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1972年Kerr[1]描述了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即凋亡(apoptosis)。研究表明,凋亡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neuronaldeath,DND)与半暗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凋亡1.1凋亡在DND中的作用Shizego等[2]应用蛋白合成酶抑制剂明显降低了DND的发生,首先提出凋亡参与这一变化。Bcilharz等[3]对发育中的脑组织一侧缺血缺氧中DND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缺血15分钟再灌流3天,DND区细胞出现典型凋亡改变。缺血60分钟再灌流10小时即有凋亡细胞出现,但皮质区缺血60分钟后再通10小时,仅表现为坏死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流后锥体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调亡与坏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池流后DND。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测定了短暂性脑缺血后不同再灌时间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短暂性脑缺血时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再灌流30分钟后乳酸恢复到对照水平(P>0.05);而再灌流48小时后海马乳酸量又再次升高(P<0.01)。本实验结果揭示乳酸在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缺血缺氧 5~ 1 0 min内 ,缺血中心区发生急性神经元坏死 ,随着血流再灌注 ,缺血半暗带发生一系列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 DND) ,终至细胞不可逆死亡。对 DND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学的探讨 ,是当今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外学者初步提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NMDA受体 )过度刺激 ,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和自由基损伤等与 DND之间有一定关系。目前有关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开发利用中药无疑将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1 DND发生机制从 1 92 5年 Spielmeyer…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缺血性脑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其致伤机制及减轻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1982年 Kirino等首次提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现象 (DND)的概念 [1 ] ,DND的发现为脑缺血后使用脑保护剂、减轻缺血造成的脑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旨在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DND的研究进程及 γ-羟基丁酸的发现1.1 脑缺血后 DND的研究进程 许多学者对 DND可能机制认为有三种假说 :1全脑缺血再灌注后 ,由于兴奋性氨基酸(EAAs)过量释放 ,作用于 EAAs受体 ,使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激活或失活 ,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最终使蛋白…  相似文献   

6.
焦莉  徐沙贝  唐荣华  骆翔  王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2625-2627,2631
目的 观察探讨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变化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模型.利用尼氏染色、TUNEL方法 观察再灌流后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抑制剂CBX对海马DND的影响.结果 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后3 d、7 d海马神经元明显脱失,部分CA1、CA2区神经元凋亡;应用CBX后TUNEL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幸存神经元数目增加.结论 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抑制剂CBX可有效抑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海马神经元DND.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 CA_1区产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但是对海马 CA_1区DND 发生机制仍有争议。本实验目的是为了阐明兴奋性氨基酸、Ca~(2+)和乳酸在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 DND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首先,通  相似文献   

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凝胶电泳及原位末端标记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的凋亡与坏死。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流0.5~48小时,造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30只),用HE、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神经元的改变。结果:缺血损伤区位于视前区、纹状体和皮质,再灌流0.5小时,视前区的缺血损伤区有较多的凋亡细胞,而皮质、纹状体仅有散在的凋亡细胞。再灌流3~6小时,凋亡细胞数量增多,并可见坏死细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凝胶电泳及原位末端标记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的凋亡与坏死。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2 小时,再灌流0.5~48 小时,造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30 只),用HE、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神经元的改变。结果:缺血损伤区位于视前区、纹状体和皮质,再灌流0.5 小时,视前区的缺血损伤区有较多的凋亡细胞,而皮质、纹状体仅有散在的凋亡细胞。再灌流3~6小时,凋亡细胞数量增多,并可见坏死细胞,12小时达高峰,持续到24 小时,并可见凋亡细胞各种形态,凋亡细胞主要位于缺血损伤区内界,坏死细胞也增多。48小时完全坏死区周围有成群的凋亡细胞。电泳显示涂片状背景上有明显的DNA带。细胞凋亡参与缺血再灌流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并存,细胞凋亡使梗塞区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 ,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和时程。方法 :采用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阻塞大脑中动脉 2小时 ,再灌流 0 5~ 48小时 ,TTC和HE染色观察缺血部位、面积 ,神经元渐进性改变的特点。结果 :再灌流 0 5小时有灶性缺血区 ,2 4小时缺血性损伤面积最大 ;6小时内神经元主要为急性期改变即神经元肿胀和浓缩 ;后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 ,2 4小时形成梗塞区。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不仅与缺血的时间、程度且与再灌流时间有关 ,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经历了可逆变性、不可逆变性和梗塞区形成的变化过程。因此本结果为脑梗塞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分钟,再灌流7天内,动态观察背侧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光镜观察表明:海马各区对缺血的反应性不同,其中以 CA_1区锥体细胞对缺血最为敏感,并且 CA_1区神经元的损伤是迟发性的,再灌流4天后才出现大量神经元的坏死、消失,即“迟发性神经元死亡”(NDN)。电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流早期(1~2天),CA_1区神经细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增多。本实验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的海马损伤与脑组织其他区域神经元损伤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探讨兴奋性氨基酸、Ca~(2+)在短暂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neuronal death,DND)中的作用。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加低压(MABP5.3kPa)20分钟,再灌7天复制DND模型。采用目前脑生化研究最先进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用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绞股蓝总皂甙(GPM)对海马DND的影响。NS组、GPM-I组和GPM-Ⅱ组的CA_1区神经元密度分别是107.50±6.63、146.18±19.75和165.30±9.24。GPM-I组、GPM—Ⅱ组与NS组比较P<0.01,P<0.0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对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冠心病血管再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缺血心脏恢复血流灌注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再灌流综合征”(reperfusion syndrome)是指器官组织缺血缺氧后,再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损伤性变化。冠状  相似文献   

15.
环磷酰胺对大鼠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光运  王胜春 《医学争鸣》1998,19(2):237-238
免疫系统参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对其作用机制逐渐加深了认识.海马缺血性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改变,与之相关的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和自由基的研究已有重大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与DND的关系,我们从免疫抑制对其病理过程的影响入手初步观察了环磷酰胺对DN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验表明肾缺血后如使肾血流再通时,反而可见细胞的损伤继续加重,称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性急性肾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急性肾小球肾炎,还是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均伴有相应的细胞凋亡过程存在。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首先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DND模型,以计数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谷氨酸钠和氯胺酮对海马DND的影响;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测定脑缺血10分钟时背侧海马氨基酸含量。结果示谷氨酸钠加重海马DND损伤;氯胺酮对海马DND有明显保护作用;短暂性脑缺血10分钟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升高。此结果均直接或间接说明兴奋性氨基酸在海马DND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蒙古沙土鼠制作迟发性神经元损伤(DND)动物模型。在5min脑缺血及缺血后重灌流1~96h,测定了动物脑海马CA_1区组织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磷酸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及LDH及CK同工酶分布的经时变化。本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能量代谢的变化是DND发生机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分钟再灌流2天或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模型,检测背侧海马 Ca~(++)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并用海马 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是当今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脑缺血时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谷氨酸引起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以及蛋白激酶C(PK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普遍关注。谷氨酸大量释放和蛋白激酶C的移位激活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本文对其参与神经元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和一些相关的中药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脑缺血与谷氨酸及抗谷氨酸兴奋和氧化神经毒性研究1984年,Kirino通过沙土鼠所做的实验,首次提出了“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elayedneuronaldeath ,DND)。以往人们在研究脑缺血时,多把重点集中在脑血流和能量代谢上,但近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逐渐转变到脑实质,即神经细胞本身。现已公认,一些因素确实和DND的发生有关。例如,兴奋性氨基酸(EAA)过度释放所致的神经毒作用;细胞内的钙超载;毒性自由基的产生;酸中毒;花生四烯酸的产生;单胺类神经介质代谢失衡等。谷氨酸可通过激活氨基-3 -羟基-5 -甲基-4 -异口恶唑丙酸受体(AMPA)、海人藻酸受体(KA)和N -甲基-D -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产生兴奋性毒性。特别是对NM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