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昶明 《现代保健》2009,(13):89-9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因基底动脉尖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群 ,常引起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枕叶、颞叶及小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偏瘫及感觉障碍。现报道我院收治的 12例病人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战学臣 《现代保健》2011,(1):194-19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方法对4例TOBS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发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资料、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存活1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作为一种症候群,病因可以是闭塞性脑血管病,也可以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只要是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损害病灶,就可以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灶可一次性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8月收治的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6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本病病死率极高,存活者生活质量低,即使在脑卒中ICU治疗,预后也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河北省廊坊市医院(102800)魏向东孔德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是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  相似文献   

9.
李瀛  余丹  王爱岳  刘春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14-2315,2318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对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等进行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病半数以上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变部位、病变个数、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影响TOBS预后的因素有: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分、头CT或MRI示病灶个数≥4个、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嗜烟酒等),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等为常见表现,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中脑、丘脑、小脑、颢叶及枕叶等部位)。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部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olosa-Hunt 综合征(TH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一步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6例T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以头痛伴颅神经损害体征为主,多数为Ⅲ﹑Ⅳ﹑Ⅵ颅神经同时受损;影像学检查6例显示海绵窦区病变,早期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THS的病因为海绵窦区非特异性炎症可能性大,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激素治疗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影像学结果显示,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35例,小面积缺血性脑梗死85例,大面积缺血性脑梗死12例,脑出血6例.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CT影像学特征以多发小面积脑梗死、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灶为主,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区,定期头颅CT检查对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闭经(SHA)的病因与表现的异质性(多样性)以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SHA病历,电话或通信随访到71例,描述其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影像学、腹腔镜及骨密度检查指标、治疗和随诊情况。结果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免疫、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抑制治疗等医源性因素以及受感染、环境和心理等影响。闭经之前月经形式多种多样,闭经之后7例患者一度恢复自然月经,甚至妊娠。72.7%的患者呈低骨量。结论SHA从病因、病程到临床表现都有明显的多样性,对SHA不要放弃促生育的努力,还应关注其低骨量等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传军  夏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46-2347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6~72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较经典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生儿卒中(neonatal stroke, NS)的临床特点, 提高对NS的认识, 减少漏诊或误诊。方法 对37例N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记录各种围生期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37例患儿中31例(83.8%)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其中24例(77.4%)以惊厥为首发症状或主要表现, 15例(62.5%)有定位意义。10例(32.3%)原始反射减弱。6例(16.2%)患儿无明显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而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脑梗死改变;2)发病时间最短生后10 min, 最长12 d。其中在生后24 h内发病者23例(74.2%), 48 h内发病者27例(87.1%), 72 h内发病28例(90.3%);3)剖宫产分娩26例(70.3%), 自然分娩11例(29.7%);4)围生期缺氧史16例(43.2%), 胎膜早破和宫内感染10例(27.0%);5)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18例(48.6%), 左侧大脑半球受累12例(32.4%), 右侧大脑半球与基底节受累各7例(18.9%)。结论 惊厥是NS最常见临床表现, 且常为首发症状;发病早;剖宫产分娩者占70%以上;围生期缺氧、宫内感染与新生儿NS密切相关, 为其重要高危因素;常为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 单侧大脑半球梗死左侧多于右侧, 近20%的患儿同时合并有基底节梗死;60%以上患儿预后不良;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首选颅脑B超, 进一步确诊可作MRI-DW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例PNS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治经过、随访预后等。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后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头部CT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保守治疗二周后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仍均为阴性;其中8例行头颅MR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随访3~50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PNSH患者表现出良性病程,症状较轻,后遗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11例18~45岁年龄段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111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中有明确病因者99例(89.2%),病因不明的12例(10.8%)。其中动脉硬化78例(78.8%),烟雾病6例(5.4%),夹层动脉瘤4例(3.6%),栓塞性疾病3例(2.7%),脑动脉炎2例(1.8%),颅脑外伤2例(1.8%),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2例(1.8%),先天性卵圆孔未闭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1例(0.9%)。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鼻窦炎、糖尿病、嗜烟酒、心脏病、抗磷脂抗体综合症。结论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时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 0 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A、B、C三组,对其进行分析,与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1 0 0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入院时及3周后对照。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灶以多发脑梗死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为主;就诊时血糖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P <0 .0 1 )。结论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