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偏颌畸形下颌开闭口运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下领开闭口运动的特点,探讨偏颌畸形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Sirognathograph,SGG)采集28例偏颌畸形者及41例咬合正常者最大开闭口运动的三维方向时间—位移信号,比较两组受试者下颌运动轨迹的形态、开闭口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等参数的差异。结果 偏颌畸形患者开闭口运动轨迹在冠状面内主要分布在患侧,下颌向患侧移动的幅度明显大于向健侧移动的幅度,开口运动中下颌偏离中轴的程度较闭口运动时明显。偏颌者下颌开闭口运动三维空间内的位移、速度比正常咬合者大。结论 偏颌患者下颌运动处于能量消耗较高的状态,下颌运动功能的异常可能影响口颌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下颌运动速度,加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D-SGG下颌运动轨迹分析仪,测试25名正常he青年在边缘运动、习惯运动、功能运动中下颌珠运动速度及加速度值。根据结果,作者首次提出下颌运动的“功能速度“和“极限速度”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本文还首次应用第二定律:F=ma,来解释下颌运动加速度值的生理及临床意义。并提出在咀嚼。运动中,机体在咀嚼速度之间的分配上,采取的是“速度优先”的原则来保证必须的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颞下颌关节(TMJ)的关节杂音特点。方法利用K6-Ⅰ系统记录并分析42侧无症状的TMJ在下颌运动时的关节杂音,研究杂音声电图的波形、频率范围、峰值频率及振幅。结果42侧无症状的TMJ中有25侧在下颌运动时产生关节杂音,根据杂音的声电图波形、频率范围、峰值频率及振幅等,可将TMJ杂音分为4种类型。结论无临床症状的TMJ在下颌运动时可产生杂音,主要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及口颌系统肌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及口颌系统肌肉胡敏,周继林,洪民以往学者们用表示静止时上下颌牙齿的接触关系,而用咬合说明下颌运动中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近年来,已开始认识到不能将与咬合完全分开来看,应该从口颌系统整体的功能关系进行观察。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口颌系统肌肉以...  相似文献   

5.
连续发元音与下颌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讨连续发元音[a],[e],[i],[o],[u]时下颌位置的稳定性以及每一位置与息止颌位的关系。用K5-AR型下颌运动描记记录10名正常年青人连续发每一元音时的下颌垂直和前后向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发元音[i]时,下颌位置稳定与每一受试者的息止颌位接近,[i]音法比传统语音法更具有可重复性,是确定上下颌垂直距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下颌运动描记仪(SGG),对34例正常(牙合)青年的下颌边缘运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下颌边缘运动受到(牙合)、神经肌肉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特有的生理控制机理,受解剖性因素((牙合)、颞颌关节)控制的运动轨迹重复性优于受生理性因素(神经肌肉)控制的运动轨迹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下颌语音运动是发挥语音功能时的下颌运动,临床上可通过对其运动轨迹特征进行研究以辅助分析患者口颌系统状况.下颌语音运动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音元素、口颌系统状况对运动轨迹影响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对此进行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度磨耗对下颌运动乃至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组重度磨耗患者30例,对照组个别正常10例,用K6-1系统分别记录下颌叩齿、开闭口及边缘运动轨迹。结果:磨耗组中MPP-ICP不稳定的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磨耗组下颌开闭口运动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轨迹的平滑度及重复性较对照组差;磨耗组边缘运动轨迹的平滑性及对称性较对照组差,其MMI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磨耗可影响下颌运动及功能,但对整个口颌系统健康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心理因素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2008,24(2):227-228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指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异常关节音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而又不属于风湿等其他临床上或病理上诊断明确的一类颞下颌关节病的总称,作为口腔科的常见病,由于其分类和临床表现的多种多样,现在尽管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但人们对其发病原因和机理一直尚未研究清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患者34侧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颌间牵引固定治疗,其中5例10侧辅以下颌运动训练。颌间牵引固定4~6周,固定拆除后,待开口度接近或稍小于正常开口度时,嘱患者以此为限,不再做大开口运动,使之养成以此为界的记忆性最大开口度,行使日常功能。如辅以下颌运动训练,可在此时进行。患者治疗后至少追踪观察半年。结果 17例34侧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者,治疗后半年内均无复发,半年后亦未再来就诊。12例单纯弹性牵引固定者与5例辅以下颌运动训练者,疗效相当。结论颌间牵引固定可用于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与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进行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安装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自主研发组,12例)或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Biomet组,23例),并有1年以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大张口度、疼痛评分、饮食受限评分、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并进行CT影像学评价。结果 经过术后平均14.3个月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最大张口度、疼痛评分、饮食受限评分、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尽管两组患者在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自主研发组患者最大张口度[(39.18 ± 6.06)mm]显著大于Biomet组患者[(32.39 ± 5.35)mm](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均无假体移位、断裂和异位成骨等。结论 自主研发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临床应用效果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最大张口度、饮食受限、下颌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5岁,因张口受限伴右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2天就诊。患者自述近日因家庭原因导致精神状态较差,夜间睡眠不好,晨起时常感双侧面颊部疲劳,5天前开始感觉下颌运动时右侧颞下颌关节区轻微疼痛,并未治疗;近2天疼痛加重并向右颞部及头顶放射,且张口受限。否认颞颌关节病史及夜磨牙史。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右侧  相似文献   

13.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是一种磁电量转换方式的三维描记仪,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无He干扰及不限制下颌运动等特点。根据运动轨迹的对称性、稳定性、光滑流畅程度及范围等,可用于TMJDS与错He畸形的和判断疗效、判断修复体的效果、确定颌位关系及判断牙周病治疗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TMJ)强直是一种严重影响下颌运动的疾病,创伤是其常见的病因,但创伤如何引起TMJ强直的发生,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假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对13例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RW-splint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13例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分、关节杂音分、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颞下颌关节指数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压诊分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W-splint治疗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疼痛、下颌运动、弹响。  相似文献   

16.
以颞下颌关节侧位造影断层摄影检查为标准诊断,将70侧关节的盘位置分为正常盘位、可复性盘移位、不可复性盘移位三种情形,以切牙区下颌运动描记为诊断性试验,对边缘运动及咀嚼运动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求出判别函数,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起的颞下颌关节内紊乱判别函数,对盘位的判别符合率达94.29%,其中正常盘位100%,可复性盘移位95.7%,不可复性盘移位92.5%,可望用于临床来诊断  相似文献   

17.
颞下颌关节外科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下颌关节(TMJ)对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十分重要,但极易发生关节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紊乱,导致包括滑膜,关节面软骨,关节盘以及骨质等结构的器质性损害。由于对其中某些病理现象的了解仍较肤浅,致在命名、诊断和治疗上仍意见分歧。近年来,对颞下颌关节及其病损,特别是以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或杂音)为主要特征的所谓“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学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方法的精确性,并在颌骨重建术后患者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使用电子面弓记录受试的下颌运动,拍摄CT,并通过口内扫描将运动轨迹和CT配准,进行下颌运动模拟.选用2个不同尺寸的头颅模型,在上下颌分别旋入标记钛钉,模拟大张口、前伸、侧方,记录运动并固定运动末位置,测量上下颌钛钉间的实际距离、CT影像距离、模拟运动后的距离,比较3个距离的差值.纳入12例下颌重建术后患者和5例正常志愿者,应用上述方法模拟下颌边缘运动,并分析比较髁突运动特点.结果:使用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方法模拟运动后的上下颌钛钉间距离与实测距离的差值为(0.61±0.05)mm,95%置信区间为(0.51,0.71)mm.患者患侧髁突向外侧方动度[(2.70±0.62)mm]大于正常志愿者[(1.23±0.26)mm,P<0.05],健侧髁突向内侧方动度[(2.91±0.63)mm]也大于正常志愿者[(1.59±0.28)mm,P<0.05].结论:模型试验证实了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的误差较小,该方法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价下颌骨重建术后髁突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方法的精确性,并在颌骨重建术后患者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使用电子面弓记录受试的下颌运动,拍摄CT,并通过口内扫描将运动轨迹和CT配准,进行下颌运动模拟.选用2个不同尺寸的头颅模型,在上下颌分别旋入标记钛钉,模拟大张口、前伸、侧方,记录运动并固定运动末位置,测量上下颌钛钉间的实际距离、CT影像距离、模拟运动后的距离,比较3个距离的差值.纳入12例下颌重建术后患者和5例正常志愿者,应用上述方法模拟下颌边缘运动,并分析比较髁突运动特点.结果:使用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方法模拟运动后的上下颌钛钉间距离与实测距离的差值为(0.61±0.05)mm,95%置信区间为(0.51,0.71)mm.患者患侧髁突向外侧方动度[(2.70±0.62)mm]大于正常志愿者[(1.23±0.26)mm,P<0.05],健侧髁突向内侧方动度[(2.91±0.63)mm]也大于正常志愿者[(1.59±0.28)mm,P<0.05].结论:模型试验证实了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的误差较小,该方法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价下颌骨重建术后髁突运动.  相似文献   

20.
顾姣娜  焦博强  李志勇 《口腔医学》2022,42(10):942-945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TMJ AD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主要表现为疼痛、关节弹响和下颌运动受限,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但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结论,对其发病机制也缺乏明确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将对ADD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