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典型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下老年群体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养老方式中的30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1);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家庭、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希望、韧性、乐观等因子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得分除韧性外均高于其他两种养老方式。3在社会支持上,社区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5),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又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001)。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社区养老,其次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处于机构养老的三种运营方式(民办、民办公助、公办)下老年人心理状态的比较,以判断何种运营方式的养老院是老年人最佳的养老场所。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运营方式下的174名城市养老院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民办公助型和公办型养老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SWB)得分显著高于民办型(P0.01);2在心理资本总分及韧性因子上,民办公助型养老院老年人的得分显著高于民办型(P0.05)。3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上,民办公助型、公办型养老院老年人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民办型养老院(P0.05)。结论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感受到最幸福的运营方式应该首推民办公助型,其次是公办型,最后为民办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城市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为研究工具,随机选取192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家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养老院(t=2.43,P<0.05);在幸福感方面居家老年人显著高于养老院(t=3.89,P<0.05);居家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0.49,P<0.05)。养老院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0.77,P<0.05)。结论针对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应采用不同方式提升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加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41-324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编"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淮安市1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总体幸福感良好,不同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性别不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寻不同养老模式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和自编影响因素问卷对244名纳西族老年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机构养老纳西族老年人〔(38. 45±7. 65)分vs(35. 00±9. 28)分,t=-2. 727,P<0. 01〕。与自主相关的健康状况(身体很好&很差,β=0. 479,P<0. 05)、与关系相关的"化賨"参与度(参加化賨&从不参加化賨,β=0. 229,P<0. 05)对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基于子女是否孝顺原因选择机构养老对养老机构有子女的纳西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孝顺&不孝顺,β=0. 341,P<0. 01)。结论自主、群体关系影响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亲子关系影响机构养老有子女的纳西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QOL)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我国家庭、社区及机构养老老年人的QOL进行调查。结果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总分、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社区养老最高、家庭次之、机构最低(P<0.05);环境领域得分为社区养老高于家庭和机构(P<0.05),家庭和机构间无显著差异(P>0.05);自评分为社区和家庭高于机构(P<0.05);QOL总分与自评分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0.601);不同养老模式的QOL与自评分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子女状况、职业、年龄及民族。结论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苏州市沧浪区115名老年人进行逐一面对面逐题访谈式调查。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P<0.01);与自我满足感正相关(P<0.01),与生活满足感正相关(P<0.01),主观支持度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婚姻状况影响总体幸福感(P<0.01),在婚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87.4±13.97)分〕高于独身〔(69.38±20.435)分〕(P<0.01);男女在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家庭适意感上男性略高于女性。结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和干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女居住距离与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MHQ-50)调查合肥市189名60岁及以上城市老年人,比较分析子女居住距离不同的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城乡老年人的综合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低于主观幸福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城市老年人综合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而子女居住距离不同的城市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性差异。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呈中度相关,其中生活满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相关最大。相对而言,子女居住距离对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子女的居住距离与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老年人娱乐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老年人娱乐方式的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61人,对其娱乐方式及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老年人从事消遣类娱乐活动的人数最多(26人);选择较高层次娱乐方式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选择较低层次娱乐方式的老年人(P<0.05);北京市区老年人满足体验与从事娱乐活动的数量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不同娱乐方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事发展和创造类娱乐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别从养老机构和社区家庭中各选取11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入组老年人分为居家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老年人发生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结果居家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居家组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认知能力方面评分无显著差异(P>0. 05);居家组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居家组心理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相较于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起到更加有利作用,不仅能够降低老年人发生焦虑和抑郁概率,还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与优化,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与养老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QOL)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养老模式下1 197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QOL。结果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总分为55.36±8.31,自评分为81.01±10.71,两者呈强相关(r=0.61,P<0.05);东、中、西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其中,东部地区老年人QOL得分最高,主观幸福感最强,中、西部地区无差异;家庭养老模式下不同地区老年人QOL影响因素略有不同,但均受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应针对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QOL差异与影响因素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提高老年人QOL。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失能中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机构4种养老模式下的心理需求状况。方法使用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320名失能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下居家养老组、老年公寓组、敬老院组和托老机构组在身体健康、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在经济来源途径上,除了养老保险外,四组在劳动所得、离退休工资、子女供养、社会救济方面差异显著。在心理需求总分(F=1.677)、生理需求(F=1.142)、认同需求(F=1.835)上,居家养老组显著高于托老机构组和敬老院组,在交往需求(F=1.859)上,老年公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自我实现需求(F=2.711)上,居家养老组显著高于敬老院组。结论居家养老组心理需求最高,居家养老应是今后主要的养老模式;其他养老模式下,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交往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异同。方法运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淮安市274名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不同养老模式下的男性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高学历老年人、多子女和少子女老年人、有配偶和无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性别和年龄是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子女数量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子女数量是机构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家庭养老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应当努力改进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生命意义、心理弹性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方便取样与入户访问方式选取25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用中文生命意义问卷(C-MLQ)、心理弹性量表(PRS-25)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调查。结果 SCCS得分在性别、学历和经济状况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小学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上和本科以下文化水平者均高于本科及其以上水平者,月退休金1 000元以下者高于2 000元以上者(均P<0.05)。但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的老年人SCCS得分与小学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P>0.05);月退休金为1 000~2 000的老年人SCCS得分与月退休金为1 000以下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SCCS平均得分与C-MLQ、RS-25平均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26、-0.31,均P<0.05),C-MLQ平均得分与RS-25平均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5);C-MLQ得分能正向预测RS-25得分(β=0.453,P<0.05),且RS-25负向预测SCCS得分(β=-0.197,P<0.05),C-MLQ得分对SCCS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RS-25得分在C-MLQ得分和SCCS得分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68)。结论老年人生命意义对自我和谐有直接预测作用,且完全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相关结果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改善与和谐心理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唐山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唐山地区常住187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占72.19%,其次是机构养老,占2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在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结论唐山地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重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海南居家养老老人的幸福度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海南居家养老老年人350人,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并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老年人幸福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对影响居家老年人幸福度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海南350名居家养老方式老年人的MUNSH总分为(33.92±10.6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居住状况、经济来源、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量、是否患有慢性病方面老人幸福度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居住状况、经济来源、子女数量及慢性病是影响海南居家养老老人幸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在改善海南居家养老老年人幸福度现状的过程中,应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进而不断提高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机构养老模式下1 178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52.31±8.26),自评分为(78.29±12.12),两者间呈正相关(r=0.52,P<0.05);东、中、西部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结论机构养老模式下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高,主观幸福感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健康状况。为提高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应进一步加大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养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特别是机构养老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农村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四川省60岁及以上的家庭、机构和社区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调查。结果三种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社区养老次之,家庭养老最低。结论应重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和机构养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家庭系统刺激源(HQ)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Q评估表对1 51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HQ中均分为(1.46±0.86)分,影响老年人HQ的主要因素为子女数、文化程度、居住时间、职业、婚姻、健康状况和区域(P<0.05)。结论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要的HQ有看电视、健康状况和经济3个方面。子女数多、居住时间短、文化程度低、离婚、健康状况差及内蒙东部的老年人所感受到的家庭生活压力高于其他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不同类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情况。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13名实施医养照护模式的老年人,按照医养结合类型的不同,测量其照护前、照护后半年、照护后1年的孤独感自评量表评分和主观幸福感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时间医养结合照护的老年人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结果照护半年、1年后,3组老年人的孤独感自评量表评分较照护前均明显降低(P0.05),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照护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照护模式均能明显减轻老年人孤独感并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对老年人养老生活中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