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素问·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不断得到阐发补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  相似文献   

3.
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古今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溯本追源远在秦汉战国时代,《素门·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又《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痹”。然而,针灸医案记载却在其后的淳于意诊籍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内分泌疾病。属祖国医学“消瘅”、“消渴”范畴。其病因病机,早在《素问·奇病论》中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也说:“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转而化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对本病症状的描述,如《金匾要略·消渴……脉证并治第十三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本病治疗,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或舒肝理气,或补阴清热。举例如下: 杜××,女,52岁,唐山市饮食公司职工,于1975年5月10日初诊。  相似文献   

6.
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一、病因及症状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瘴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相似文献   

7.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亦称"消瘅"、"消中"等名.早在<灵枢·本藏篇>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目前消渴病病机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除阴虚燥热外又有新说创立,其中"脾虚致消"学说尤为引人瞩目[1].现就近年来关于"脾虚致消"病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消瘅”病名《内经》中共出现17次,散见于6篇。对症状描述较详细的是《灵枢·五变第四十六》“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常以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特点,归属中医"心痛"或"胸痹"范畴.早在<内经>即有胸痛的记载,如<灵枢·五邪>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闷痛,两臂内痛."此为该病最早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有更多的论述,把胸痛称为"胸痹",并设专篇论述.大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皆习惯于从辨病的角度考虑,活血化瘀成为主题.然笔者认为,治疗法则应为化痰与通阳,而活血化瘀只是辅佐之法.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浅谈糖尿病与肝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中医学属消渴病范畴[1],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此后,虽历代医家也有关于肝与消渴方面的论述,然仍以“三消辨证”研究较多,基本以…  相似文献   

12.
石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2-12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瘴”。其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至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13.
张龙江 《光明中医》2006,21(2):13-14
肠鸣又名腹鸣.<伤寒杂病论>仲景对肠鸣一症之辨治,分属于虚劳、痰饮、寒热错杂、寒湿之范畴.理法兼备,颇为详晰.现结合个人体会,试析如下: 1虚劳 仲景认为,本型肠鸣多见于老人.如<金匮·血痹虚劳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若肠鸣,…皆为劳得之."观其言"人年五、六十"名,正合<灵枢·卫气失常篇>:"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之语.  相似文献   

14.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治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症分为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糖尿病除了正常的肌注和口服用药控制血糖尿糖的增高外,在饮食方面也有不可抵估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从肝论治的历史源流①源于《内经》《内经》最早认识到肝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如《索问·痹论篇》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灵枢·本脏篇》有“肝脉微小为消瘁”,“肝脆则善病消瘴易伤”的记载,在认识到饮食不节、劳倦律伤能导致糖尿病的同时,提出了情志郁怒、,思虑过度等情绪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灵枢·五变篇》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故为消瘅”。②始于金元唐宋时期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多承《内经》的“肾虚内热”观点,金元时期,肝与糖尿病的关系受到诸医家的重视。在《内经》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17.
消渴与心火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庚良 《河北中医》2001,23(3):235-235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探讨消渴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消渴与心火有着密切关系 ,心火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临床中凡消渴辨证属心火者采用泻心火治法 ,常可取得良好效果。1 理论渊源早在《内经》中即有消渴与心火关系的论述 ,《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篇》谓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说明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病变均可与消渴发病有关 ,消渴发病也与心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厥论》指出 :“心移热于肺 ,传为鬲…  相似文献   

18.
释命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三用.<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相似文献   

19.
蒲永文  蒲志孝 《中医杂志》2004,45(8):636-637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亦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欣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32-3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而消渴是以多饮、多食、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早在《内经》,即有“消渴”之名的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有所认识,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在《灵枢.五变》中记载有“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证治方药,至今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唐代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