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组人BMP—2、bFGF与HA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以及在骨修复过程中bFGF和BMP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羟基磷灰石(HA)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BMP和/或bFGF与之复合,形成HA/MBP/bFGF,HA/BMP复合物,分别修复1.0cm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新骨形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新骨能长入植入材料孔道和覆盖植入材料,修复骨缺损,第2、4、8,12周时,植入HA/BMP/bFGF复合材料侧新骨形成量均多于HA/BMP侧。结论:BMP/bFGF复合后骨修复作用优于单一的BM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BMP和bFGF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在牙周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大利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07-1208,1290
目的:研究新型牙周骨再生材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验1:用家兔10只,在家兔两侧背肌的肌囊内分别植入天然型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及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BNP)。实验2:用家兔10只,条件同实验一。在两侧胫骨内分别植入IHA及羟基磷灰石(HA)。实验3:用家兔24只,在其31、32、33,41、42、43牙唇侧附着处做弧形切口,制备长为两切牙间距离的两壁骨缺损。将IHA/BMP或IHA植入已制备的骨缺损区内并压紧,严格缝合切口。临床应用:选用符合标准的52例牙周病患者的60颗患牙,随机分为IHA/BMP、IHA、HA(对照组)三组。结果:与骨形态形成蛋白质(BMP)复合,组成IHA/BMP,经动物实验证实该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传导及诱导成骨功能,新生骨出现早、生长快,成骨量多。结论:天然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BMP)具有类似人骨的网状交联空隙,有利于传导成骨,牙根面也有少量新骨沉积。是当前修复牙周骨缺损较理想的人工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珊瑚/ 骨髓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复合骨植入兔背部肌袋和颅骨缺损, 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 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 复合骨植入肌袋后4 周, 局部有骨组织形成,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未见骨组织成分。复合骨植入骨缺损后6 周, 局部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01) 。术后12 周, 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则表现为不完全性骨修复。结论: 复合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和骨修复能力, 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多孔复合陶瓷(PCC)结合研制成BMP/PCC人工骨,并将BMP/PCC和PCC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12周时取材,分别作大体、组织形态学、新骨形成定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BMP/PCC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CC人工骨、术后12周时,BMP/PCC侧植入部位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PCC侧。结论:BMP/PCC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5.
HA—rhBMP2—FS复合人工骨即刻种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A-rhBMP2-FS复合骨在即刻种植技术中的应用及修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在拔牙的同时植入HBIC二段式柱状螺纹种植体54枚,在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区同期植入HA-rhBMP2-FS复合人工骨,3-6个月后摄X线片,根据种植界面的骨结合情况进行二次手术,安放基桩,1周后进行义齿修复并随访3-5a。结果:按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的成功标准,54枚中47枚种植体成功(87.04%),失败7枚(12.96%)。结论:在即刻种植中应用HA-rhBMP2-FS复合骨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该复合骨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复合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在修复兔桡骨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共72侧前肢,造成1.0cm长的桡骨缺损,随机分成A、B、C3组,A组植入BMSCs+PDLLA/HA,B组单纯植入PDLLA/HA,C组不做任何植入,于术后2、4、8、12周时行X线、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12周时已完全骨性愈合,髓腔通畅,在各骨缺损修复时期,其成骨速度、成骨量和再生髓腔结构均优于B组、C组;A组X线评分也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BMSCs复合PDLLA/HA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行合成的CPC和CPC/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降解性能以及植入体内后的骨结合能力。[方法]参考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的变化,综合评价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形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以及在骨修复过程中bFGF和BMP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羟基磷灰石(HA)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BMP和/或bFGF与之复合,形成HA/BMP/bFGF、HA/BMP复合物,分别修复1.0cm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新骨形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新骨能长入植入材料孔道内和覆盖植入材料,修复骨缺损。第2、4、8、12周时,植入HA/BMP/bFGF复合材料侧新骨形成量均多于H-BMP侧。结论:BMP/bFGF复合后骨修复作用优于单一的BM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BMP和bFGF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帆  陈建萍  王林红 《浙江医学》2019,41(15):1579-1583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FG)复合脱蛋白小牛骨(DBBM)在兔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中的成骨效果。方法构建两种DBBM/FG复合材料,分别为Bio-oss/FG与HA/FG。将24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o-oss组、Bio-oss/FG组、HA组、HA/FG组、FG组和空白组,每组4只。构建兔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行骨修复手术,按照分组植入相应材料。术后4、8周分批处死新西兰兔,取出骨缺损区及其组织,各组骨片标本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及硬组织切片Mc-Neal染色观察成骨效果。结果术后4周时,Bio-oss/FG组的成骨效果优于Bio-oss组,HA/FG组的成骨效果优于HA组,且以上4组的成骨效果均优于FG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8周时,Bio-oss/FG组与Bio-oss组、HA/FG组与HA组的成骨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G在4周时明显促进了DBBM组的成骨作用,但8周时与单纯应用DBBM组无统计学差异,单纯应用FG不能促进成骨。结论FG复合DBBM修复骨缺损,可较好的填补DBBM塑形困难的缺陷,在术后早期有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pBMP/MPTCP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猪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与磁性多孔磷酸三钙 (MPTCP)结合制成人工骨 ,手术造成兔桡骨中段 1cm缺损 ,分别嵌入pBMP/MPTCP(A组 ) ,自体红骨髓 /多孔磷酸三钙 (BM/PTCP) (B组 )及pBMP/PTCP(C组 )。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大体标本骨痂量、X线、组织形态学、骨钙素检测、新骨形成面积比、生物力学实验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 ,三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修复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但A组较另二组有更多新骨形成及更好的力学性能 (P <0 .0 1) ;B ,C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pBMP/MPTCP有以下特点 :促进新骨形成能力强 ,生物相容性良好 ,有良好的填充作用 ,可在体内逐渐降解  相似文献   

12.
pBMP/MPTCP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猪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磁性多孔磷酸三钙(MPTCP)结合制成人工骨,手术造成兔桡骨中段1cm缺损,分别嵌入pBMP/MPTCP(A组),自体红骨髓/多孔磷酸三钙(BM/PTCP)(B组)及pBMP/MPTCP(C组)。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大体标本骨痂量、X线、组织形态学、骨钙素检测、新骨形成面积比、生物力学实验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三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修复且生物相容性良好,但A组较另二组有更多新骨形成及更好的力学性能(P<0.01);B,C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pBMP/MPTCP有以下特点:促进新骨形成能力强,生物相容性良好,有良好的填充作用,可在体内逐渐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改性的壳聚糖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质粒形成核壳结构,以明胶海绵为此纳米粒子载体,探究其对兔桡骨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法分为负载BMP4质粒核壳结构组(TACS@EG-HBC/pBMP4/G组)、负载BMP4质粒核结构组(TACS/pBMP4/G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桡骨制备长约18 mm的完全性临界骨缺损,分别植入含有TACS@EG-HBC/pBMP4或TACS/pBMP4的明胶海绵,对照组仅植入单纯的明胶海绵.术后2、4、8、12周取标本做分别处理,检测缺损部位的大体标本、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X线、HE染色、免疫组化法、生物力学.结果 24只兔子均纳入分析,术后切口未见感染、化脓等症状.大体标本示:TACS@EG-HBC/pBMP4/G组骨缺损完全骨化修复;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TACS/pBMP4/G组和对照组(P<0.05);X线示:术后12周骨缺损处已完全修复,骨髓腔已再通;HE染色结果显示: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层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4棕色蛋白染色明显;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所形成的新生骨与正常骨组织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S@EG-HBC/pBMP4/G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v)与Bio-Oss骨粉复合物对兔胫骨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12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分别在双侧胫骨体部上1/3处各植入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一侧建立骨缺损区。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只。实验组植入辛伐他汀与Bio-Oss骨粉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Bio-Oss骨粉,分别于术后4、8周各处死动物6只,行大体观察和骨密度分析。结果大体观察:4周时,A、B两组标本表面有少许骨痂生成;8周时,A组较B组可见明显的新骨生成。骨密度扫描:4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单位面积的骨矿盐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与Bio-Oss骨粉复合物较Bio-Oss骨粉单独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兔胫骨种植体周围缺损区骨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向柄彦  郭元 《重庆医学》2015,(8):1032-1034,1038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新型植入材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构建骨髓炎模型,按以下方法植入材料,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单纯n‐H A/CS支架材料;C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D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与BMP‐2。8周后通过细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其抗感染能力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载药n‐HA/CS人工植入材料能够释放高浓度的抗菌药物;植入载药n‐HA/CS联合BMP‐2可有效控制骨感染并促进骨组织的修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载药n‐HA/CS材料组及单纯n‐HA/CS材料组。结论载药n‐HA/CS联合BM P‐2是治疗兔慢性骨髓炎的较为理想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材料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观察其在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目的基因HIF-1 α转染至BMSCs后,与支架材料PLGA复合,修复SD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 mm的标准骨缺损(n=18),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HIF-1 α-BM-SCs/PLGA复合体(n=6),对照组植入BMSCs/PLGA复合体(n=6),材料组仅植入PLGA支架材料(n=6).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观察缺损区骨形成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缺损区新骨形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材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内研究表明HIF-1α能够介导BMSCs促进骨组织形成,PLGA是理想的支架材料,用其构建的血管化工程骨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依据组织工程的原则,首先将pcDNA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165质粒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然后将其与纳米羟基磷灰(nano-hydroxyapatite,n-HA) /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观察该组织工程骨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处的成骨能力及降解速度。 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以京尼平(Genipin)为交联剂,通过粒子沥滤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三点弯曲法测试其力学性能;通过细胞形态分析测试其体外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荧光性能。根据设计的引物反转录合成VEGF165,pcDNA片段,构建pcDNA3.1-VEGF165质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兔骨髓,培养、传代,采用电转法将 pcDNA3.1- VEGF165转至 BMSCs 然后与 n-HA/CMCS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建立动物模型将其植入兔桡侧,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HE染色及三点弯曲强度评价其成骨能力及降解速度。 结果:京尼平交联的n-HA/CMCS支架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天然松质骨相似,可满足支架材料的要求;与戊二醛做交联剂所得支架相比,本研究所得支架生物毒性更小,更利于细胞的吸附与增殖,并且使用京尼平交联是支架材料具有自发荧光特征;成功构建出 pcDNA3.1-VEGFl65质粒,将其转至 BMSCs,并与n-HA/CMCS 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可见骨缺损处愈合良好,植入材料大部分已转化为自体骨组织仅少许未降解。X射线观察显示实验侧可见明显骨痂生成,骨髓腔形成,骨髓腔基本贯通。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愈合,皮质骨形成,皮质主要由编织骨组成,部分由新生的骨单位构成,髓腔再通。 结论: pcDNA3.1-VEGF165转染BMSCs复合n-HA/CMCS支架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促进局部微血管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其降解速度与骨生长速度基本匹配;使用京尼平交联的支架不同于其他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具有自发荧光特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支架和细胞的界面,细胞的粘附特征,以及支架的微结构和降解时微结构特征变化。综上可知本研究所得复合骨是一种潜在的性能优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韦纪英  杨晶晶  贺于奇  司亚静 《重庆医学》2011,40(5):422-424,412
目的验证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无机牛骨(BIO-OSS)对兔胫骨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动物的左右两侧胫骨体部上1/3距膝关节2 cm处各植入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一侧建立骨缺损区,左侧为实验组,填充PRP与BIO-OSS复合物;右侧为对照组,填充生理盐水与BIO-OSS复合物。分别于术后2、4、6周处死动物各8只,行X线片检查,进行骨密度分析;行组织学染色检查,测量新生骨面积。结果术后2、4、6周骨密度分析显示实验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PRP与BIO-OSS复合材料是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Xenogeneicbonehasagreatpotentialforgraftingowingtoitsunlimitedsourcesandsimple,economicalcharacters'However,theimmunere-jectionevokedbyxenograftrestrictsitsclinicalap-plication.Howtoeliminatetheantigenicityofthegraftwhilepreserveitsosteoinductivepropertiesisthekeytosuccessfulgraftingandisalsothepur-poseofthisstudy.Thechemicallytreatedsheepcancellousbonehasasuitableframeworkformechanicalsupportandisagoodcarrierof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withattenuatedantigenicity,butitlacksosteoinductivefa…  相似文献   

20.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