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18~35岁)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度在本院治疗的青年女性乳腺癌176例,就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等方面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青年组就诊时间明显晚于中老年组;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Ⅰ级明显较中老年组少,而Ⅲ级明显多于中老年组,青年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晚期(Ⅲ、Ⅳ期)病例数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而C-erbB-2阳性率高,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相对于中老年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18~3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年轻组中位就诊时间10.35个月明显晚于中老年组6.27个月;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中:年轻组I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7.19%和59.88%,中老年组为23.04%和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9.62%和37.63%,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51.38%和1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ER、PR和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0.68%、31.82%和67.05%,与中老年组65.29%、56.61%和29.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与随机数字表法分段抽取同期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251例(老年组)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结果 青年组乳腺癌病程≤6个月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82.09%(165/201)、72.11%(18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9,P<0.05);青年组原发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19.90%(40/201)、30.28 %(76/251)](x2=6.302,P<0.05),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老年组[63.68%(128/201)、54.19%(136/251)](x2 =4.145,P< 0.05);青年组0~Ⅰ期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11.94 %(24/201)、17.53 %(44/251)](x2=2.729,P> 0.05).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就诊时肿瘤直径大,p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病情进展较快,危险性较高,但患者警惕性较低.应大力提倡自我体检、定期体检,力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研究年轻乳腺癌与非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探寻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数据来自于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10年(1999~2008)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对年轻组(<35岁)与非年轻组(≥35岁)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和人口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4211例患者。其中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295例(7.06%)。年轻组与非年轻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仅有肿瘤最大径(31.91mm vs. 27.44mm,P=0.009)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2.31% vs. 49.01%,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此外,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产次数少(Ptrend<0.001)、哺乳比例低(P<0.001)。年轻患者中未婚者(P<0.001)、使用口服避孕药者(P<0.001)、饮酒者(P=0.006)均较非年轻组的比例高。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脑力劳动比例(P=0.005)和较高的教育背景(Ptrend<0.001)。[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人口学信息等方面与非年轻患者存在差异。其中一些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出现频率高的变量提示了年轻患者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1 41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5岁且〈65岁)及老年组(≥65岁)。采用χ^2检验对各组临床病理资料作比较。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结果青年组乳腺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分期与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存在差异(均P〈0.05),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瘤生存率青年组最小,老年组最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8,P=0.025)。三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96,P=0.136)。结论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预后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闫宇  任予  范金虎 《中国肿瘤》2017,26(7):561-566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女性原发性乳腺癌的风险暴露因素、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特征,为老年女性乳腺癌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7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家医院收集的4211例乳腺癌患者信息,将65岁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老年组),50~64岁年龄组作为对照组.统计学方法为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5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8.33%(351/4211).平均诊断年龄和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70.2岁(65~86岁)和49.59岁(32~58岁).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具有以下特征:以体力工作、生育大于一胎、低学历、结婚早和初次生育年龄早者显著;临床病理特征方面,老年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少、分期早(即更多的0+Ⅰ+Ⅱ期患者)、激素受体阳性率高、Hey2低表达、Her-2亚型和三阴性亚型少.在侵袭性治疗方面,老年患者较少接受改良根治术、保乳术、放疗、化疗,更多的是接受乳腺单纯切除术.两组间内分泌治疗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接受侵袭性治疗少;内分泌治疗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青年和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差异。方法:对我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42例青年乳腺癌(≤35岁,青年组)和63例老年乳腺癌(≥60岁,老年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将两个年龄段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和随访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 2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在肿瘤发生位置上、手术方式、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基因靶向治疗的比较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程、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上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青年组中新辅助化疗、乳房重建和辅助放疗多于老年组(P<0.05)。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PR阳性高表达而HER-2和Ki-67低表达(P<0.05),两组分子分型与ER阳性表达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和5年两组的总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中复发转移多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具有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期晚、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40岁及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原发性年轻女性(≤40岁)乳腺癌患者131例(年轻组),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相同时期年龄在41~69岁的中老年乳腺癌患者262例(中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临床分期等情况.结果 与中老年组相比,年轻组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较低(64.9%∶76.7%;χ2=6.171,P=0.013),Her-2表达水平较高(26.7%∶15.3%;χ2=7.415,P=0.006),具有更高的组织学分级(Ⅱ级38.2%∶35.1%;Ⅲ级55.7%∶49.6%;χ2=6.835,P=0.033).两组患者在T分期(x2=1.764,P=0.623)、N分期(x2=0.129,P=0.988)、临床分期(χ2=4.916,P=0.178)、分子分型(x2 =7.475,P=0.058)、手术方式(x2=0.913,P=0.339)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分级和Her-2表达水平均较年长者高,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恶性程度更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白焕焕 《实用癌症杂志》2016,(10):1687-1690
目的 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5岁以下(包括35岁)的乳腺癌患者60例,另外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患者ER和PR的阳性率小于中老年组患者,HER-2的阳性率大于中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淋巴结转移和是否采用内分泌治疗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出现ER、PR阴性和HER-2阳性的概率较高.预后受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淋巴结转移等多种因素影响.年轻女性应当注重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青、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 1988年 5月~ 1996年 5月间收治的青、老年乳腺癌患者 118例 ,其中青年组乳腺癌 5 8例 (≤ 3 5岁 ,为A组 ) ,老年组乳腺癌 60例 (≥ 60岁 ,为B组 )。各组淋巴结逐个做石蜡切片 ,记录每组中收集淋巴结个数及转移个数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A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72 .4% (4 2 /5 8)及转移度为 3 7.8% (2 3 8/63 0 ) ,均明显高于B组的 46.7% (2 8/60 )及 2 0 .4% (13 8/678) (P <0 .0 1)。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分类、组织分级、ER等在相同条件下比较 ,淋巴结转移率均以A组高 (P <0 .0 5 )。结论 青年乳腺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手术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92例年龄≤40岁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年龄在41—69岁的年长乳腺癌患者(年长组)92例与年轻组作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比较。[结果]年轻组肿块长径0.8~6.5cm,平均2.8era。浸润性导管癌82例,导管内癌、导管内癌微浸润、髓样癌各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原位癌、黏液腺癌、浸润性导管癌伴灶区黏液腺癌、混合性癌各1例。淋巴结分期Nn19例,N1 51例,N2及以上22例。浸润癌组织学分级Ⅰ-Ⅱ级47例,Ⅲ级42例。免疫组化:ER/PR阳性57例,Her-2阳性30例;三阴性乳腺癌22例;有癌栓者33例。病理分期0期3例,Ⅰ期28例,Ⅱ期35例,Ⅲ期26例。与年长组比较,年轻组在高组织学分级、Her-2阳性、伴有癌栓三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44、0.022);而在肿瘤大小、是否为浸润性癌、淋巴结分期、激素受体阳性比例、是否三阴性乳腺癌及病理分期上与年长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恶性程度更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青年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青年女性,80例绝经后乳腺癌组织中E-cad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组较绝经组患者淋巴转移率高(P〈0.01);青年组与绝经组患者组织E-ca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和未转移者E-ca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青年乳腺癌组织中E-ca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成负相关(P〈0.01)。结论:青年乳腺癌侵袭性强,E-cad低表达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高表达是预测青年乳腺癌恶性侵袭能力极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测定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并分析临床病理特点与ER、PR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多发于31~50岁(41.7%)及51~70岁(47.5%);最常见肿瘤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78.3%);45.8%患者确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Ⅰ级浸润性导管癌占8.5%,Ⅱ~Ⅲ级占91.5%;ER、PR阴性表达率分别为47.5%、59.2%。Ⅰ级浸润性导管癌ER、PR的阴性表达率均低于Ⅱ~Ⅲ级浸润性导管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浸润性导管癌中无一例有脉管内瘤栓和淋巴结转移,而Ⅱ~Ⅲ级浸润性导管癌中脉管内瘤栓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9%)和(58.1%)(P<0.01)。结论乳腺癌中ER、PR阴性表达的比例近50%;ER阴性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有关;ER阴性表达、高组织学分级易导致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年龄<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185例,根据随访3年后的最终结果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对临床资料、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随访3年发现,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7.3%。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比较,在BMI、ER(+)、PR(+)、合并PCOS、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ER(+)、PR(+)、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较大,ER(+)及PR(+)率较低,病理分期较晚,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找出不同年龄段之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为临床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1~2008年入住本院并经病理证实且有手术指征的113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成青年患者、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3个组。对3个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病灶大小和Ki67在3组间存在微弱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47,P=0.048)。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多重耐药基因1(MDR1)、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以及组织学类型的分布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老年患者病灶最大,发生其他组织学类型癌的比例最高,并且ER、PR和E-cadherin的阳性率也最高。青年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最高,HER-2、Ki67、TOPO-Ⅱ以及MDR1的阳性率最高。结论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最好,青年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最差。青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6.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本院收治的126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中24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频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占总患者数的19.46%(246/1264)。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比较,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小于35岁的患者所占比例大[8.54%(21/246),Z=-3.58,P=0.000],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多[8.13%(20/246),x^2=5.98,P=0.014],肿瘤直径≥5cm者多[11.79%(29/246),Z=-2.70,P=0.007],腋窝淋巴结阳性者多[58.13%(143/246),x^2=6.16,P=0.013],组织学分级较高,Ⅲ级占20.73%(51/246,x^2=13.55,P=0.000)。其复发、转移发生率高,占20.33%(50/246,x^2=8.70,P=0.003)。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9.67%(196/246)、89.84%(221/246),均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x^2=8.70,P=0.003;x^2=15.07,P=0.000),其中骨、肺、脑、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P〈0.050)。亚组分析中,三阴组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HR(+)HER-2(-)组(x^2=7.55,P=0.006),且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HR(+)HER-2(-)及HR(-)HER-2(+)组(x^2=15.31,P=0.000;x^2=5.77,P=0.016)。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乳腺癌亚型.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5例三阴性(TN)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月经状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P53表达及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三阴性(NTN)乳腺癌进行比较。结果与NTN组相比,TN组的患者中位年龄较NTN组年轻(35岁比44岁,P=0.010)且绝经前患者较多(88.5%比67.3%,P=0.010);TN组浸润性导管癌较NTN组多见(91.4%比70.2%,P=0.008),且组织学分级Ⅲ级者较多(43.8%比22.5%,P=0.000);TN组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NTN组少(31.8%比64.4%,P=0.000);TN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NTN组(51.4%比20.7%,P=0.000)。中位随访24个月,两组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7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年轻的绝经前妇女,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殊类型的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少见,P53阳性表达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 TNB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及E-钙粘蛋白( E-cadherin)表达情况及二者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而分析MMP-9与E-cadherin在TNB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7例TNBC组织中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TNBC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53.54%,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32.28%。 MMP-9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7),组织学分级(P=0.006),临床分期(P=0.003),淋巴结转移(P=0.000)和淋巴管浸润(P=0.015)相关。 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6)和淋巴管浸润(P=0.021)相关。同时统计结果显示二者表达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 P>0.05)。结论 MMP-9和E-cadherin与TNBC的浸润和转移有关,可能成为TNBC靶向治疗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tch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Notch1蛋白在60例乳腺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和Notc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Notch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均<0.05),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14,P=0.001)。结论 VEGF和Notch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高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浸润、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