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生水平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对2012年1-12月心脏病治疗中心手术治疗的928例先心病患儿进行CLA-BSI目标性监测,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48 h或拔除导管<48 h内的先心病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CLA-BSI发生水平和病原菌检出进行分析.结果 共诊断CLA-BSI病例15例,感染率为1.62%,每千个导管日感染为3.79%;经外周静脉血或(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褪色沙雷菌居前3位.结论 先心病患儿是CLA-BSI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后先心病患儿CLA-BSI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现状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68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CHD患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ICC相关血流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668例CHD患儿均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14例患儿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2.10%,其中4例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时间≤7 d,占28.57%;8例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时间为8~15 d,占57.14%;2例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时间≥15 d,占14.29%。CHD患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与CHD病种、拔管时体温及静脉置管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14例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患儿共检出25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阴性菌14株(56.00%),检出革兰阳性菌11株(44.00%),其中鲍氏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最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CRBSI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2 344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诊患者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9.3%;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4.7%、革兰阴性杆菌占21.1%、真菌占14.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8.9%、14.2%、8.3%及8.3%;革兰阳性菌耐药严重,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性相对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良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对伏立康唑较敏感。结论 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困难,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目标监测2008年8月-2009年7月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对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16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发生率为14.88%;年龄〉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19.59%)高于〈60岁患者(8.45%);导管留置时间〉10天感染发生机会增高;留置部位不同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2.0%(18/25)。结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较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中心导管血流感染日感染发病率,为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以2013年由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颁布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诊断标准,对41所医院的55个重症监护病房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完善各监测对象的基本资料、置管与感染信息,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4 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共51 159d,发生感染133例,日感染率为2.60‰,日感染率最低的是心内与儿科ICU,均无感染病例;日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贵州省0.69‰,最高的为综合ICU与广东省,分别为2.81‰与14.22‰;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44.12%;使用率最低的科室与地区为儿科ICU及山东省,分别为5.91%及26.77%,最高的为外科ICU及贵州省,分别为63.21%及90.75%。结论 中心导管血流感染平均日感染率较国内外数据均稍高,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操作培训,另外也要重视置管后的维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患者置管护理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提升患者置管的安全性及患者干预满意率。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置管患者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导管留置的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11.29±2.00)d和(15.65±2.02)d,短于对照组的(15.42±2.12)d和(18.34±2.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后,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防效果较好,可保证患者置管安全,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提升置管患者干预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并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医院各科ICU 2008年1~12月所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9例患者总置管日2456 d,共送检165份中心导管尖端和283份血培养标本,导管53例阳性,阳性率为32.1%,与导管尖端培养出同一种细菌的血培养14例,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为21.6‰,感染率为5.7‰;引起CRBSI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6%)、金黄色葡萄球菌(21.4%)和白色假丝酵母菌(21.4%)。结论研究显示,引起CRBSI的菌株耐药率非常高,应加强导管管理的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1例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11年1-7月住院发生的21例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 培养阳性病原菌2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亚种各5株,分别占20.8%,褪色沙雷菌3株,占12.5%,阴沟肠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鲁氏不动杆菌、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各1株,分别占4.2%;导管留置30~43 d感染11例占45.8%,20~29 d感染2例占20.8%;主要感染科室为ICU、神经外科,分别占28.6%、23.8%;主要疾病为脑出血、脑外伤感染,分别占23.8%、14.3%.结论 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置管留置时间、无菌操作及置管技术、患者年龄、免疫功能及疾病程度、置管后护理、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原因提出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患儿父母孕前、孕期非遗传因素暴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以面对面访谈形式对先心病患儿父母(观察组)和同期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孕前、孕期非遗传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未发现与当地先心病发病相关的非遗传性因素。结论:黄岛区内近几年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仍需加强孕前优生宣教,减少和避免孕前、孕期先心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确诊的56例CVC-R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未发生CVC-R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菌群分布与细菌耐药性及引起CVC-RI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56例患者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3.55%,革兰阴性菌22株占35.48%,真菌13株占20.97%;革兰阴性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2.5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7.2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白蛋白水平及Glasgow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住院时间、导管放置时间、APACHEⅡ及Glasgow评分为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越大、住院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长、APACHEⅡ评分高、Glasgow评分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其CVC-RI的发生;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按照已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392例开胸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患者中共10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6.3%;发生开胸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部位、技术质量、机体免疫力、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时间、入住ICU.结论 开胸术后患者CVC-RI的发生与上述危险因素有关,医院应建立CVC-RI的预防指引,建立操作资格准入制度,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导管的护理,以降低CV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海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性别和年龄相差<1岁进行1∶2个体匹配,纳入315名<6岁的儿童(病例组105名,对照组210名),影响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1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CHD影响因素(均P<0.001),包括居住地海拔、民族、出生体重、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孕期接受宣教、首次妊娠、孕期补充维生素、孕期主要饮用水、孕期食用蔬菜水果、孕期食用油炸腌制品、孕期体育锻炼、孕期饲养动物、孕期定期体检;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筛选出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CHD影响因素,包括海拔>2 500 m(OR=4.84, 95% CI: 1.17~20.08, P=0.030)、出生体重≥2.5 kg(OR=0.10, 95% CI: 0.01~0.81, P=0.031)、母亲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3, 95% CI: 0.07~0.76, P=0.016)、家庭人均月收入>1 500元(OR=0.03, 95% CI: 0.01~0.21, P=0.001)、孕期补充维生素(OR=0.06, 95% CI: 0.01~0.40, P=0.004)、孕期饮用纯净水(OR=0.05, 95% CI: 0.01~0.35, P=0.003)。结论  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发生CHD的危险会高出4.84倍。家庭收入、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孕期生活方式与CHD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间接测热法(IC)测定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患儿的静息能量消耗(REE),探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静息能量代谢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2至6月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共150例,于术后4 h应用代谢车测定REE。收集患儿一般人口学和人体测量学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REE的相关性。比较患儿术后营养摄入与REE的关系。结果 入组患儿150例,男104例、女46例,中位年龄14(8.3~36.0)个月。IC测得非蛋白呼吸商为0.79±0.20,REE实测值(MREE)(264.76±61.74)kJ/(kg·d),与Schofield公式估算值(278.51±93.42)kJ/(k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相关性较低(R2=0.119);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风险校正评分(RACHS-1)与MREE呈显著正相关(P=0.012)、年龄与MREE呈显著负相关(P=0.010)。术后97.33%(146/150)患儿第1天摄入热量低于MREE。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未出现明显高代谢状态,但影响底物代谢。RACHS-1评分、年龄是影响患儿术后REE的因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第1天摄入热量普遍低于REE。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erum citrulline concentration is used as a biomarker of enterocyte mass and enteral tolerance, and low serum concentrat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bacteremia in immunosuppressed adults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The authors sought to determine if citrul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s) in children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Methods: Data were reviewed from 66 children treated in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who had serum concentration citrulline measured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August 2009. All patients had a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failure requir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support. Ex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situ <30 days, creatinine clearance <20 mL/minute, or a history of organ transplant/immunosuppression. Results: A total of 15 patients were excluded because of the above criteria. In this cohort of 51 patients, 26 (51%) developed CRBSIs. Both groups were similar in terms of gestational age, diagnosis, nutrition status, and biochemical liver function tests. The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SD]) minimum serum citrulline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ho developed CRBSIs (6.7 ± 4.6 µmol/L) than in those who did not (11.3 ± 6.4 µmol/L, P = .00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lower minimum serum citrulline concentration and long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uration 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RBSI (P = .003 and P = .03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Low serum citrulline concentration and long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time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RBSI in children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Serum citrulline concentration may be a useful biomarker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who are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a CRB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