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场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open0.2T常导磁共振仪,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T1WI冠状位、矢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易向鞍区多个方向侵犯,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可伴有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MRI可清楚反映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袭特征,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颅底区域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58例(如鼻咽癌、脊索瘤、侵袭性垂体瘤等),全部病例进行了MRI检查。结果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等少数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肿瘤的中心部位对定性诊断有所帮助,当病变破坏广泛时鉴别比较困难。结论MRI可充分显示肿瘤的范围,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给予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垂体瘤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迎霞  柏根基 《医学综述》2013,19(1):149-152
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多方位扫描成像及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在诊断垂体瘤并判断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由于某些部位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并不能对肿瘤的侵袭性做出明确诊断,并且部分侵袭性垂体瘤向周围侵犯累及鞍上、海绵窦、鞍底、脑实质等或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MRI信号因肿瘤内出血、坏死等也表现复杂。现就侵袭性垂体瘤的MRI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检查资料,其中6例仅行胆囊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观察胆囊肿瘤的大小、形态、强化方式,是否合并肝转移、胆管与肝周转移、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等情况。【结果】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肿块T1最大径为39~120mm,表现为广基底附着于胆囊壁,并突向胆囊腔内;其中7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不规则肿块;4例MRI上,肿瘤在T1加权成像为均匀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上弥散受限。10例胆囊肿瘤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持续性强化。10例中,8例伴有肝转移,其中肝4、5段转移7例,其它肝段多发转移1例;6例侵犯胆管,3例侵犯肝门部脂肪;7例伴有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胆囊结石。【结论】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胆囊部位的大肿块,易侵犯邻近的肝实质,沿胆囊颈、胆囊管蔓延,伴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并肝门部脂肪侵犯。  相似文献   

5.
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病人,使用0.5T的MRI机,选用自旋回波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T1WI,轴位或冠状位PDWI、T2WI,增强后行矢状位、轴位或冠状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10例MRI示0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无海绵窦侵犯;14例MRI示1级浸润病例.3例证实肿瘤侵犯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20例MRI示2级海绵窦侵犯病例,15例证实有海绵窦侵犯;9例MRI示3级浸润病例,8例证实肿瘤侵入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5例MRI示4级浸润病例,术中证实均有海绵窦侵犯,并包绕颈内动脉。结论 MRI可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枷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7.
于清太 《海南医学》2011,22(13):102-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测量冠状位上肿瘤的最大直径,记录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强度特点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方式。并同术中医师所见的肿瘤生长范围、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 MRI检查肿瘤强化后边界更清楚,一般肿瘤成像均匀,出血坏死肿瘤成像不均匀。MRI观察侵袭性垂体瘤所累及周围组织与术中所见基本相符,相符率为94.2%。3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同MRI诊断相符率达100%。其中,部位符合率为94.4%,形状符合率为88.9%,出血坏死符合率为91.7%。结论磁共振可清楚反映垂体瘤的侵袭特征,是诊断评价侵袭性垂体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影像病理联系。【方法】分析31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与SPECT的影像特点及其病理组织学表现,并研究其影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31例骨巨细胞瘤中,均没有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余影像特征、病理组织学表现以及流行病学与文献报道相似:CT、MRI对软组织肿块、骨性分隔等侵袭性特征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且以MRI为更好;病理分级上Ⅰ级3例,Ⅰ~Ⅱ级16例,Ⅱ级8例,Ⅱ~Ⅲ级4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组织学构成,但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无相关性,CT和MRI能改善对软组织蔓延等侵袭性特征的评价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垂体瘤起源于腺垂体,约占颅内肿瘤的8%~15%[1].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垂体瘤可分为非侵袭性垂体瘤(non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NIPA)与侵袭性垂体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一般认为IPA介于恶性的垂体癌与良性的腺瘤之间[2].IPA与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都有着重要关系[3],术前MRI检查可以判断垂体瘤是否具有侵袭性,从而指导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作者采用MRI诊断IPA患者28例,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IPA)MRI特征,探讨其最大径、体积与其侵袭性的关系;研究垂体腺瘤(P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IPA,并以4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NIPA)为对照,PA的性质由MRI表现和术中所见共同确定,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IPA的判断标准采用Knosp分级标准,3、4级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测量PA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最大径,用公式(长×宽×高×1/2)计算肿瘤体积;采用SP法检测80例PA组织标本MMP-9、MMP-14及VEGF的表达,分析肿瘤的侵袭性特征与3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PA多见于大腺瘤及巨大腺瘤,肿瘤的侵袭性与其最大径及体积呈正相关(P<0.05);IPA的MMP-9、MMP-14及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NIPA组(P<0.05)。结论:MRI评价IPA侵袭性的准确性较高,其诊断应综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检查;MMP-9、MMP-14及VEGF可作为判断IPA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疗。影像学、神经内镜、术中导航的应用和发展、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水平的提高显著改善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还需要多学科干预和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MRI侵袭特征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基质蛋白金属酶-2(MMP-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收集术后标本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IPA,26例)和非IPA(17例)组织中Gal-3与MMP-2的表达,分析Gal-3和MMP-2之间的关系.结果:IPA组中Gal-3、MMP-2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非IPA组(P<0.01).Gal-3和MMP-2在IPA组织的表达中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Gal-3、MMP-2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有无侵袭性的潜在分子标志物;裂解的Gal-3片段可能在垂体腺瘤的侵袭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为在分子治疗IPA提供有用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3.
张建  牛良君  苏明  李明利 《农垦医学》2010,32(2):146-150
目的:探讨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MRI影像学表现,发现残余肿瘤,为临床提供复查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将149例患者垂体大腺瘤术后影像学表现分为4个时间段,在增强MRI成像上的脑垂体变化、信号强度、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及残余肿瘤的随访。结果:术后改变包括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和垂体的复张程度;术后垂体肿物MRI增强模式为:无强化,结节性增强,周边边缘增强,合并结节及周边环形增强;术后早期(1天~1周)MRI增强扫描能够识别残存垂体腺瘤。结论: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1天~1周)增强MRI是复查MRI检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在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巨大型垂体腺瘤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全部病例均根据影像学资料施行适宜的开颅肿瘤切除术,记录术中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学关系,总结垂体柄保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4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术中均见到垂体柄且形态良好;侵袭性垂体腺瘤有5例未见到垂体柄,可见到垂体柄的患者中部分(4例)形态不完整.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2例术后出现残余肿瘤出血,二次手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术后下丘脑损伤.结论 巨大垂体腺瘤瘤体与垂体柄的毗邻关系多样:垂体柄位于肿瘤侧方(左或右)、后上方者最为常见,而位于肿瘤前方者少见;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肿瘤与垂体柄的关系不甚明确.但术中辨清并保护好垂体柄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研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依据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和术中观察,收集典型侵袭性(IPA组,n=7)和非侵袭性(nIPA组,n=8)垂体腺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并用肌动蛋白α(α-SMA)染色鉴定;利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性试验比较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比较两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差异。结果 新鲜垂体腺瘤组织中培养出α-SMA阳性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两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异,侵袭能力IPA组强于nIPA组( P=0.010);IPA组细胞MMP-9表达高于nIPA组( P=0.025),α-SMA的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分泌更多的MMP-9增强自身侵袭能力,为肿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中CXCR4、VEGF的表达及其与侵袭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蒋开源 《广西医学》2010,32(4):408-412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趋化因子-1(SDF-1)受体CXCR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9例非侵袭垂体腺瘤及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Ⅰ级15例,Ⅱ级14例,Ⅲ级10例)瘤组织中CXCR4及VEGF水平。采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均可见CXCR4和VEGF的表达。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与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比较,CXCR4和VEGF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侵袭腺瘤的CXCR4及VEGF表达均高于Ⅰ级与Ⅱ级侵袭性垂休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653,P〈0.01)。结论 CXCR4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且随着侵袭程度的加剧而增高,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CXCR4与VEGF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对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后判断及疗效评定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垂体瘤质地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指导垂体瘤质地的术前评估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连续搜集73例垂体瘤病人的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术前测定患者MRI T2加权像上的瘤体与白质信号比。依术中所见将肿瘤质地分为两种类型:质地软(50例)、质地硬(23例)。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肿瘤胶原含量,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质地垂体腺瘤中的TGF-β1和TIMP1的表达。结果质地硬与质地软组中:①垂体腺瘤质地与患者的临床特性如性别、大小和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与生长方式有关;②瘤体与白质信号比分别为:1.0684±0.2039和2.20341±0.36075;胶原含量分别为(:29.388±14.772)%、(8±2.475)%,两者差异显著(P〈0.01),且胶原含量与信号强度比值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5);③TGF-β1表达量分别为:0.62±0.23和0.28±0.4,TIMP1表达量分别为0.53±0.15、0.25±0.17,二者表达均与胶原含量呈正相关(r=0.781,r=0.46,P〈0.01)。结论垂体腺瘤质地变硬的显著病理特征是胶原过度沉积,T2加权像上的瘤体与白质信号比与肿瘤功能分类及肿瘤生长方式相结合可以术前预测垂体瘤质地。TGF-β1和TIMP1可能在垂体腺瘤质地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泌乳素(PRL)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5例侵袭性PRL垂体腺瘤和67例非侵袭性PRL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学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大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率(50.8%)明显高于小腺瘤和微腺瘤侵袭性发生率(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卒中的发生率(24.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卒中的发生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复发性垂体瘤的发生率(40.0%)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瘤复发性垂体瘤的发生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全切除率分别为42.2%和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复杂,术后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