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16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ITP)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抗GPII_b、III_aM_cA_b)、血小板相关抗体Ig及C_3(PAIg、PAC3)、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和血小板聚集率(PAR)、骨髓巨核细胞进行了分析,提示慢性ITP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综合征,其中有否多种亚型值得澄清。  相似文献   

2.
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法,观察了樟叶胡椒、野芒子藤、光轴蒙叶、黄化、子藤、细子藤、毕拨、缘毛胡椒、短、大钻骨风、腺脉和角果胡椒共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乙醇提取物对PAF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12种醇提取物均明显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果提示该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的较强的抗PAF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与尼莫地平合用对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比浊法。结果:两药合用后均可显著提高对三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合用后q值均大于1。结论:两药合用后可协同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4.
阿斯匹林铜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生沈志强导师王德成,陈植和(昆明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昆明650031)关键词阿司匹林铜,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2,前列环素,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中图分类号R973首次报道阿司匹林铜在体内外均显著抑制花生...  相似文献   

5.
核黄素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核黄素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心功能影响,随机选择冠心病312例,分成4组:RBFb组(大剂量核黄素组)、RBFs组(小剂量核黄素组)、AS组(阿斯匹林组)和C组(安慰剂,对照组),测量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PAT)与心功能变化。结果发现大剂量核黄素有显著抗血板聚集作用,且强于阿斯匹林,二组比较Ptmax(最大聚集强度)和PtK(聚集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显示明显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比浊度法观察苯海索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001~1000mmol/L苯海索可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及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依赖性。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细胞外Ca2+增加与降低而呈现减弱和增强现象。结果提示:苯海索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抗钙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尼莫地平治疗23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发现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效果与阿斯匹林相同。此外,尼莫地平还具有扩张脑血管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甲基莲心碱对家兔,大鼠及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斯匹林为对照,观察甲基莲心碱对家兔,大鼠及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ef体外能明显抑制ADP,Adr,胶原诱导的不同种属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呈剂量依赖性。对ADP,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IC50分别为16,22μmol/L;对ADP,胶原,Adr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IC50分别为35,102,89μ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rgGlyAspSer(RGDS)肽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免疫沉淀提取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测定。结果:50μmol·L-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时,其GPⅡb/Ⅲa反磷酸化明显降低。而应用100和200μmol·L-1RGDS肽与ADP共同孵育,呈浓度依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可逆转ADP引起的蛋白反磷酸化改变(P<0.01),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GPⅡb/Ⅲa反磷酸化呈明显的负相关(r=-0.76,P<0.01)。结论:RGDS肽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GPⅡb/Ⅲa磷酸化所致  相似文献   

10.
苯海索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细胞外Ca^2+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比浊法度法观察苯海索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001-1.000mmol/L苯海索可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依赖性,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细胞外Ca62+增加与降低而呈现减弱和增强现象。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作云 《重庆医学》2002,31(2):112-114
1 抗血小板药物动脉血栓历经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凝血机制激活三个阶段 :1 1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见图 1。1 2 抗血小板药分类1 2 1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1)环氧酶抑制剂 :阿斯匹林 (Aspirin)、苯磺唑酮 (Sulfinpyrazone)、布洛芬  相似文献   

12.
阿斯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斯匹林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血栓性疾病,合理应用阿斯匹林对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洛丁新和尼群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免疫比浊法、比浊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47例高血压患者中,24例用洛丁新治疗,23例用尼群地平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用二药分别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下降,洛丁新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而尼群地平对纤维蛋白原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咪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细胞外Ca2+浓度的关系。方法:以比浊度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丙咪嗪001~1mmol/L浓度明显对抗凝血酶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且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细胞外Ca2+增加(加入CaCl21mmol/L)与降低(加入乙二醇二乙醚二氨四乙酸1mmol/L)而呈现减弱和增强现象,与维拉帕米作用相似。结论:丙咪嗪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抗钙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RGDS肽抑制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磷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rg-Gly-Asp-Ser(RGDS)肽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膜GPⅡ/Ⅲa反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免疫沉淀提取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测定。结果:50μmol.L^-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时,其GPⅡb/Ⅲa反磷酸化明显降低,而应用100和200μmol.L^-1RGDS肽与ADP共同孵育,呈浓度依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可逆转ADP引起的蛋白反磷酸经改变(P〈0.01)。其抑  相似文献   

16.
抗血栓形成剂减少PTCA术后的危险事件据IndianJClinPract,1996;7:93载研究人员从两项有关抗血小板药物abciximab的临床试验中揭示了新的内容。“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abciximab改善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相似文献   

17.
异佛司可林对大鼠及豚鼠全血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性,观察异佛司可林对大鼠和豚鼠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异佛司可林对ADP,AA诱导的大鼠及PAF诱导的豚鼠全血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45,3.83和2.85mg·L-1,静注异佛司可林(5.10mg·kg-1)对上述3种诱导剂诱导的聚集也有抑制作用,提示异佛司可林对血小板3条活化途径的抑制无明显选择性,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儿茶素对ADP,AA和胶原诱导家兔的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儿茶素以200和400mg/da的剂量大鼠灌胃给药,连续14d,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实验性血栓形成实验中,儿茶素显著地抑制大鼠血栓形成,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发现用儿茶素200和400g/kg·d-1灌胃给药,连续给药8d,显著降低了大鼠血浆T×A2含量,但对6-kcto-pGF10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儿茶素和阿斯匹林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了Ticlopidine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延长出血时间,对TXA2和PGI2无影响,临床有抗栓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降低血胆固醇和血小板的高反应性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住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本文探讨了普伐他汀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血栓烷素B2(TXD2)及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血源标本来自28例高胆固醇血症(HC)病人和1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显示,HC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增强。与加药前比较,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0.03μmol/L,0.3μmol/L)均可降低HC组的血小板聚集反应,降低血小板TXB2量,增加血小板cAMP量,提示普伐他汀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