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内分泌肿瘤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位,以胃肠、肺脏、胰腺、乳腺等部位居多,均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激素的功能,而分泌的激素暂时未能确定者称为神经内分泌癌.1965年由Raychowdhuri首次报道尸检中发现1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院2006 - 2009年收治3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过量分泌肿瘤相关物质所引起的症状,如皮肤潮红、轻度或者中度腹泻、右心瓣膜病变、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且女性多于男性,呈现散发特点。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早期发现,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起源于不同的神经内分泌器官。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得到了提高。本文针对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此疾病诊治水平,为后续的相关临床实践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泌素(SCG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嗜铬素A(Cg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观察SCGN与其他三者表达的差异;并比较SCGN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分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Syn、CgA、NS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56%(43/45)、100.00%(45/45)、46.67%(21/45)、88.89%(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N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分级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呈阳性表达,且表达敏感度要高于CgA;Syn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敏感的指标;SCGN可作为一个新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老年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分级、出现激素非依赖时间等指标的相互关系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5例前列腺癌活检标本均有嗜铬素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不同程度的表达.符合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诊断;4例患者确诊时有转移;5例中1例1个月死亡,1例6个月死亡,3例3年内死亡。患者5年生存率(0)明显低于同期不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患者(67%)。确诊时(未治疗)PSA值(4.10-18.25ng/ml)均高于正常.但并非随疾病进展而升高。患者最初对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有效,但很快出现激素非依赖情况。小细胞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分级相关。结论老年前列腺小组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预后差,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相关的免疫组化和Gleason积分等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老年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分级、出现激素非依赖时间等指标的相互关系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5例前列腺癌活检标本均有嗜铬素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不同程度的表达.符合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诊断;4例患者确诊时有转移;5例中1例1个月死亡,1例6个月死亡,3例3年内死亡。患者5年生存率(0)明显低于同期不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前列腺癌患者(67%)。确诊时(未治疗)PSA值(4.10-18.25ng/ml)均高于正常.但并非随疾病进展而升高。患者最初对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有效,但很快出现激素非依赖情况。小细胞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分级相关。结论老年前列腺小组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预后差,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相关的免疫组化和Gleason积分等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一、消化道内分泌概况 1902年英国著名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发现了第一个胃肠道激素——胰泌素(Secretin)。1955年卓(Zollinget)爱(Ellison)二氏在两例久治不愈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由于多次手术后复发,最后探查发现一非β细胞胰岛腺瘤,由于肿瘤分泌大量的胃泌素,刺激了胃底部粘膜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分泌高胃酸胃液,而致发生十二指肠溃疡。1970年以后,日本、意大利、瑞士等一些专门研究胰腺的学者,已从胰腺的研究扩展到胃肠方面;他们发现,在胃肠粘膜的基底颗粒细胞中,存在着与胰岛细胞非常相似的分泌颗粒,而胃肠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激素,除调节胃肠以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的症状和现有的诊断状况,阐述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过程,从超声、多层螺旋CT、MRI、功能成像4个方面分析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新进展,最后指出未来可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来实现NET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前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规律,为颅咽管瘤患者内分泌激素监控和更好地替代治疗、进一步实施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颅咽管瘸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等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泌乳素除外)测定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10d与术后3d比较,甲状腺(除T4外)、肾上腺、性腺激素水平虽有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143例(78.14%);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89例(48.63%);抗利尿激素替代治疗40例(21.86%)。结论颅咽管瘤患者以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多见,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前后均存在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肿瘤本身的占位效应及手术创伤是造成内分泌激素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及早激素替代治疗,定期内分泌激素监控,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胃肠激素的存在就已提出,目前文献报告有40多种,现已明确其氨基酸顺序且研究较多的已达20余种。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方面的作用正受到重视和广泛研究。许多胃肠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已经建立并用于诊断和研究。一些胃肠激素已提纯或已合成类似物应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胃肠激素又称胃肠调节肽或脑肠肽,不仅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中枢及外周神经,通过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内分泌、旁分泌、腔分泌以及神经分泌,调节消化道器官的分泌和运动功能。本文简述几种临床应用较多的胃肠激素。  相似文献   

10.
王秋凤 《工企医刊》2009,22(3):54-55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来源于胰岛细胞β的一种罕见肿瘤。但在胰腺内分泌瘤中却最常见。约95%为良性,男:女约为2:1。单发肿瘤约占92%,分布于胰头、体、尾。肿瘤直径多在1.0m--2.5cm之间。我科2007年11月收治男性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激素与乳腺癌西安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710081)蔡方,赵勇乳腺是激素反应器官,许多内分泌激素、激素受体对其起着调控作用。事实上,卵巢、下丘脑、腺垂体、神经垂体。胰腺、甲状腺、甲状旁腺以及胎盘等所有内分泌器官对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Pearse提出APUD系一神经内分泌细胞组织的概念后,内分泌病理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人们对胰腺内分泌肿瘤有深入的认识。近年随着新的细胞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的应用,胰腺内分泌肿瘤得到了早期诊治。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正位内分泌肿瘤一、胰高血糖素瘤:胰高血糖素瘤是发生在胰岛A细胞,偶尔亦牵涉D细胞的一种胰岛细胞瘤。它产生大量胰高血糖素,导致称为糖尿病—皮炎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1,(6):150-150
4月12日,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对辉瑞公司舒尼替尼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已涉及几乎全身组织或细胞。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性腺激素(Gn)脉冲分泌激活是启动卵巢轴功能的关键。其与4个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存在复杂的联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营养调节网络也影响GnRH-Gn脉冲分泌或卵巢配子生成及性激素合成。介绍全身主要内分泌疾病对女性生殖的影响,并通过介绍一个心理神经内分泌失调疾病——功能性下丘脑性无排卵(functional hypothalamic anovulation,FHA),阐述应激对全身及女性生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01例老年病人进行了血浆胃动素水平的测定,胃动素(motilin)是小肠Mo细胞(EC2细胞)分泌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胃肠激素。在空肠粘膜的浓度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上段也有相当含量。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胃肠功能使其运动亢进。多种消化道激素和肠腔内PH,糖,脂肪含量及神经因素等可影响胃动素释放。我们将肿瘤,糖尿病,冠心病,胃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它疾病6个组的101例病人,分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肺类癌(Bronchopulmonary Carcinoids,BPC)是一种少见的肺部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百万分之2.3-2.8[1]。BPC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及粘膜下腺体的kulchitsky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其恶性程度远远低于同属于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小细胞肺癌,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预后较好。该肿瘤总体生长缓慢,临床可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发热、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有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本文报道一例有复杂肺病史的支气管肺类癌患者,对患者诊治经过进行总结并复习支气管肺类癌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7.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NET)较罕见,生长缓慢,目前认为其来源于有多极分化能力的胰腺导管细胞.近年尸检发现PNET约占胰腺肿瘤的10%,且发病率急剧升高[1].PNET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难以早期诊断,而且其侵袭转移机制尚不明确,极难与其他胰腺肿瘤区别,确诊依赖病理检查.预后较其他的胰腺恶性肿瘤好.我科收治PNET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本例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提高对PNE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规范进行分析,探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进展,目的是提高该病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schwannoma),是由神经鞘膜增生形成,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雪旺(schwann's)细胞和中胚层的神经内膜,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有雪旺细胞膜的神经,尤好发于脊髓和脑,四肢、颈部等部位大神经也较多见,发生于消化系统少见,发生于胰腺甚为少见。胰腺神经鞘瘤源自迷走神经分支的自主性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2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其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细胞中,参与各种炎症反应、肿瘤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表达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其在消化系统特别是胰腺组织的特异性存在,为胰腺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就其与胰腺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