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来稿简报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所致反复鼻衄我科近年所遇3例上颌窦出血性息肉的临床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反复鼻衄。上颌窦穿刺及手术探查确诊为上颌窦出血性息肉。我们认为对鼻衄病人治疗不能满足于止血,应查询病因,对症处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再次鼻衄。对就诊时已无出血,鼻腔及鼻咽部检查未见异常,无全身疾病因素者,应常规行鼻窦X线检查及上颌窦穿刺以排除鼻窦病变。(解放军八二医院赖中康)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右肾破裂、血肿形成1例报告患者男,47岁,农民,因发烧伴全身酸痛10天,  相似文献   

2.
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出血性息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杰  刘波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7):19-19,2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出血性息肉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1998年6月.2001年7月住院的。临床与病理诊断为上颌窦出血性息肉19例,均辅助应用吸切器(shave system)鼻内窥镜下切除肿瘤。结果:手术成功,术后7天出院,4个月后术腔上皮化,随访12.24个月,无复发。结论:辅以吸切器的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切除术,术野清晰,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1991-2000年收住我院的2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9例中,有8例术前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占27.4%),22例行上颌窦探查术(经典柯、陆术式),3例行鼻内窥镜手术(Fess)。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26例随访6个月-7年,未见复发。结论 对单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丝,CT检查提示上颌窦仅有内侧壁骨质破坏者,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外,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术前进行必要的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复杂上颌窦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的复杂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上颌窦含牙囊肿4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复发性上颌窦后鼻孔息肉3例,上颌窦恶性肿瘤3例.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术中通过中鼻道开放上颌窦口,经过泪前隐窝入路清除上颌窦病变,同时处理鼻腔、其他鼻窦病变.结果 术后通过换药、鼻腔冲洗,随访6~24个月,除1例上颌窦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术后1年于上颌窦内局部复发外,其余患者切口均完全愈合,窦腔上皮化,临床症状消失,无鼻泪管损伤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 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操作方便,病变清除彻底,是治疗复杂上颌窦病变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病变本文主要是指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囊肿或息肉,不包括上颌窦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上颌窦根治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3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3种不同进路(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张、下鼻道开窗、经尖牙窝进路)行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病变,探讨最佳治疗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以来门诊鼻科病人经X线或CT确诊为上颌窦病变(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囊肿或息肉)85例,其中慢性上颌窦炎63例,上颌窦囊肿或息肉17例,上颌窦囊肿或息肉伴上颌窦炎5例。本组男性51例,女性34例。1·2手术方法:1·2·1麻醉:鼻腔用1%的卡因30 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上颌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至2011年我科收治的67例单侧上颌窦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其中67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66例上颌窦炎症、囊肿、息肉手术获得成功。1例为上颌窦腺样癌患者,经病理检查后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结论全面分析单侧上颌窦病变的病因,正确诊断单侧上颌窦病变并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最佳手术方式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2004~2011年收住我院的25例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分别采用柯-陆手术、鼻侧切开术及鼻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25例中,有4例术前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并行上颌窦柯-陆手术、1例误诊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物行鼻侧切开术,2例术前误诊为真菌性鼻窦炎,20例行鼻内镜手术(Fess).全组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20例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腔鼻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是鼻息肉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影像学可见窦壁骨质破坏,但具有其特点.术前进行必要的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手术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且鼻内窥镜手术应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CT在上颌窦炎症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 CT扫描对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8例上颌窦炎症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 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轴位扫描 ,轴位加冠状位扫描 3例 ,X线检查 8例 ,MRI检查 2例。结果 :上颌窦炎 4 0例 ,黏膜囊肿 3例 ,息肉 3例 ,黏液囊肿 1例 ,霉菌感染 2例。结论 :CT可反映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基本形态及密度改变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是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颌窦病变治疗的传统手术方法是经唇龈沟内切口上颌窦根治术。该术式对病人的损伤较大,而且对上颌自然开口附近的病变不能彻底清除。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治疗上颌窦病变,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4~68岁。上颌窦息肉10例(其中双侧上颌窦息肉5例),上颌窦囊肿18例,真菌病2例(其中双侧上颌窦霉菌病1例),内翻性乳头状病1例。术前均行鼻窦水平位及冠状位 CT 检查。全部病例未见骨质破坏。我们对所有病例先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中遇到不能完全清除的病变,则将中、下鼻道两个窗口融合成1个窗口,形成融合开窗术共1例(2侧)。1.2 仪器:采用德国 Storz 鼻内镜、鼻窦手术器械及电视显示、录像系统。1.3 手术方法:采用表面麻醉,如术中病人疼痛明显时加用强化麻醉,鼻腔黏膜及下鼻道黏膜表面麻醉3次。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开放前组筛漏斗处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达上下径约8mm,前后径约10mm,窦周的息肉组织用切割器切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良性病变系指恶性肿瘤之外的上颌窦病变。本文收集良性病变5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上颌窦炎4例(占80%),慢性血肿1例(占20%),术前均被CT误诊为上颁窦恶性肿瘤。现将病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43岁。鼻塞20天,头痛10天。查体:鼻粘膜慢性充血,左后鼻孔见息肉样物。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周光礼  左翔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6-2486
目的:总结真菌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cT表现特点。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见上颌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影伴不同程度积液;(2)5例软组织内钙化;(3)5例局部轻度骨质增生,6例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4)1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块影轻度不均匀强化;(5)1例术前诊断为上颌窦癌。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cT表现但应与上颌窦癌作鉴别。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79例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上颌窦疾病患者用飞利浦brilliance16层螺旋CT按颌面部常规条件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组成像、容积成像技术、CT仿真内窥境等图像后处理,并由2位以上CT诊断医生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慢性炎性病变59例,良性病变4例,上颌窦癌2例,上颌窦外伤14例。16层螺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89.87%。冠状位重组图像是观察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最佳成像方法。结论16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上颌窦的空间关系信息,可作出定性定量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27例。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本组均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术前仅确诊16例,余均误诊,误诊率达57.9%。本组均手术治疗。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本病少见,容易误诊。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一定帮助。一经诊断,手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入路上颌窦病变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犬齿窝入路上颌窦开窗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Denker术式联合鼻内镜上颌窦病变切除术等多种入路对59例上颌窦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鼻内镜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功能肾上腺肿瘤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无功能肾上腺肿瘤82例,术前经B超(80例)、CT扫描(79例)或MRI(26例)定位诊断,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晚期患者,未行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前各项内分泌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果 81例手术患者,80例顺利切除肿瘤,术中未发现血压波动。80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B超、CT为无功能肾上腺肿瘤首选诊断方法;直径>4 cm肿瘤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上颌窦鳞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16-2617
目的:探讨CT诊断上颌窦鳞癌的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进行冠状位和轴状位扫描,结合平扫和增强,对所有的图象分别使用软组织窗位和骨窗位进行分析。结果:鼻腔内可见软组织块影,并向周围组织侵袭,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窦壁呈溶骨性破坏。结论:CT可以明确上颌窦鳞癌的诊断,显示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因而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诊断脊柱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脊柱疾患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6例脊柱病变患者,包括颈椎3例,胸椎10例,腰椎20例,骶椎3例,采用CT监测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方法获得病理诊断。结果:36例中,33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为91.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脊柱病变术前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其安全、准确率高、费用低,对制定脊柱病变的综合治疗方案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Hu。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结论 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