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及其他血液系统损害的骨髓学特征, 探索其与临床表现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20例Graves病患者骨髓学及临床参数, 分析不同骨髓学特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的组间差异;比较单纯粒细胞缺乏症与合并三系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学特征的差异;并回顾性分析甲巯咪唑所致血液系统疾病相关文献。结果相较于骨髓学特征为粒细胞及前体成熟障碍型(Ⅱ型)患者, 再生障碍型(Ⅰ型)患者粒细胞系统各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 淋巴细胞系统比例显著增加[51.00%(41.50%, 75.50%)对22.00%(14.00%, 35.00%),P=0.00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更长[(6.58±1.68)d对(3.71±1.60)d,P=0.003];相关分析提示, 骨髓粒红比值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呈负相关(r=-0.520,P=0.023), 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622,P=0.004)。相对于单纯粒...  相似文献   

2.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01-2007-08-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ATD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9~68岁,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37岁,分别应用甲巯咪唑及丙基硫氧嘧啶,2次发生粒缺.7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7个月后发生.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6例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1例合并中毒性脑病,遗留智力低、垂足,1例死亡.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药物,主要有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及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白细胞减少、血管炎、药物性肝病等.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易伴发各种感染,可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重视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组人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中性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促进其超化活性和周围血粒细胞增多。因此G-CSF已被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文就近年来G-CSF或基因重组人粒单系细胞集落刺激因素(GM-CSF)临床应用的进展概要综述如下:1粒细胞减少(缺乏)症1.1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白1989年以来,G-CSF用于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日益增多。为了评价G-CSF及GM-CSF治疗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O.IX10’几)的疗效,SPrikkelm等“‘总结7O例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外周血粒细胞均迅速恢复,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特点。方法:对67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进行分析,根据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将粒缺分为A、B、C、D 4类,并对骨髓象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中,A类36例(53.73%),B类16例(23.98%),C类8例(11.94%),D类7例(10.45%);骨髓象为成熟障碍型48例(71.64%)、再生障碍型19例(28.36%)。结论:加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监测,并注意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变化,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 ATD)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已有70多年的历史。抗甲状腺药物是一种被称为硫酰胺的分子, 通过干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介导的甲状腺球蛋白中酪氨酸残基的碘化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这类药物也被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促进甲亢的缓解。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 PTU)是治疗Graves病(GD)最常用的ATD, 其中ATD治疗能使大约60%的患者病情缓解[1]。ATD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 包括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损害、药物性皮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阳性血管炎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GD患者ATD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而且罕见, 因为小血管炎症可能影响任何器官。肾脏、肺和皮肤是最常受到疾病影响的器官[1]。此外, 关节痛、滑膜炎、移行性多关节炎、肌炎、巩膜炎、胸膜炎、鼻/口腔黏膜糜烂、心包炎、面瘫和肝炎均有报道[2]。据报道[3]1例GD患者经MMI治疗后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7.
抗甲状腺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12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采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 ,有的患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的严重毒副反应 ,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分析了我院 1995~ 2 0 0 0年因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而收住的 12例病人 ,现就其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1)初诊时确诊甲亢 (Graves病 )且有明确的抗甲状腺药物服用史。 (2 )外周血粒细胞绝对值 <0 5×10 9/L。 (3)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4 )周围血无明显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 ,且短期随访血象足以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1 2 一般情况 …  相似文献   

8.
药源性血液病约占全部血液病的10%,其中以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发病率最高。一、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逆性骨髓抑制,一类为特异性反应。可逆性骨髓抑制是指因药物抑制骨髓内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铁螯合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不能合成,导致骨髓内幼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障碍。此类药物包括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国内报道用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银屑病,诱发了8例再障。马利兰用量为每  相似文献   

9.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4-05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粒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其中5例由他巴唑所致,1例丙基硫氧嘧啶所致,5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半年后发生。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5例治愈,粒细胞在停药后2周内恢复,1例死亡。结论粒缺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Graves病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36例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6例Graves病患者中,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前即发生粒细胞减少或缺乏49例,使用ATD治疗后粒细胞减少或缺乏87例,其中以口服甲巯咪唑片者为高(66例),且多发生在ATD强化初治阶段[(15.7±9.4)天],与ATD剂量有关;对严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者除口服常规升白细胞药物外,需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甚至加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疗。结论在ATD治疗前和治疗中,尤其强化初治阶段应密切监测白细胞的变化,一旦发现粒细胞减少,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升白细胞综合治疗措施,以减少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最严重的副作用,其发生率约为0.1%~0.5%,极易引起感染、脓毒血症、休克,甚至诱发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是甲亢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1~2005年,收治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6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对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的100例老年甲亢患者进行治疗后2年的疗效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31I的疗效优于ATD.  相似文献   

13.
在体外已证明多种造血生长因子有刺激骨髓祖细胞生长的功能。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在体外能诱导造血祖细胞形成粒、巨噬、嗜酸细胞集落。在某些情况下对红、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成也有作用。另外,GM-CSF 对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亦有显著作用。病人和方法本研究用重组人 GM-CSF(rhGM-CSF)治疗13例难治性再障和2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年龄中位数45(16~75)岁。再障患者10例病因不明,2例由药物、1例由肝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患者1例为 T-gamma 综合征,1例为原发性。13例再障在接受 rhGM-CSF 治疗前2个月均用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10例无效,3例有短暂反应后复发。13例再障中,重型9例,中度4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C-MSCs联合ATG治疗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观察血常规、网织红细胞、骨髓细胞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扰素(IFN)-γ、调节T细胞(Treg)变化。结果:UC-MSCs输注后2周,患者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开始上升,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和红系增生,输血间隔时间延长至每11~12d1次,IFN-γ水平下降,Treg细胞水平上升;无呼吸道感染及肝肾功能异常。结论:UC-MSCs与ATG联合治疗有利于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能力的恢复,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我院73例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简称T_3)作抑制试验观察甲亢患者用抗甲状腺药物(简称ATD)治疗后的疗效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及分组:为了观察本试验对甲亢患者长期用ATD治疗的疗效,将试验分为三组。第一组:对照组36例,系本院医务人员及学员,身体健康,近月内未服任何含碘食物及药物。第二组:T_3、T_4正常组53例。本组的选择条件为①甲亢诊断肯定;②用ATD  相似文献   

16.
蒋景敏 《内科》2013,8(4):387-388
目的分析抗甲状腺药致白细胞减少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甲亢患者并使用抗甲状腺药后致白细胞减少的31例病例资料,分析服用抗甲状腺药后容易致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提出防治对策。结果25例患者在首次用药后3个月内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为甲亢复发后再次用药后1个月内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为131I治疗半年后甲亢未治愈再次服用抗甲状腺药后出现白细胞减少。31例患者给予升白细胞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疗无效的3例粒细胞缺乏患者住院给予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后粒细胞恢复正常后转上级医院行131I治疗后未再出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结论使用抗甲状腺药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大部分发生在抗甲状腺药物大剂量治疗的最初2~3个月内或再次用药的1个月内。  相似文献   

17.
抗甲状腺制剂(他巴唑、甲亢平、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等)为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常用药物。该类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并不少见,而致粒细胞缺乏症(≤1,000/立方毫米)则较为罕见,其发生率为0.02~0.05%。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严重的治疗并发症,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18.
复方甲巯咪唑软膏治疗甲亢的疗效及耐受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凌  王洪庆  王敏  白洁 《山东医药》2008,48(4):73-74
对口服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ATD)有副作用的117例和有应用禁忌证和慎用证的124例甲亢患者应用复方甲巯咪唑软膏(CATO)局部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原有ATD副作用较快消失,没有发生其他全身副作用,甲亢和有关的并发症和伴随症亦被较快控制.认为CATO局部治疗的耐受性好,疗效明显,可用于对ATD有副作用或有禁忌证和慎用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劳丹华  康志强 《山东医药》2005,45(20):34-35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可发生在甲亢治疗前或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后,治疗较为棘手.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对28例甲亢伴白细胞减少患者采用131I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Graves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应用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采用咖啡酸片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