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75例,分别采用胰岛素泵(CSII)和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对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达标、尿酮转阴和血pH值恢复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胰岛素泵(CSII)和持续胰岛素静脉滴注方法均能有效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和p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CSII)均较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相比,胰岛素泵(CSII)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是更为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疗效、副作用、住院时间及费用。方法将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40例(酮症酸中毒28例,乳酸酸中毒2例,高渗昏迷2例,心衰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榆注组(CSII组,20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血糖和体重指数(BMI)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血糖、尿酮体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①两组经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的时间(h)相比,CSII组(34.2±10.6)较对照组(52.7±23.5)明显缩短;②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10.4±4.7)较对照组(49.5±10.2)明显缩短;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2.96%)较对照组(8.68%)明显减少;④CSII组住院时间(96.3±34.5)较对照组(135.7±56.8)明显缩短;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住院费用(元)CSII组(3365±657)较对照组(3100±456)稍多,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同时予以消除诱因、扩容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小剂量胰岛素可平稳降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32例患者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平稳降低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低血钾和脑组织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4.
余淑芳 《现代保健》2009,(10):48-49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采用小剂量胰岛素[0.1U/(kg·h)]治疗的疗效。方法对78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小剂量胰岛素可平稳降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78例患者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是治疗DKA的特效和不可缺少的药物,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是治疗DKA可靠、安全而稳当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急诊收治的7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按照不同给药途径,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者进入观察组;35例采用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CVII)治疗者进入对照组,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值恢复正常时间、胰岛素使用总量、低血糖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值恢复正常时间更短,胰岛素使用总量更少,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FPG、2h PG、CO2CP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均较治疗前降低,CO2C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比静脉滴注胰岛素效果更好,患者病情改善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对4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诱因、病程等临床资料;同时对采用静脉泵(静脉泵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治疗患者的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达靶血糖时间、达靶血糖时胰岛素日总用量和具体用量进行比较。结果43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14例,2型糖尿病29例;停用降糖药物和合并感染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诱因。静脉泵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患者的酸中毒纠正时间、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泵组患者达靶血糖时间为(13.46±6.96)h,优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患者(P<0.05);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患者达靶血糖时胰岛素日总量及具体用量分别为(55.72±26.32)U/d和(1.10±0.51)U(/d·kg),静脉泵组患者分别为(97.60±45.56)U/d和(2.02±0.99)U(/d·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须坚持使用降糖药物及监测血糖,同时避免感染和积极祛除感染诱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同样有效,但达靶血糖时间长于采用静脉泵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传统组,小剂量组24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小剂量组有效21例,无效仅1例,其总有效率为95.8%;传统组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平稳降低血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158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观察组)和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p H恢复时间、尿酮阴转时间、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阴离子间隙(A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C肽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稳定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阴转时间、p H恢复时间、平均每人每日低血糖次数、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4,39.01,33.62,17.46,2.28,9.23;均P<0.05),两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人数(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4.45,P<0.05)。治疗后观察组AG和Hb Alc均低于对照组,而CO2-CP和C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8,3.46,4.37,9.24;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显效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30例患者,经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并消除患者的诱因,实行扩容、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结果:小剂量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可有效的纠正酸中毒。且所有患者均没有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治愈后得以出院。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确保低血糖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科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与实验组(1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评估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更短,尿酮恢复时间更早,且低血糖次数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经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赵继伟 《现代保健》2011,(24):127-12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8例和观察组(胰岛素泵组)4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小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明显,优点较多,广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与单纯用西药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观测指标结果显示,在尿酮转阴时间,7小时胰岛素用量,两组无显著差异。但在血糖降至〈13.9mmoL/L所需时间及24小时RI用量上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较快的降低血糖及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DKA患者根据胰岛素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5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B组35例给予胰岛素常规小剂量连续静脉输注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血糖。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DKA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促进各项指标恢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单盲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试验组予以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胰岛素应用量少于对照组,pH恢复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快速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并积累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择60例住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CSⅡ组)30例和传统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30例,并对2组患者进行了治疗、技术、健康宣教、心理、饮食等全方位的护理.结果 CSⅡ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pH值恢复、所用胰岛素正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SⅡ能模拟人胰岛素24 h生理分泌模式,治疗DKA安全、有效;实施正确全方位的护理是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王丽娟  孙毅  江金生  罗丽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82-18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若诊治不及时,易发生昏迷而威胁患者的生命。我科1999~2000年共收治17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持续静滴胰岛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23~57岁,糖尿病病程1~20a,诊断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且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存在。1.2 方法 在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的前提下均以4~u/h的速度持续静滴普通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祁东光 《现代保健》2012,(22):128-129
目的:比较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A组(n=35)患者每日三餐前及睡前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B组(n=35)患者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血糖达标率、全天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胰岛素每日总用量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期间,B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均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胰岛素泵持续输注的胰岛素用量更少,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糖尿病(DM)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年来共收治DKA患者36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清 《中国保健》2009,(18):771-77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糖尿病(DM)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年来共收治DKA患者36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疗效、副作用、住院时间及费用。方法将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40例(酮症酸中毒28例,乳酸酸中毒2例,高渗昏迷2例,心衰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组(CSII组,20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血糖和体重指数(BMI)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两组血糖、尿酮体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①两组经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的时间(h)相比,CSII组(34.2±10.6)较对照组(52.7±23.5)明显缩短;②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10.4±4.7)较对照组(49.5±10.2)明显缩短;③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2.96%)较对照组(8.68%)明显减少;④CSII组住院时间(96.3±34.5)较对照组(135.7±56.8)明显缩短;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住院费用(元)CSII组(3365±657)较对照组(3100±456)稍多,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