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对术后失血量及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TKA治疗99例(99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23例,女76例;平均年龄68.7岁(58~75岁)。根据夹闭引流管时间不同,术前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 h组(引流管在切口缝合完夹闭2 h,33例)、4 h组(引流管在切口缝合完夹闭4 h,33例)及不夹闭组(引流管在术后不夹闭,33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 h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2 h组和不夹闭组(P0.05),而2 h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不夹闭组(P0.05)。三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组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显著高于2 h组和不夹闭组(P0.05),而2 h组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与不夹闭组相似(P0.05)。三组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结论相比引流管不夹闭,引流管夹闭2 h及4 h可显著减少术后总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但不影响隐性出血。尽管引流管夹闭4 h术后总失血量最少,但可显著增加患肢肿胀发生率及皮下瘀斑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不同夹闭时间对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首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B、C、D、E五组,A组术后切口引流管持续开放,B、C、D、E组术后分别夹闭引流管1h、2h、3h、4h后放开引流管持续引流,均于术后24h拔管。观察各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五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引流管夹闭3h、4h组较其余三组显著减少(均P0.05);五组隐性失血量、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五组皮下淤斑、关节肿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术后夹管4h组发生率相对高于其余四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3h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总失血量,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不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TXA)后夹闭伤口引流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因原发性骨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90例,排除感染或凝血、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经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术后关节腔灌注TXA 3.0 g配合术后不同夹闭伤口引流管时间,3组夹闭时间分别为1 h(夹闭1 h组)、2 h(夹闭2 h组)、4 h(夹闭4 h组)。对比3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膝关节肿胀周径、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年龄、体重指数、失血量等为计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组比较使用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检验。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3 d总失血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47,P0.05;F=3.798,P0.05);术后24 h夹闭2 h组失血量(874±184)ml、夹闭4 h组失血量(852±169)ml均少于夹闭1 h组(1023±26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5;t=2.964,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夹闭2 h组失血量(1084±246)ml、夹闭4 h组失血量(1027±273)ml均少于夹闭1 h组(1242±30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5;t=2.866,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夹闭2 h组、夹闭4 h组失血量均少于夹闭1 h组(t=3.461,P0.05;t=3.995,P0.05),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24 h与3 d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肿胀周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瘀斑发生率、下肢血栓形成人数和输血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应用TXA 3.0 g配合夹闭伤口引流管2 h的方案可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总失血量,不影响膝关节肿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99例,94例接受UKA治疗,105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围手术期Hb和HCT减少量、术后住院天数。同时分析其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UK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K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量的69.22%,而TKA组占64.95%。UKA组术后Hb减少量、术后HCT减少量明显低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总失血量(r=0.245, P0.001)、显性失血量(r=0.216, P=0.002)、隐性失血量(r=0.176, P=0.013)均与手术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UKA组患者手术后均无需输血治疗,TKA组有2例患者需输血治疗。[结论]与TKA手术比较,UKA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总失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等特点。但无论是TKA或是UKA手术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百分比较大,且手术时间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金毅  郑稼  刘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3):1837-183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在减少术后失血中的作用.[方法]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对符合标准的9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缝合关节囊结束前,注入50 ml低浓度肾上腺素(1∶200 000),引流管术后夹闭,直至术后4 h开放.对照组常规缝合后,置引流管.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t),术后24 h、48 h计算失血量,术后半年两组患者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结果]两组间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24 h、48 h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4 h Hb、Ht下降值及输血患者例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在术后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感染病例及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对于减少术后失血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明置换术后临时夹闭引流管不同时间点对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引流管夹闭的时机。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80例,排除膝关节翻修、凝血异常、相对严重的膝关节畸形或者既往术侧下肢骨折病史的患者,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夹闭引流管,随机分为4组:未夹闭组、夹闭2 h组、夹闭4 h组及夹闭6 h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人数、肢体周径的变化、术后第3、6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周、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瘀斑及并发症。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总失血量(F=267.042)、术后24 h引流量(F=293.997)、血红蛋白丢失量(F=153.010)、术后周径变化(F=192.188)、术后第3天膝关节活动度(F=6.281)、术后第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F=8.115,F=8.109)4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输血例数上,夹闭组较不夹闭组呈下降趋势。而术后第6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2周、3个月HSS评分、术后瘀斑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4 h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夹闭时间点,既能减少术后引流量及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又不增加术后短时间疼痛,且不影响膝关节活动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控制中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5年11月,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真空负压引流组(48例)术后行真空负压引流,间断夹闭引流管并维持患肢屈髋屈膝90°位,传统负压引流组(48例)行传统负压持续引流并维持髋膝关节伸直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率、输血量、膝关节活动度、关节感染、伤口皮缘坏死、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情况。[结果]真空负压引流组在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量方面均显著低于传统负压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输血率、膝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及伤口皮缘坏死发生。[结论]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对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及人均输血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 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 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引流管夹闭及夹闭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THA患者按是否夹闭引流管及夹闭时间不同分为3组:不夹闭引流管组(A组)、夹闭引流管2 h组(B组)和夹闭引流管4 h组(C组)。每组各35例。记录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B、C组均少于A组,C组少于B组;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B、C组均高于A组,C组高于B组;隐性失血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髋部皮下瘀斑与关节肿胀发生率高于A、B组(P0.05)。结论 THA后引流管夹闭及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闭引流管2 h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