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817例胆囊切除标本中病理确诊的20例胆囊腺肌瘤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胆囊腺肌瘤病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类似。病变大体形态:局限型11例(均位于胆囊底部)、节段型7例和弥漫型2例。组织学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增生、上皮陷于肌层或浆膜下形成数量较多的罗阿氏窦、以及肌层增生肥厚。结论: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瘤样病变,此病常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并存。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胆囊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对1例胆囊腺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病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合并胆囊内结石.组织学特点:肿瘤由鳞癌及腺癌两种成分构成.以鳞癌成分为主呈巢状结构,鳞癌细胞大小不等,异型性明显,胞浆丰富,边界清楚,核仁较明显,核分裂像可见,可见角化珠、单个细胞内角化及细胞间桥.腺癌成分较少,肿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腺体,异型性较明显.间质中淋巴细胞较丰富,部分腺癌与鳞癌间质有移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癌细胞34βE12(++),部分癌细胞CK7(++)、CEA(+)、CA19-9(++)、ki-67(+)、p53(+)、CK20(-).结论:胆囊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胆囊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董吉顺 《中国肿瘤》2003,12(10):619-620
报告5例胆囊原发性腺鳞癌,对临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目的是提高对其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7岁。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疼痛,呈剧痛,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1天,于1995年9月3日临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住院。查体:心、肺(一),右下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闭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40g/L,红细胞5.0×10~(12)/L,白细胞14.9×10~9/L,中性0.79,淋巴0.21。病理检查:阑尾一条,长7.0cm,直径0.6cm,表面充血:右侧输卵管一段,长9cm,直径0.6至4cm,伞端嘭大呈椭圆形,大小4×3×3cm,切面呈实性,编织状,灰白色,质硬,包膜完整。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乳腺腺纤维瘤癌变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腺纤维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196 3- 2 0 0 1年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纤维瘤癌变 11例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诊断方法、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结果 :11例均为手术检出 ,其中 8例为管内癌 ,1例小叶原位癌 ,2例浸润性导管癌。保守性手术 8例 ,根治术或仿根治术 3例 ,随访 3个月~ 2 5年 ,均健在。结论 :乳腺良性肿瘤均应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本病属乳腺癌的早期病变 ,保守性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2例子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 APA)为一罕见的子宫良性肿瘤, 是宫腔内的息肉样病变, 由平滑肌细胞及子宮内膜腺体组成, 且腺上皮表现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性。  相似文献   

8.
9.
王爱娇 《肿瘤学杂志》2011,17(4):317-318
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是由非典型性或复杂结构的子宫内膜样腺体及平滑肌成分组成的病变,生物学行为通常良性,其形态学较复杂,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全文分析5例AP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发生在绝经前;组织学上4例纤维肌性间质中出现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体,1例出现明显恶性转化。5例患者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5例SPT进行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5例SPT中6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18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为外伤后发现,7例发生在胰头,12例发生在胰体尾,6例发生在胰旁。其中7例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神经血管侵犯等现象。术后随访2-76月,所有患者尚未发现复发及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25/25)、Syn(25/25)、AAT(25/25)呈强阳性,CD10(10/25)、CK(6/25)、ER(2/25)、PR(23/25)、CgA(2/25)呈部分阳性,Ki-67阳性表达〈3%。结论 SPT是少见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有病变均发生囊性变,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异性。病理特点以温和一致的类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增生呈实性结构,并伴出血和囊性变,部分组织退变呈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misdiagnosing 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 (XGC) as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d to provide differential points between these two diseases. 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the final diagnosis of XGC in our hospital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1996-2005) were reviewed, among which 10 (6 males and 4 females) were misdiagnosed as having gallbladder carcinoma either preoperatively or intraoperatively. Results: 10 misdiagnosed cases were examined preoperatively by B-ultrasound (BU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BUS and CT revealed 5 case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d 1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gallbladder carcinoma on BUS but chronic cholecystitis on CT; other 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cholecystitis on BUS but as gallbladder carcinoma on CT. Intraoperatively, thickening of the gallbladder wall was found in all of the patients; xanthogranulomatous tissue was found invading into other tissues including gallbladder bed and omentum majus. 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on 1 patient revealing that no tumor cell was found. Open cholecystectomy + partial hepatic wedge resection were performed on 3 patients; cholecystectomy + partial hepatic wedge resection + regional lymphadenectomy in the liver duodenum ligament on 6 patients; cholecystectomy + cholecystoenterostomy + colocolic anastomosis after partial resection of transverse colon on 1 patient.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vealed XGC in all these patients. Conclusion: XGC is an uncommon variant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of which clinical and imaging presentations closely resemble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us differentiation is essential by means of 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 investigation to ensure optimal surgical treatment since XGC has its pathological distinctions, which are not that of a precancerous chan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11例原发性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1例直肠肿瘤均为典型类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ecretagogin 100.0%(11/11),Syn 90.9%(10/11),CgA 63.6%(7/11),CEA 0.0%(0/11),p53 0%(0/11)阳性。11例均行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其中2例再行肠段切除术。11例获随访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直肠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内分泌肿瘤,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获得治愈。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ecretagogin、Syn、CgA、CEA和p53可作为直肠类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121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复习121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大体所见、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按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重新进行分类,并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1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发病年龄从7~81岁,平均年龄52.7岁,中位年龄55岁。男性88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8∶3。发病部位分别为大肠(结、直肠)62例(51.2%),小肠(空、回肠)47例(38.8%),十二指肠7例(5.8%),多发部位4例(3.3%),阑尾1例(0.8%)。临床上以腹痛、腹胀(72.9%)、下消化道出血(22.0%)、发热(10.2%)、腹部包块(8.5%)、腹泻(8.5%)、消瘦(5.1%)等为首发症状。大体上表现为隆起型(37.3%)、溃疡型(33.9%)和浸润型(28.8%)。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68例(56.2%),MALT淋巴瘤18例(14.9%),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3例(10.7%),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7例(5.8%),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4例(3.3%),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各3例(2.5%),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1.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各1例(0.8%)。59例外检病例中共随访39例(66.1%),随访时间1-102月,平均随访时间19.7月,目前死亡15例。20例失访(未回信或拒绝告知)。结论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大肠(结、直肠),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多见;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肠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比B细胞淋巴瘤差。  相似文献   

15.
回顾分析 1990年 1月 6日~ 2 0 0 3年 2月 18日入院治疗的 5 3例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40例( 75 5 % 40 / 5 3 )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死亡 4例 ( 10 % 4/ 40 ) ,中位生存期 3 4个月。 13例 ( 2 4 5 % 13 / 5 3 )行姑息性手术 ,死亡 8例 ( 61 5 % ) ,中位生存期 8个月。回顾分析的结果显示对胃癌穿孔的治疗应区别对待 ,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或先做穿孔修补术 ,术后 3~ 4周再次手术切除肿瘤 ,情况差者亦应作修补术或加做引流术  相似文献   

16.
肾集合管癌1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0例肾集合管癌占肾癌的2.1%,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9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侵袭性生长;以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混有肉瘤样癌,腺样囊性癌、条索及巢状癌。Fuhrman病理分级;G2,1例;G3,4例;G4,5例,TNM综合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2例,Ⅲ期1例,Ⅳ期3例,6例死于肾癌转移,其中1例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临床病理分期高,进展快,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多数病例于术后数月发生转移或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04例IM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IMPC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占同期全部乳腺癌9364例的1.1%。其淋巴结转移率(77.0%)及转移个数(平均9.7枚)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41.0%,平均3.5枚),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09年7月初,生存率3年75.0%、2年85.2%、1年96.3%;无瘤生存率3年70.8%、2年81.5%、1年95.0%。结论乳腺IMPC是一种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乳腺癌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发病率,以及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2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为鼻咽癌患者 2 6 10例病理资料 ,复查病历记录及活检切片。结果  2 4 0例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占 9.2 % ( 2 4 0 / 2 6 10 ) ,男女比率为 5 .32∶1( 2 0 2 / 38) ,较 2 370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者男女之比 ( 2 .98∶ 1,1775 / 5 95 )为高。在有确诊到复发间隔记录的 2 37例中 ,平均间隔期为 3年 10个月。 <1年内复发 4 8例 ( 2 0 .3% ) ,1~ <5年内复发 14 1例 ( 5 9.5 % ) ,5~ <10年内复发 2 9例 ( 12 .2 % ) ,>10年才复发 19例 ( 8.0 % )。与 2 370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相比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中所占的百分率以及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在非角化性癌中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 10 .0 %与 2 .3%和 18.7%与 8.9% ,均有显著增高 ( P<0 .0 0 1)。结论  ( 1)鼻咽癌经放疗后局部复发多发生在 5年内。 ( 2 )相当一部分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在局部复发时 ,癌细胞的鳞化程度要较原发时为高。  相似文献   

19.
粘附分子E—cadher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粘附分子E-cadherin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胆囊腺新产品分,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原发性胆囊腺癌、37例慢性胆囊炎石蜡包埋标本进行E-cadherin半定量检测。结果分别有45例胆囊腺癌组织及11例,慢性 E-cadherin呈阴性或不同有达减弱。  相似文献   

20.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 ,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 ,H E染色和免疫组化S P法标记LCA、L2 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 :5 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6~ 6 5岁 ,平均 4 3岁。 7例恶性淋巴瘤 ,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 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 ,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 ,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