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全瓣下结构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中是否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分为三组:A组(38例)为全部保留二尖瓣前瓣及后瓣瓣下结构;B组(134例)为保留全部或部分后瓣瓣下结构;C组(33例)为全部切除前瓣及后瓣瓣下结构。统计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的二尖瓣瓣口流速(MVE)、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术前三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心脏彩超结果显示MVE、LVED、LVEF及LVFS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超声结果显示1周、3个月和6个月M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周, A组LVED低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保留全部瓣下结构(保留全瓣)的瓣膜置换,在手术技巧与术后恢复方面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人行同类手术有无差别。方法 根据术前诊断,将39例保留全瓣的二尖瓣置换病人分为两组,一组(23例)以二尖瓣狭窄(MS)为主,另一组(16例)以二尖瓣关闭不全(MI)为主。术前及出院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大小(LVEDD),射血分数(EF)及人工瓣的血流状态。结果:MS组出院时LVEDD及EF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别;MI组出院时LVEDD比术前明显缩小,EF明显降低。两组均未见人工瓣血流状态异常及左室流出道受阻。结论 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保留全瓣换瓣,其近期效果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人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5例行单纯二尖瓣替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术中对二尖瓣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三组:1组(32例)全部切除瓣下结构;2组(43例)保留后瓣组;3组(10例)保留全部瓣下结构。对患者进行随访,并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患者左心功能,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 1组与2组、3组间各种参数差别均具有显著差异(P <0 .0 5 ) ,2组与3组间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对患者术后左心功能改善的影响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全部保留瓣下结构优于部分保留瓣下结构。  相似文献   

4.
总结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52例的临床经验。选自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施行的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152例病例进行分析。本组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右房一房间隔切口径路行二尖瓣置换术(MVR),其中保留瓣下结构61例,三尖瓣成形5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射频消融Maze手术1例。本组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6%,术后发生并发症27例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合理掌握手术适应症,保留瓣下结构,重视三尖瓣返流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实施二尖瓣替换术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特点及术后早期疗效.采用传统二尖瓣替换术式26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术式19例.结果 全组死亡3例(6.67%),1例为术后左心室后壁破裂大出血,2例为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余42例痊愈出院.结论 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小左心室是二尖瓣替换术的高危因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策略及术后并发症的及时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30例(A组)以及同期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45例(B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术后3个月的LVEDD[(49.91±5.79)mm]、LVEF[(67.29±8.99)%]、LVFS[(34.25±6.67)%]的改善均优于B组[分别为(53.10±5.30)mm、(61.10±7.57)%、(30.10±5.41)%](P<0.05).结论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有助于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瓣中瓣"二尖瓣置换手术(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术后左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收治6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左室增大(直径≥50 mm)的患者,其中施行"瓣中瓣"二尖瓣置换手术32例(研究组),行剪除二尖瓣及腱索的瓣膜置换手术32例(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14个月,无死亡病例.研究组术后2周、术后6个月LVED[(49.6±33.3)、(46.9±38.6)mm]小于对照组[(61.4±34.6)、(57.6±29.8)mm](P<0.05),同时LVEF[(55±20)%、(59±25)%]高于对照组[(50±19)%、(51±21)%](P<0.05).结论 "瓣中瓣"二尖瓣置换手术较剪除二尖瓣及腱索的瓣膜置换手术更有助于提高左室功能和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3月共施行保留后瓣的二尖瓣替换手术 18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14例。年龄 32~ 6 4岁。平均年龄 46岁。风湿性心脏病 16例 ,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 5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8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病变 3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9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43~ 80mm ,平均 (5 4 5± 8 6 )mm。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12例 ,Ⅳ级 3例。1·2 手术方法  18例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胸前正中…  相似文献   

9.
梁克  李双齐  谢锐 《现代医院》2012,12(8):35-36
目的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近5年来本院行MVRC及MVRP的10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3组。1组:常规行MVRC,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33例。2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8例。3组:保留全部瓣下结构,33例。三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第1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仅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与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才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第2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第1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LVESD情况均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LVEDD、LVESD、EF、FS等值改善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有利于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恢复。完全保留瓣下结构者较仅保留后瓣者更有利于左心室正常形态的维持,术后早期恢复更快,中期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反流的治疗方法包括二尖瓣置换术与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由于二尖瓣置换术需要抗凝,存在血栓栓塞、溶血、感染等不足,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能完整地保留自体二尖瓣及其瓣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且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二尖瓣置换术,故二尖瓣修复成形术成为治疗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方案,且近年来手术比例有上升趋势.现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25-326
目的观察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保留二尖瓣装置的换瓣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接诊的9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保留二尖瓣装置的换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不保留二尖瓣装置的换瓣术进行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VEDD、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FS、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换瓣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术后左心室的舒张、收缩、射血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4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140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心功能III级88例,IV级52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前均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营养支持和高压氧等治疗。在置换二尖瓣时均保留其部分大瓣及其主腱索和全部小瓣及其瓣下结构,细小主动脉根部替换主动脉瓣时,先采用切开无冠瓣替换,失败后可经右冠状动脉开口左侧切开主动脉瓣环,右室流出道及室间隔扩大主动脉瓣环,再用涤纶片或人工血管修复室间隔,右室流出道,能够充分扩大主动脉瓣环以置换人工瓣。结果全组病人有127例心脏自动复跳,13例电击除颤复跳,4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死亡,1例死于凝血机制障碍致创面广泛大出血,死亡率3.57%(5/140),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者,特别是联合瓣膜病变,术前心功能均较差,应重视围术期处理,主动脉瓣环过小,可采用扩大瓣环方法,在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下结构。合并中度或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行De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8年12月4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7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41例(9.1%),手术死亡14例(3.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术后心脏结构及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二尖瓣置换术组25例,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肺动脉压力(PPA),比较各组间以上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MVRP组EF、FS值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VR组EF、F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RP组EDD、SED、LAD及PPA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MVR组EDD、SED、LAD及PP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DD、SED、LAD、EF及FS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与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MVR比较,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16 8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 ,提高治疗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 16 8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其中二尖瓣置换术 (MVR) 12 6例 ,主动脉置换术 (AVR) 2 2例 ,双瓣置换术 (DVR) 2 0例 ,术中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 16例 ,保留全瓣 7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 ,行Devega成形术2 8例 ,Kay成形术 4例。结果 早期死亡 10例 ,死亡率 6 . 0 % ,其中MVR、AVR、DVR的早期死亡率分别为5 . 6 % (7/ 12 6 ) ,4 . 5 % (1/ 2 2 ) ,10 % (2 / 2 0 ) ,晚期死亡 2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 ,完善的心肌保护 ,采用保留瓣膜装置和三尖瓣成形外科技术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可提高手术疗效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方法:报告了1978 年至1996 年施行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手术420 例,术后再狭窄再次手术52 例,其中右径闭式分离术34 例(8 % ) ,二尖瓣置换术18 例(43 % ) ,死亡1 例(556 % ) ,并对手术方式及手术径路进行了讨论。指出二尖瓣狭窄术后再狭窄再次手术治疗,首选直视成形或瓣膜置换手术,对于瓣下结构良好,无瓣膜关闭不全及左房血栓者,右径闭式分离亦较满意。术中心包严重粘连不应过分分离,可在心包外行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可避免转流前因过分游离粘连造成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 80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PBMV术后 1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心输出量 (CO)、每搏输出量 (SV)和射血分数 (EF)均明显增高 (P <0 0 1) ,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ESV)却无明是改变 (P >0 0 5 ) ;EF随二尖瓣瓣口面积 (MVA)扩大而显著增高 ,但不随二尖瓣舒张末期平均跨瓣压差 (PG)减低而变化 ;PBMV术 3个月后左心功能无进一步改善。结论 大部分患者的左心功能在扩瓣前处在代偿期 ,PBMV术后MVA扩大 ,EDV增高 ,左心功能得以改善 ,尤以早期更为显著。MVA是使左心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 ,而扩瓣后的PG改变与左心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进行的3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总结其诊治情况、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 全组3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5例单纯二尖瓣前瓣裂缝合者有轻至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无明显反流及狭窄,心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患者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结论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需加强心肌保护,二尖瓣成形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管道超声心动图在术中评价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到2015年间收治的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辅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瓣周反流发生情况,并分别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判断瓣周反流发生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40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38例一次手术成功,4例患者合并瓣周反流,2例程度轻微,2例中重度瓣周反流患者需要给予行瓣周漏修补术,占5.0%,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瓣周反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总的准确度,可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所有结果显著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实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对为医生提供病变住置及其周围结构的更加可靠信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瓣周反流的及时发现,降低二次开胸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瓣膜病中常见病种,其病因多数是因为瓣膜退行性改变。使得瓣叶脱垂.导致收缩期前后瓣叶不能很好的对合,瓣叶脱垂入左房,引起瓣膜关闭不全.其中后叶受累最常见。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方法是瓣膜威形手术。该手术在欧美国家非常普遍,瓣膜成形手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