O%。结论海南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为EBV感染,部分为CMV感染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2—4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误诊的原因。方法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20例作了外用血象分析,15例作了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结果外周血象分析20例,经反复检测,血淋巴细胞大于0.60的18例,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大于0.10的16例,偶见2例。血嗜异凝集试验检查15例,凝集价在1:56以上10例。结论传单特征性的表现是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0.10-0.60)对疑似本病应反复检查外周血象。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凝集价在1:56以上是可靠的诊断指标。对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的患儿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现将我院所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 女,40岁。因畏寒、咽痛8天,全身皮疹3天,于2002年12月23日入我院。患者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乏力、肌肉酸痛伴畏寒、咽痛、发热,未治,渐加重,起病4天后到外院就诊,以“感冒”给予头孢噻肟钠静滴及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划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26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影响本病确诊的若干因素,并指出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本病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所致,近年来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常累及多个脏器,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对白血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了193例白血病及与其表现相似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超声波表现,表明超声波能够发现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致的内脏器官弥漫或局限性损害,检出腹部及浅表部位淋巴结肿大、腹水和心包积液等,从而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观察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婴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78例IN患儿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 在IM急性期VCA-IgM阳性率在<1岁患儿中为27.8%,而≥4岁组患儿中为83.3%.有近20%<1岁患儿所有EBV抗体均阴性,需重复做抗体测定.EBV-DNA载量检测总阳性率为70.5%,<1岁患儿中阳性率为61.1%,<1岁组患儿中有5例,在1岁组患儿中3例早期检测VCA-IgM抗体是阴性,而EBV-DNA载体是阳性的,但在后来的VCA-IgG检测均是阳性的.结论 在婴儿期IM急性阶段,只用血清学方法来诊断不够灵敏,建议在VCA-IgM阴性的患儿中联合EBV-DNA载量检测,以提高婴幼儿IM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张丽丽 《当代医学》2011,17(9):51-52
目的探讨影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传单常见的并发症是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眼睑水肿、血液系统损害等。(2)肝功能损害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型淋巴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传单并发症多种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某些并发症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有些并发症有致命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夏欢  洪云  赵庆珠  范维丽 《西部医学》2024,36(6):885-888+894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EB病毒(EBV)或(和)巨细胞病毒(CMV)后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09例IM患儿资料,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EBV感染组(38例)、CMV感染组(25例)、混合感染组(46例)。分析不同感染组IM患儿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计收集109例IM患儿,男61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1.27〖DK〗∶1,平均年龄为(4.66±2.68)岁,2~6岁儿童发病较多,约占73.4%。IM患儿一年四季均有患病,其中冬春季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占总人数的58.7%。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发热(86.2%)、淋巴结肿大(78.0%)、咽峡炎(75.2%)、肝脏肿大(48.6%)、咳嗽(47.7%)最常见。其中CMV感染组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混合感染组WBC计数、LY%、AL%异常率高于其他两组,LDH、ALT、AST结果异常的发生率在混合感染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IM儿童CMV和EBV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更像EBV感染,而实验室检查结果则比单一感染EBV、CMV更为严重,需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新蝶呤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及6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新蝶呤水平。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组血清新蝶呤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血清新蝶呤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新蝶呤水平升高,提示免疫激活参与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检测血清新蝶呤,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27-29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18年1~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IM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CD4~+、CD8~+淋巴细胞的表达数量和百分比,并对结果进行比较。IM组又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IM组患儿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肝功能异常组CD4~+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预后判断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临床和免疫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感染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肝损害组(38例)和非肝损害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体液免疫、补体和细胞免疫特点;结果:肝损害组患儿肝肿大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的IgA明显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组与非损害组相比,肝肿大的发生率高,IgA水平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当患儿肝功能受损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抗衣壳抗体(VCA)IgM、IgA、IgG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50例IM患儿血清标本及同期5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中的VCA-IgM、VCA-IgA、VCA-IgG抗体含量,并将各组间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VCA-IgM检测:IM敏感度(92%)、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92%)。患儿9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检对照组4%(P<0.05)。VCA-IgA检测:IM患儿阳性率为6%,体检对照组为2%,两组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CA-IgG检测:IM患儿敏感度为58%、特异度为74%、阳性预测值为72%、阴性预测值为65%。其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较EBV-VCA-IgM、IgA、IgG三种抗体在IM疾病中的诊断,其中以IgM其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值最理想;I-gA在患儿及对照组中均检出率低;IgG虽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满意,但65%的阴性预测易造成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随访期(治疗后4周)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以及恢复期较对照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D8+T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T细胞百分比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方柳惠  杨春芳  朱娟  周浩泉 《安徽医学》2023,44(9):1027-1030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尿五蛋白水平及其与EB病毒(EBV)核酸载量以及CD4+T/CD8+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收治的77例IM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34例(ALT≤40 U/L)和异常组43例(ALT>40 U/L),比较两组患儿尿五蛋白以及CD4+T/CD8+T,分析尿五蛋白与EBV核酸载量以及CD4+T/CD8+T的相关性。结果 肝功能异常组CD4+T/CD8+T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肝功能异常组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IM患儿尿微量白蛋白(MA)、尿免疫球蛋白IgG(IgGU)与EBV核酸载量呈正相关性(r=0.866、0.289)。尿α1MG、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