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腋路臂丛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由于腋路臂丛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志荣  翟小强 《河北医学》2003,9(4):299-300
目的:观察颈5神经阻滞用于肩锁部手术的效果,并与颈丛及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法比较。方法:肩锁部手术30例,随机分为A组(颈5神经阻滞法)、B组(颈丛神经阻滞法)、C组(臂丛肌间沟阻滞法),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B、C两组,又并发症亦低于B、C两组。结论:三种方法均可用于肩锁部手术,但颈5神经阻滞法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3.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毛鑫城 《海南医学》2011,22(1):79-79
目的探讨腕部正中神经为主的神经阻滞麻醉用于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臂丛麻醉组和正中神经为主的神经阻滞组,比较两组麻醉阻滞后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和术中疼痛例数。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中产生3例局麻药中毒反应和4例神经阻滞不全,而正中神经阻滞组没有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和神经阻滞不全(P〈0.05)。结论腕部正中神经为主的神经阻滞是手部手术有效和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l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上臂2/3以上部位手术多采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但有时出现上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效果较差,术中患者上臂内侧有疼痛感觉,影响手术正常进行。自2002年7月-2005年3月,笔者对320例上臂手术患者实行了神经阻滞麻醉,发现肌间沟径路BB+上臂内侧皮神经阻滞在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对肩胛骨手术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肩胛骨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阻滞范围和阻滞深度均符合手术需要,患者对麻醉效果均表示满意。在手术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为其注射度氟合剂2mL 后,其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肩胛骨手术患者进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颈丛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颈部手术,尤其是甲状腺手术。传统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因穿刺深度难以掌握。而容易引起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麻痹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自2001年10月以来,笔者摸索了一种新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麻醉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骨科手术中,尤其是四肢手术常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但神经阻滞麻醉往往存在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我科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作为神经阻滞麻醉的补救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1.
一针二点法锁骨上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锁骨上臂丛由于此处神经丛较为密集,此处阻滞可获得整个手臂(包括手部)的良好麻醉效果。但传统一针阻滞法仍时有部分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探索应用一针二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以传统的一针阻滞法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5神经阻滞用于肩锁部手术的效果,并与颈丛及臂丛肌问沟神经阻滞法比较。方法肩锁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A组(颈5神经阻滞法)、B组(颈丛神经阻滞法)、C组(臂丛肌间沟阻滞法),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B、C两组,且并发症亦低于B、C两组。结论三种方法均可用于肩锁部手术,但颈5神经阻滞法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3.
胡钦擎 《广州医药》2002,33(6):46-47
为观察小儿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1-6岁上肢手术患儿60例在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腋路40例,肌间沟20例,效果满意58例,占96.7%,阻滞不全2例占3.33%。结果表明,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经阻滞麻醉的内涵是阻断神经的麻醉,是直接在末梢神经干、丛、脑神经、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可分为手术麻醉时的神经阻滞和治疗疾病时的神经阻滞。前者是在手术期间消除疼痛;后者是为了达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两者目的不同。阻滞的效果因目的不同,可能是正效应,也可能是副作用。如在神经阻滞麻醉时,肌肉松弛,是手术需要的,而在神经阻滞疗法中是副作用;在神经麻醉时,阻断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这是副作用,而在神经阻滞疗法中,阻断交感神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无菌性炎症消除,促进疾病的恢复,这是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黄锦益 《右江医学》2008,36(6):715-716
在锁骨手术中,由于该部位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神经支配的复杂性,除了全身麻醉外,通常的颈丛或者臂丛神经阻滞都难于满足手术的需要。笔者根据锁骨区域神经分布的特点,将肌间沟顶点双向加压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中,并与单纯肌间沟顶点神经阻滞比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光梅 《吉林医学》2009,30(15):1635-1636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锁骨手术,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颈丛神经阻滞;Ⅱ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Ⅰ~Ⅲ组均为对照组。对照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20—25ml。Ⅳ组为实验组,即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结果:Ⅰ组、Ⅱ组患者NIBP、HR麻醉后均较术前提高,Ⅲ、Ⅳ组患者NIBP术前无明显变化,麻醉后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患者SpO2数值无明显变化,一直保持在96%~100%水平。各组麻醉优良率Ⅰ组:65%;Ⅱ组:70%;Ⅲ组:95%;Ⅳ组:100%。各组均未发生明显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在锁骨手术中行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朱玉梅 《中原医刊》2011,(24):121-122
锁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由于肩部神经分布的特点,导致采用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均不能取得满意后麻醉效果。近来,笔者尝试采用第6颈椎(C6)横突定位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