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褐家鼠发生规律及防制策略的探讨安徽省绩溪县华阳镇农技站(邮编:245300)胡嗣忠安徽省绩溪县植保站孙信仁为摸清近年来数量上升最快、为害最大的村镇、农田害鼠优势种——褐家鼠的发生规律,于1993~1995年进行了监测研究。初步结果如下:一、发生规...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指导全市特殊行业科学灭鼠工作中,选择一个鼠害严重的特殊环境通化市微波站,采取综合防制,以环境防制为主,合理投放鼠药,取得了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迁入鼠种—褐家鼠在新疆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60年代之前新疆未发现褐家鼠分布,后随铁路运输从内地传入。目前,该鼠已在铁路沿线的吐鲁番大河沿镇、库尔勒市和乌鲁木齐市火车站周围地区等形成稳定的种群,并通过铁路或公路向区内其它地方扩散,另对该鼠在新疆的栖息环境、数量、危害及防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研究发现,褐家鼠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平均达108h,最长达229h,这种能力能使其渡过许多灾害条件.研究还发现,耐饥性与年龄、性别、体重以及供水与否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东北边境地区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及体外寄生革螨、恙螨、蚤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收集鼠体外寄生虫。结果在东北边境地区4个市县共捕获鼠2 449只,其中褐家鼠261只,占10.7%,不同市县、场所、月份的褐家鼠数量组成有所不同。采获褐家鼠体外寄生虫2 758只,计14属26种,其中革螨6属13种,恙螨2属5种,蚤6属8种。优势种群:纳氏厉螨(51.0%),毒厉螨(40.7%);东方纤恙螨(48.6%),田宫新恙螨(33.6%);二齿新蚤(21.3%),升额蚤波蒂斯亚种(14.8%)。褐家鼠体染革螨率(62.6%)及指数(13.4只)最高。褐家鼠体外寄生虫的纳氏厉螨活动季节为5.5个月,在6月下半月(57.5只)和10月上半月(45.0只)出现2次高峰。结论本次研究结果为东北边境地区褐家鼠及体外寄生革螨、恙螨、蚤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蜚蠊群种、季节消长和栖息场所的调查结果.调查采用广口瓶诱捕计数法,全年放瓶3042个,捕获蜚蠊6486只,平均密度为2.13只/瓶.经鉴定为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斑蠊、褐斑大蠊、蔗蠊和德国小蠊等,其中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为优势种.成若比为1∶1.47,成虫的雌雄比为1∶0.49,而若虫的雌雄比为1∶2.40.季节消长以1月份密度最低(0.02只/瓶),8月密度最高(6.08只/瓶).蜚蠊侵害程度以厨房最为严重,码头仓库和餐厅次之,卧室最轻.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本口岸蜚蠊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莆田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3月至1989年2月,逐月在莆田地区研究了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种群繁殖生态,共布放14400笼日,捕获褐家鼠946只(382♂,564♀),捕获率为6.57%,占家鼠总数33.30%。种群数量及其在家鼠中的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通过逐只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的性比,雌鼠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分析了种群数量动态和种群繁殖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房山褐家鼠迁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房山褐家鼠迁徙规律研究北京市房山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王洪权,王砚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罗泽80年代调查表明[1.2],褐家鼠是北京房山常见鼠种,危害严重。历年春、秋两次大面积灭鼠,虽暂时达标,但很快又恢复到较高的鼠密度,为此,本课题进行了25个月连续...  相似文献   

10.
褐家鼠种群繁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褐家鼠种群繁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鼠可全年繁殖,每只成雌一年妊娠9.96次,每胎产仔6.94只,其幼鼠相对存活率秋季最高(64.6%),冬季最低(32.5%),各季节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4,199,P<0.05)。妊娠率高峰在3~9月份,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呈高度正相关(r气温=0.783P<0.01,r降水=0.921P<0.01),与植物变更、作物成熟、天故多少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河南省五年来蟑螂防治研究的成果。河南室内蟑螂共有三属六种:美州大蠊为全省广布种,黑胸大蠊与德国小蠊次之,日本大蠊分布在郑州、洛阳,褐斑大蠊仅在洛阳发现,中华真地鳖广泛分布在农村,城市住宅区偶见。全省受蟑螂侵害程度由北向南呈加重之势,尤其是沿京广铁路线的城市受侵害为重,其中信阳市居家侵害率高达78.08%,房间阳性率达56.20%。全省蟑螂活动期为4─11月份,7─10月份为活动高峰。对五种不同环境的蟑螂进行体内外带菌和寄生虫卵的调查,检出7个菌属和蛔虫卵、钩虫卵和螨类,其中沙门氏菌属检出鼠伤寒杆菌4例,伤寒杆菌7例,副伤寒杆菌2例。使用凯素灵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灭虫灵粉剂防治蟑螂试点观察,灭效均在95%以上,其中凯素灵可湿性粉剂与悬浮剂在施药后的90天内,蟑螂密度下降率均在94%以上,而且两种剂型效果无差异。全省通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行政措施和环境治理、化学喷洒、毒饵覆盖、监测巩固等技术措施后,已有32个城市的居室蟑螂侵害率由灭前的9.30%─56.20%,下降到0.019%─0.14%,均达到了中爱卫办[1988]177号文件规定的“灭蟑先进市区”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 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结果 青藏铁路沿线的拉萨、那曲和林芝地区共布放1817个鼠夹(鼠笼、粘鼠板)/夜,捕鼠126只,未捕获褐家鼠.拉萨和林芝地区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84.1%和70.0%,那曲县以小家鼠为主,占98.1%.结论 3个地区的居民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褐家鼠分布.  相似文献   

13.
某部生态防制鼠害的巩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生态防制为主的综合方法控制鼠密度后的巩固效果。方法继续采用以整治环境、修建并完善防鼠设施为主的生态防制鼠害巩固措施,每季度用粉迹法检测室内鼠密度,观察室内鼠迹、防鼠设施及外环境鼠迹三项灭鼠考核指标变化。结果在2004~2005年继续观察中,室内鼠密度持续控制在3%以下,三项灭鼠考核指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用生态防制为主的综合方法控制鼠害效果持久、经济,是灭鼠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从出生至 10 0日龄褐家鼠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并通过野外调查 ,分析研究褐家鼠的肥满度。方法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每隔 5d对幼鼠进行称重、测量 ;肥满度研究则是对野外褐家鼠进行称量、解剖、分析。结果 :10 0日龄前褐家鼠体重增长与日龄成直线关系 :W =6.85 5± 1.135t (r =0 .9930 >t0 .0 1) ;体长与日龄关系为指数增长关系 :L =44 .12 112 .772 5 - 13.0 586/t;尾长、后足长、耳长与日龄关系均为指数增长关系 ,其方程分别为 :M =14 .92 111.0 189- 13.0 586/t、F =8.39 2 8.6915 - 10 .5778/t、E =1.5 8 16.5 813- 8.8681/t。体重与体长关系为 :W =3.5 88× 10 - 4L2 .4 82 。结论 :根据对野外种群的研究表明 ,褐家鼠肥满度随年龄组增长而增加 ,种群肥满度秋季大于冬季。  相似文献   

15.
盐城市于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起初几年为零星使用,从1990年起,随着创建卫生城市和灭鼠先进城市达标活动的深入开展,开始统一组织灭鼠和使用药物,灭鼠的主要药物为敌鼠钠盐(第一代抗凝血灭鼠药物).抗凝血灭鼠药的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解决抗药性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抗性鼠.我们于1995、1997和2000年的8~10月,对盐城市优势鼠种褐家鼠,用0.005%浓度杀鼠灵毒饵,进行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杀鼠灵母粉,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以食用玉米粉作诱饵,将1份母粉加199份饵料充分混匀,即得0.005%浓度毒饵. 1.2 试鼠捕自盐城市浓缩蛋白饲料厂、城郊东闸村和盐东村,3处均从1985年开始每年用敌鼠钠盐有组织地进行一次灭鼠,平时对鼠患回升地段零星投药.将捕获的褐家鼠送实验室单个笼养,适应1周,选健康、非孕、无外伤、体重在70g以上的成年鼠供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摸清我省莱姆病生物媒介-蜱的种群、分布、消长及其带菌情况,研究防制方法。方法: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分类鉴定,并进行季节消长调查;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现场喷洒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比较自理前后及处理组与对照组蜱密度变化情况;使用避蚊胺作实验室和现场驱蜱效果观察。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3属5种;蜱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棘血蜱  相似文献   

17.
湛江地区褐家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方法在实验室作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 2%溴敌隆毒饵。用B 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关系。结果褐家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没有性别差异(Pb>0.05,PLFP50>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y=2.14 6.30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2.85(2.48~3.27)、6.68(4.87~9.16)。结论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本地区褐家鼠对0.000 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7 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褐家鼠的身体及内脏器官重量和含水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本研究意在了解褐家鼠对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情况,为探讨其越冬生态学等问题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称量体重.然后剥皮,剖取五脏,称量鲜重与干重。结果:心、肝、肺、肾的绝对重量或相对重量,分别与体重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结论:相对重量春、冬季高于夏、秋季;含水量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脏器指数不存在两性差异;未成年个体的胴体及肺含水量高于成年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西藏自治区境内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利用鼠夹法捕鼠,捕获鼠制成标本。结果 1974年7-10月在拉萨市和山南专区共捕获15种鼠,制作标本80号,其中有1只褐家鼠捕自林芝市八一镇,研究标本藏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动物标本室。该鼠为雄性,体重182g,体长195mm,尾长167mm,后足长34mm,耳长20mm,颅全长43.4mm,颅基长42.0mm,鼻骨长17.5mm,颧骨宽19.8mm,眶间宽6.7mm,后头宽18.5mm,齿隙13.9mm,上齿列长7.7mm。在喜马拉雅山南坡错那县捕获1只褐家鼠,未留标本。结论西藏林芝市及错那县分别捕获1只褐家鼠,可能有褐家鼠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褐家鼠在尚未开通铁路的荒漠区的迁移方式.方法 利用既往调查资料和荒漠区人工水渠、农田连片程度、公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结合不同时间段鼠类群落的变化,用排除法分析褐家鼠在荒漠区的迁移方式.结果 褐家鼠随大型运输货车在荒漠区长距离迁移,沿农田或居民区迁移,>8 km距离的荒漠生境可阻碍褐家鼠迁移.结论 褐家鼠在荒漠区可随大型货车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