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以及临床应用效果,对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根据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来分析研究,对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共有45例患者有心电图异常情况,占总数的90.00%,心电图异常患者中有24例心肌缺血,22例ST段变化,1例Q-T延长,1例U波明显;各型心律失常患者有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7例房性早搏,9例室性早搏;2例房室肥大,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律失常以及房室肥大为主。患者的病情好转后,心电图也会有所改善。结论心电图改变情况和急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比较紧密,通过心电图来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梅涛 《智慧健康》2022,(24):19-23
目的 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淄博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再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最终的心电图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经心电图检查后,发生异常变化的有82例。其中属于脑梗死的患者有40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有38例,属于脑出血的患者有29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有25例;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21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有19例。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的频率和其发病位置有紧密的联系,患者发病位置在脑干部位,其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最严重。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存在多样性,临床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心脏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并且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概率就越高。因此,给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心电图进行检查,能够判断其有无心脏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电图的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2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组92例,脑梗死组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例)共158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约占79.00%,其中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91例,约占98.91%,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53例,约占55.2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14例,约占93.33%,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变化的发生率最高,为82例,约占51.90%,其次是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8和45例,各占30.38%和28.48%。在158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经过多次的治疗和检查心电图之后,病情有好转102例,恢复正常36例,死亡20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与心电图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但心电图的异常项目亦可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故心电图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心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致死的主要疾病。本文对85例经CT或MRI核磁共振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探讨急性脑血管患者与心电图异常发生心血管病是否有相关性,了解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之间关系,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价,有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8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系住院病人,既往无心脏病史。其中男51例,女34例,年龄50~84岁。85例中,脑梗塞57例,心电图异常34例,占59.6%。脑出血28例,心电图异常19例,占67.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头颅CT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62例病人,入院后6h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每1周复查1次心电图。结果 262例中211例(80.5%)出现心电图异常,110例脑出血中95例(86.4%)出现心电图异常,152例脑梗死中116例(76.3%)出现心电图异常。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损害部位、面积有关,心电图异常率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红 《现代医院》2007,7(8):68-69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的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0例住院各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分析其特点及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后继发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或)心律失常。结论脑出血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电图的异常可随脑血管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并对脑血管病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对高龄、高血压病等具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7.
滑岩峰  刘翼飞 《中国保健》2006,14(10):46-4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特点和异常心电图发生规律.方法对9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结果9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者58例,占61%.结论明确是"脑源性"心电图改变还是"心源性"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脑梗塞与心电图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方法 择选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脑梗塞病情展开分析,并严密观察急性脑梗塞疾病与心电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心电图变化类型上,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现象的共有30例,其中包括室性早搏10例,心房纤颤6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ST-T改变8例;在急性脑梗塞病变范围和心电图的变化上,7例局限脑梗塞患者中有14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其发生率为51.85%,33例多叶脑梗塞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其发生率为48.48%,结果未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发展程度关系上,3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其病情属于中、重型的患者有27例,轻型3例,而在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病情属于中、重型的患者有12例,轻型18例,结果 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出现心电图变化的主要因素与病情发展有关,当病情加重时其心电图会发生明显变化,当病情改善时心电图波动变化会逐渐变小,与患者病情轻重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性分析。结果延长多见。结论探讨急性颅脑外伤的病情程度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颅脑外伤的心电图进行回顾96例急性颅脑外伤有72%的患者(69例)有异常心电图改变.其中以窦&#183;胜心律失常、sT—T改变及QT间期提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病情越重,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患者在并发脑血管病后发生急性发作时的心电图异常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情况。结果经研究,表现出了心电图异常的59例患者中,发生心律紊乱41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发生延长或者移位12例;心电图表现出传导障碍6例。结论经本次研究可得,心血管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其心电图的异常反应变化明显,并且患者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直接决定着心电图的特点,所以在临床对于心血管病并发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估患者疾病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特征,包括脑血管病死亡年份、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的死亡构成情况。建立脑血管病的预测模型,预测2013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情况,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SAS 9.2统计软件对丰台区居民2008—2012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oisson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并对脑血管病的死亡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2年丰台区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7000例,经多因素分析,不同年份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组和中年组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青年组,冬季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春季(均P〈0.01)。不同性别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份、季节、年龄组的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所健模型估计2013年该区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8.05/10万。结论 2012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防控压力仍然很大。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脑血管后遗症、脑梗死、脑出血是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主要致死类型。研究建立的脑血管病预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脑血管病的时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2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有造影指征的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缺血性)患者25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分析造影结果。[结果]诊断情况,缺血性疾病197例:造影发现异常143例,阳性率72.59%(143/197);出血性疾病12例:1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异常7例,阳性率58.33%(7/12)。总阳性率74.16%(143+12/209)。[结论]全脑DSA检查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与MRA相比更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枝循环情况,是介入干预前的必备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急诊留观患者的特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2-01-2013-06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24例,进行急救和护理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巴氏指数( BI)评分、简式( FM)评分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A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构成比分别为50.89%和49.11%;急性脑血管病女性为41.86%,低于男性的58.04%;脑梗塞和脑出血女性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1~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构成比为40.18%、高于51~岁、41~岁和0~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30.36%、25.45%和4.02%。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年龄趋势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u=0.679,P>0.0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0~h、6~h、12~h、24~h 和72~h 的构成比分别为44.64%、29.18%、16.96%、7.14%和2.23%。脑梗塞和脑出血就诊时间趋势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0.119,P>0.05)。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治疗后BI、FM和AS评分均好于就诊前(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生于年龄较长者,男性多于女性,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及时抢救和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以及预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发病机制。结果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年龄以及原发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病死率非常高。结论在临床中应该重视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预防,提高患者的救治率以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谈晨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53-405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5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病因及相关性因素。[结果]本组152例病死率为76.3%,衰竭器官数目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年龄与病死率呈正相关,首发衰竭器官主要为肺及肾,其中肺部感染院前及院后感染在存活时间、器官衰竭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相关性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器官衰竭时间、衰竭器官的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与早期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半量甘露醇分次与速尿交替给药治疗,并与全量甘露醇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及早期肾功能衰竭指标比较。[结果]观察组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89.29%;对照组中基本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92.8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电解质紊乱和肾脏损害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RF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所用的甘露醇对肾脏确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且肾功能的损害程度与甘露醇每次的剂量、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有关,提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剂量,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缩短疗程,防止急性肾衰的发生和引起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脑缺血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治疗组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给予对照组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经过治疗以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19±1.80),与对照组的(7.62±2.83)相比具有较大差异(P<0.01)。结论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尤其是搭桥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就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比较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DSA检查为颈内动脉病变血管20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26处、颈总动脉病变血管6条。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病变血管23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28处、颈总动脉病变血管8条,二者吻合率分别为86.96%、92.86%、75%。结论:颈动脉斑块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应该是超声检查,尤其是B超。但如果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或者有条件的医院在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还可以再进一步行DSA检查,以确保颈动脉斑块诊断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3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15~45岁青年患者,头部MRI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和(或)脑白质病变,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颅内或颈部血管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收集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的情况,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男性脑小血管病检出率(71.42%)明显高于女性(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部MRI病灶位于前循环区域明显较后循环区域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病灶多见。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66.67%的患者未发现明显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伴有血管异常的患者(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1.43%位于前循环,28.57%位于后循环。危险因素分析发现,76.19%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发现血管硬化表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为56.25%,颈动脉斑块为31.25%,颈动脉管径增粗为12.50%)。57.14%的患者有高血压,52.38%的患者有血脂异常,38.10%的患者吸烟。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好发于前循环供血区域的深穿支动脉,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仍是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要加以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